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茶文化繁榮鼎盛,瀹飲開啟千古茗飲之宗,茶具也有了開創(chuàng)性的變革,紫砂壺的問世,更是給茗飲世界注入了一股清風。在紫砂壺的歷史上,“名手”供春,被列為紫砂壺“正始”之大家。
▲供春像
供春壺的由來
據(jù)《陽羨茗壺系》所載,供春是吳頤山的家僮。吳頤山宜興人正德九年進士,早年,吳頤山曾在金沙寺讀書,供春隨侍左右,空暇之余,供春陪同主人在宜興金沙寺讀書時,寺中的一位老和尚很會做紫砂壺,供春就偷偷地學。
后來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銀杏樹的樹癭,也就是樹瘤的形狀做了一把壺,并刻上樹癭上的花紋。燒成之后,這把壺非常古樸可愛,龔春抑制不住滿心的喜悅,捧著新制的茶壺,恭恭敬敬地去請教老和尚。老和尚見了,雙目一亮,連聲贊嘆:“好壺,好壺!后生可畏!”當即取名為“供春壺”。
▲ 供春壺
細說供春壺八品
周澍《臺陽百詠》也說:“最重供春小壺,一具用數(shù)十年,則值金一笏?!?span>正所謂,“供春之壺,勝于金玉”是也。歷來宜興的紫砂名家高手,仿制供春壺的人很多的,明代的黃玉麟、江案清,徐漢棠、釋延芫等,都對供春壺做過研究,做過仿制,細說供春八品。
1、工巧
就是指紫砂壺制作精工巧飾,是與拙樸、自然、曠野等風格美相對峙的。工巧是工藝美術最根本的要求,也是工藝價值最起碼的要求。
▲ 清晚期 黃玉麟制 供春壺
2、自然
宛然天成,近于自然感,自然天成,整套系列壺貫穿著自然法則,無論從形體結構,壺嘴、壺把搭配、都借助于自然形象觸發(fā)的“頓悟”樹形的腐朽、壺體的冰裂,表面“蟲蝕木”的效果,宛曲悠長,達到“順物自然而不容私”的境界。
3、老成
紫砂塑器中體現(xiàn)在枝桿蒼勁,造型古樸,體勢大方,技術上達,風格成熟,壺體表面的風化,樹紋開裂的精雕,樹干的百年滄桑,枝節(jié)的老辣。
4、圓潤
具體表現(xiàn)在壺的造型上,線條上,枝桿的圓轉有力。圓潤給人以一種愉悅感,壺的每個細部都可以感到圓潤的滋味。
5、拙樸
拙,是巧之反;樸是麗之反,作為工藝美術,它和工巧、華艷相對、又相涵。在藝術中,拙樸之美并不罕見,現(xiàn)代紫砂片面追求工細,對拙樸形式之美有分議。而華建民所創(chuàng)作的供春系列壺,充滿了返樸歸真之味。
▲ 裴石民、汪寅仙合制 夔龍供春壺
6、高古
其外在形式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殘缺斷損,經(jīng)時歷久之意。任何藝術品經(jīng)過長年的劫難,必然殘缺模糊,供春系列壺處處可見殘破之跡。“蟲蝕木”之痕,開裂之跡,創(chuàng)造時間之美,使人感到古貌古心,和壺體表面指螺紋相融一體。
7、瀟灑
也就是自由蕭散,逍遙灑脫,即不激不厲又毫無拘束,瀟灑,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飽經(jīng)滄桑又自得其樂的歡愉,不為傳統(tǒng)所拘的風度,它不講究傳統(tǒng)的模式,在造型和裝飾上,蕭然游于規(guī)矩之外,超然出于流俗之表,令人神清而意遠。
▲ 徐秀棠制 供春壺
8、變化
任何藝術品都在變化中取得統(tǒng)一,沒有變化就沒有生命力,變化包羅萬象,它是一種藝術節(jié)奏的表現(xiàn),供春壺的制作充分運用了變化這個手法,直與曲,長與短,大與小等等。充分顯示了壺藝的魄力,達到功能與法則的統(tǒng)一,整體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