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北大的邀請,這種事我只能通過不懈的努力,然后在夢里想一想。而拒絕北大的邀請,做夢我都不敢這么做。
北大、清華是國內最高學府的代名詞,對學子的吸引力,不亞于萬有引力,很難想象有人會拒絕北大的邀請。即便是有,可能也會是事業(yè)有成、功成名就的社會名流。
但是,還真的有這么一位出身普通的農村女學生,在北大的邀請面前,選擇了其他選項。
和“哈佛女孩劉亦婷”高光后的泯然眾人不同,詹青云通過《奇葩說》一直活躍在人們的視野中。
在這檔綜藝性很強的辯論節(jié)目中,大多數(shù)辯手除了需要具備邏輯能力、辯論技巧、承壓能力、語言結構之外,還要有“綜藝感”。
從邏輯到語言,從表情到肢體,很多選手的表現(xiàn)都非?!皡柡Α?,但更像是寡味無聊的那種“厲害”。而詹青云在節(jié)目中,面對對方的極具壓迫感的進攻,始終方寸不亂,甚至沒有過多的表情。舉手投足間透露的是睿智、冷靜、自信和沉穩(wěn),思維邏輯極其縝密,語言組織擲地有聲,氣質非常獨特。
好奇心的驅使下,查了查詹青云的資料。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學士、哈佛大學法學博士。
2014年國際華語辯論賽邀請賽“最佳辯手”、2015年《精彩中國說》節(jié)目總冠軍、2018年華語辯論世界杯“最佳辯手”。
參與組建過支教團,當過記者,開過旅社?,F(xiàn)在是一名執(zhí)業(yè)律師。
高考同時被北大和港大錄取,高分考入哈佛大學法學院。對于一名90后的青年來說,這樣的履歷不可謂不亮眼。
但是在高中之前的詹青云,并不是一個“別人家的孩子”。
從小學到高中,6次轉學,每次轉學都是一直沒有后進的“后進生”。在每一個新的環(huán)境中,詹青云都會被同學蔑視,被老師嘲笑。
面對接踵而至的挫折,詹青云的父母并沒有橫加指責,反而是一次次的鼓勵和開導。
“別急,媽媽能掐會算。給你算過了,到了4年級你就會變成好學生?!?/p>
到了四年級后,詹青云的成績依然沒有任何起色。媽媽還是一如既往地為她“算命”:
“別著急,媽媽重新算了,你初二就能變成好學生?!?/p>
沒有講道理,沒有過多的要求。家庭教育基本靠算命,這看起來好像有點“沒溜”。
好在媽媽算過的命,到了高一后開始慢慢實現(xiàn),父母對孩子不懈的鼓勵終于換來了新的希望。
這種逆轉看起來勵志,可是不要忘了,從小學到初中,這是整整九年的時間。我們平時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天都不想多等。而這長達九年的時間里,詹青云的父母又經歷了什么?
孩子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父母的焦慮與日俱增,生怕稍慢一點,就會輸在“起跑線”。
時至今日,“起跑線”的比喻似乎都有點過時了。更多的父母壓根不管起跑線在哪,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搶跑”。
可是搶跑即便不被判犯規(guī),也只是在短跑中有用。而孩子的人生是一場馬拉松,用短跑的心態(tài)去指揮長跑,除了讓孩子變得短視之外,很難有長遠、積極的作用。
詹青云的母親對孩子的鼓勵,看似是“神仙”似的算命,但實際上卻是在把孩子當成了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不強加自己的意愿。
不過度保護,不介入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孩子遇到挫折時堅定支持,在孩子抑郁寡歡時適時開導。
簡單的一句“算命”式勸導,緩解了孩子壓力的同時,也為她燃起了星星點點的新希望。盡管新的希望一次次破滅,但是只要希望還在,得償所愿后的星星之火便很可能迅速燎原。
父母接受了未來可能十分平庸的詹青云,接受了她的步伐和速度。這帶給詹青云的不僅僅是從不間斷的希望,還有深厚的情感底蘊,大氣磅礴的思維格局。
從她在《奇葩說》的談吐中,可以看出一份珍貴的底氣。而這份底氣,是在包容和激勵中長大的孩子才會有的。
土耳其有句諺語:“上帝為每只笨鳥都準備了一根矮樹枝?!?/p>
雖然我們的孩子未必是笨鳥,但無論天資是否聰慧,大多數(shù)人終將殊途同歸。我們可以羨慕成功的“少數(shù)人”,但也應該承認,少數(shù)人的成功,除了教育、閱歷之外,還有無法掌控的機遇。
為孩子打下堅實的基礎,才有更進一步的眼界和智慧。與其追求不確定的成功,不如先接受自己和孩子的平凡與普通。畢竟,成功的本質,也只是一場充滿了必然性的偶然罷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