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厚夫授權(quán) 專欄
羌 村
文/厚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稍有一點中國古典文學(xué)基礎(chǔ)的人,估計不會對這首詩陌生。它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著名詩篇《月夜》。后人稱“詩圣”“詩史”的杜甫,他和唐代另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被合稱“李杜”。杜甫的詩歌具有廣泛的人民性、銳利的批判性,為中國文學(xué)寶庫留下了諸多輝煌的詩篇,至今仍為后人所敬誦。
“安史之亂”期間,杜甫曾挈婦將雛,顛沛流離,北上來到陜北鄜州(今富縣)的羌村避難,在陜北高原上留下了諸多行跡。他不僅吟寫出了如《羌村三首》《北征》《玉華宮》等著名詩篇,也給陜北這塊飽經(jīng)戰(zhàn)火蹂躪的蒼涼高原留下了豐富的史跡與傳說,滋育著這里的人文景觀。
杜甫到陜北,是公元756年8月的事情。公元755年11月發(fā)生的“安史之亂”,是中國古代氣魄最大的王朝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分界線,唐王朝由“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高度繁榮,跌得一下子一蹶不振了。代表唐代文學(xué)最高水平的詩歌,其主流也一轉(zhuǎn)盛世的那種浪漫主義色彩,走向現(xiàn)實主義的道路。杜甫在安史之亂中,和輾轉(zhuǎn)流徙逃難的百姓一樣,一起扶老攜幼奔波在陜北的黃塵小道上。這是杜甫在思想感情上一個重要的轉(zhuǎn)折點,從此他的詩歌更加關(guān)注勞動人民的饑苦生活,關(guān)注國家的安危命運。
公元756年春,潼關(guān)陷入安祿山、史思明叛軍的鐵蹄之下。6月,唐玄宗倉皇逃出長安城,奔往西蜀,在興平縣馬嵬坡,士卒兵變,殺死了誤國奸相楊國忠,脅迫唐玄宗賜死楊貴妃。7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甘肅靈武。其時,詩人杜甫自奉先(今陜西蒲城),攜家北上白水。白水淪陷,他又和家人輾轉(zhuǎn)經(jīng)宜君玉華宮來到鄜州,先在距縣城不遠的同家洼小住了幾天,又把家安頓在羌村。不久,他得知太子李亨即位的消息,強烈的愛國熱情促使他冒著生命危險,為國赴難,投奔靈武,報效朝廷。他先到延州(今延安),打算出蘆子關(guān)再轉(zhuǎn)向靈武。沒想到離延州不久,他就被叛軍捉俘,押送到當時已經(jīng)淪陷的長安。直到次年4月,他才冒險出逃,5月抵達鳳翔肅宗行所。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閏8月,杜甫在鳳翔左拾遺任上,因得罪了肅宗,而被放還鄜州省親。因此,羌村是杜甫在陜北的主要居所。
為了更好地研究杜甫,了解當?shù)氐娜宋木坝^,我在1996年清明前夕,從延安出發(fā)南下尋訪了當年的“鄜州羌村”。早晨八點半從延安乘火車,經(jīng)過兩個小時的短暫旅行,便到達富縣火車站。自1991年西延鐵路開通以來,陜北的交通狀況大為改善。杜甫老先生當年來陜北避難,主要是因為陜北的環(huán)境閉塞,是個戰(zhàn)亂避難的好去處。而時序走過一千多年之后,中國已經(jīng)邁上現(xiàn)代化進程的路子,到處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就連陜北,公路網(wǎng)也像蛛絲一樣密集,郵電通信普遍采用光纜程控自動交換的方式,已經(jīng)與國際國內(nèi)聯(lián)網(wǎng)。尤其是陜北北部世界第八大煤田神府煤田和世界級石油、天然氣田的開發(fā),大大加速了陜北的現(xiàn)代化進程。沿鐵路一線,到處可以看到生機勃勃的新景象。
