公眾號愛看章丘
濟南市章丘區(qū)繡惠街道華家村位于章丘古城繡惠之南,桃花山之北,距離明水城區(qū)約15公里。是一個集鄉(xiāng)村旅游、民俗展覽、紅色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民俗文化村。
華家村建村已有600多年。據(jù)《章丘市地名志》記載:“明洪武十三年(1380),華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建村,以姓氏命名”。
現(xiàn)在的華家村有胡姓、謝姓、劉姓、吳姓、張姓等姓氏,卻沒有姓華的。這里面有一個傳說。
據(jù)說明初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縣遷來章丘的移民隊伍中,有一位華姓老者帶領(lǐng)全家人出章丘城南門向西南方向行走,尋找安家之所。走了大約三、四里路,來到一處土地肥沃、繁花盛開的地方,有幾株牡丹、芍藥開的特別艷麗。華姓老者很高興:“花者,華也。俺華家在此定居定會興旺發(fā)達?!崩险吲d奮地將背著的柳條筐一扔,對全家人說:咱們就在此安家落戶了。卻未注意到,他扔的柳條筐正巧砸折了一株最粗壯的牡丹花。
華老者一家在此定居下來,并取村名華家村。但是華姓一族卻并沒有興旺發(fā)達,反而日久漸衰,華氏一族人口越來越少,而且一直與富貴無緣。
后來得知,他砸壞的那株牡丹是這里的花神?;ㄕ廴A傷,無意間傷了華氏的元氣。此事告誡人們,要善待身邊的人和事,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
后來大約過了一百年以后,村里僅有的兩位華氏家的老太太華何氏和華尹氏也被其他村莊的親戚接走,從此華家村就沒有了姓華的人家。
而隨華老者之后遷來定居的胡氏、謝氏、焦氏等人家,逐漸興旺發(fā)達,出現(xiàn)了焦兵部、謝尚書、胡督堂等名門望族。
華家村設立的文化墻上,將華家村有名的歷史名人進行了展示。謝玖儀,明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名列三甲第96名。歷任知縣、布政使、戶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戶部左侍郎等官職。
謝啟光,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進士,名列三甲第14名,是謝玖儀的玄孫。歷任明兵部左侍郎、戶部左侍郎、戶部尚書等要職。清兵入關(guān)后,皇太極“三顧茅廬”請其復出,任戶部尚書,為大清化解民族矛盾、維護國家穩(wěn)定做出的極大貢獻,御賜“功德無量”牌匾。
胡東漸,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進士,名列三甲第222名。明末著名清官,官至提督操江巡撫、南京督察院右僉都御史,人稱胡都堂。工書法并古文詞,著有《佳樹堂詩》、《向若詩稿》。崇禎四年(1631)五月十九日去世。
華家村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便利。省道244自村口路過。高鐵章丘北站,就在村子北面。新建的章丘北站以簡潔、大氣、舒朗、流暢的造型體現(xiàn)出新時代的速度感和現(xiàn)代感,成了華家村的一處靚麗的景觀。特別是夜幕降臨之后,整個車站廣場華燈璀璨,讓人賞心悅目。
華家村是章丘有名的民俗村,古家具、石槽、書法、雜項、老物件等家庭式收藏眾多。
村兩委原汁原味地保護和傳承地方特色文化,在規(guī)范提升多家民間收藏“家庭博物館”的基礎上,籌劃建成了民俗博物館,陳列一些正在逐漸消失的諸如紡車、木車、扁擔、風箱等老物品,集中展示民間留存的老物件,展現(xiàn)當?shù)氐泥l(xiāng)土風情,全面記錄鄉(xiāng)村的沿革變遷,讓更多人記住歷史、記住鄉(xiāng)愁。
華家村距離百脈泉的水源地直線距離只有幾公里,清清的泉水灌溉著這里肥沃的土地,養(yǎng)育著這個美麗的小村。
這里出產(chǎn)的白蓮藕個大、清脆、淀粉多、口感好,遠近聞名。
村民們辦起了專業(yè)合作社,發(fā)展荷香生態(tài)園、魚塘、牛奶草莓等特色生態(tài)種植,村民們的收入逐年提高,村容村貌也得到大幅提升。
現(xiàn)在的華家村,村風文明,村容整潔,村民生活富裕和諧,隨著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深入,華家村一定會越來越富裕、美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