富縣這塊地方,秦代屬雕陰縣管轄;西漢在西部設(shè)直路縣,東漢撤銷;魏晉時期,這里居住著匈奴等族,沒有設(shè)縣;東晉時,前秦苻堅在境內(nèi)設(shè)長城縣,西魏廢帝改稱三川縣;隋時分北部增設(shè)洛交縣。它在唐代才設(shè)鄜州建置,一直延續(xù)到二十世紀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才廢除鄜州設(shè)立鄜縣。1964年9月,因“鄜”字生僻,始改成今天這個“富”縣的。羌村在富縣西北30里的地方,現(xiàn)名大申號村。因為清末有人在村里開了酒坊,店鋪字號叫“大申號”,店鋪的生意紅火,名氣也大了,遠近百姓都順口喊羌村叫“大申號”了。后來,酒坊沒有了,而這個古怪的村名卻沿用下來。至于說村子古名羌村,估計是在唐以前這個地方集中居住少數(shù)民族,久而久之,人們叫出的。其實,在古代,陜北的各個角落里都是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雜居,最多的是匈奴人、鮮卑人,其次是黨項人,等等。早在南北朝時期,曾經(jīng)曇花一現(xiàn)般稱雄西北的大夏國國王赫連勃勃,就是陜北籍的匈奴人;再譬如,唐以后的北宋時期,曾經(jīng)與北宋、遼構(gòu)成三足鼎立之勢的西夏王朝的皇帝李元昊也是個陜北籍的黨項人,他的祖先由于勤王鎮(zhèn)壓黃巢起義有功,被唐王朝封地封到陜北橫山一帶。
車出富縣縣城,西行20余里到岔口鄉(xiāng),大申號村就是屬于這個鄉(xiāng)所轄。從這里離開沙石鋪就的公路,進入采銅川,入川不遠,小路左邊立一巨石,上刻“少陵舊游”四個大字,題款是明朝中丞王邦俊題書。王邦俊是鄜州當?shù)厝?,明萬歷年間進士。他的學(xué)問想必是得到“詩圣”杜甫的點化,他游杜甫故里羌村似乎有些朝覲的味道。再行三四里,登上川東側(cè)的一面高坡,就到了曾經(jīng)在陜北南部香火旺盛的天寧寺的遺址。這個當年紅極一時的古剎已毀壞,留下一片殘垣斷瓦,上面是茂密的蒿草,瓦礫和草叢之間還歪歪地躺著幾通石碑,上面的字跡有些漫漶,不好辨認。其中最大的一塊,是明朝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的《重修天寧寺碑記》。上面刻記著:“天寧寺者,古梵剎基也,在州治之西三十里羌村,即有唐詩人杜子美流寓之地?!鼻宓拦狻多~州志》上載有鄜州知州譚璁訪羌村的一首詩,其詩句云:“依山聚數(shù)家,瞰水屹一寺。佛面黯無光,神龕亦有位。曰唐左拾遺,怵然發(fā)欷歔。”由此可見,清朝時期天寧寺里還供奉著杜甫的牌位。
站在天寧寺遺址北望,約100米左右的對面,在一個向陽的比較平緩的山坡上,懶懶地散落著一些人家,形成一個松散的村落,這就是大申號村。這一帶的地形,正如明朝成化七年《重修天寧寺碑記》中所記述的:“背丘面陵,目高眺遠,北有鳳凰山之橫,南則長流之湛碧,東有將軍山之高聳,西則虎頭山之蹲峙。煙景繞繚,林木叢茂,真佳境也。”陜北南部,尤其是富縣、黃陵、黃龍、宜川、宜君一帶,它們是陜北黃土高原和關(guān)中平原的結(jié)合部,地勢相對平緩,溝寬山緩,完全沒有北部山區(qū)因嚴重的水土流失而形成的張牙舞爪般的山形地貌。這一帶樹木茂盛,氣候適宜,尤其適合于柿樹、核桃樹、梨樹的生長。由于植被保護相當完整,故而這一帶的河流往往清澈見底,一般的小河里隨處可以見到魚、蝦、河蟹之類的水生動物。因此,古人的記載沒有絲毫的夸張之意。從地勢上看,大申號村周圍山勢陡峭,河谷里唯有這面陽坡是建村的最佳位置了??梢钥隙?,今天的大申號,就是古代的羌村了。
去時正是清明前夕,陜北高原的村落里到處是一簇簇、一團團白的、粉的、紫的桃花、梨花和杜梨花。大申號村也是一樣,完全處在參天花季的包圍之中了。那白的像團云,那粉的似朝霞,那紫的如彩錦,一心一意地裝扮著這個古樸而寧靜的小山村。你竟會想,想不到陜北還有這樣的世外桃源,怪不得杜甫老先生也不遠千里來此安家了。陶淵明筆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境界也莫過于此吧!
步下高坡,走進大申號村,這里只有二三十戶人家,有窯洞,也有磚房。窯洞一般是土窯,看似古拙,其實很結(jié)實,也很實用,冬暖夏涼,這叫因地取材、因地制宜。房子大都是朝一面斜的歇山式,亦叫半斜式,它主要兼顧了保暖和防雨的雙重功能。新房和舊房摻雜在一起,錯落而有致。不過,新建的房子從樣式和審美觀上要好看多了。一家一個小院落,院墻有的用黏土夯成的,有的用籬笆扎就的,但都高不及人。杜甫詩句里“鄰人滿墻頭”,恐怕是指這樣的矮墻了。這個村子和我們陜北常見的村落沒有什么區(qū)別,村間的道路是土路,不甚干凈,路面上還散落些牛羊的糞便。村子里也有雞鳴狗吠的吵雜聲,不過這種聲音給久居城市的人帶來的是一種天籟般的享受,正如陶淵明詩句中所描寫的“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那樣。鄉(xiāng)村文化是溫馨的夢鄉(xiāng),恬靜而平和,古樸而又不失溫暖。難怪中國古代那些長期羈旅在外的文人,一提及鄉(xiāng)村,頓時就淚水漣漣了。
大申號村里,現(xiàn)有的人家大都是鬧饑荒時從外地逃難來的,其中山東、四川、河南等地為多,年代也久,最老的住戶也有四五十年的歷史了。陜北以前有個說法,叫“滾老南山”,意思是南下到甘泉、富縣一帶逃荒去,因為這里相對來說地廣人稀。想不到,羌村是古今避難逃荒的地方。
大申號村里算作正宗的土著,已經(jīng)找不到了。我找到一些老人,試圖詢問他們從祖輩那里知道的杜甫在村子里的事情。許多人紛紛搖頭,不作答。也有一位老人竟然理解成“豆腐,這里的豆腐不錯”,令人啼笑皆非。我又找了幾個年輕人,他們大都受過中學(xué)教育,他們知道杜甫是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也知道杜甫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詩句,但再問他的“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最后問到“驅(qū)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時,他們竟面面相覷了。這也難為他們了,他們是一千多年前移民們的后裔,他們要忙碌勞作,要維持一年四季的生存,沒有必要知道更多的東西。我告訴他們,杜甫一千多年前就在這個小山村里住過一段時間,我方才吟出的那些詩句就是他當年在這里寫的。連杜甫也不知道的人們,當然也不會說清楚杜甫在什么方位居住了。反正,就在這個村子里。如果要說指一個相當具體的位置,我倒懷疑是后人的附會了。在戰(zhàn)亂頻仍的年代,人口的流動性相當大,杜甫一家只住了兩個年頭,便又回長安了。況且土木結(jié)構(gòu)的房屋能否抵御千年風(fēng)雨的侵襲,這還是個問題。怪不得當年的譚璁在經(jīng)過一番考證后,也吟出了“蒼茫問古窟,父老不知處”的感慨?。?/span>
杜甫曾經(jīng)兩次來羌村。第一次是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五月,他自奉先(今陜北蒲城)攜家北上白水。白水淪陷,又來到鄜州,先在距縣城不遠的同家洼住了幾天,接著就把家安頓在這個羌村。至于杜甫當年為何獨獨帶著家小到陜北來避難,又為何偏偏瞅中了縣城以西30里的羌村,史書上記載不多,無從考證。杜甫是杜審言的孫子,杜閑的兒子。杜審言在唐朝曾是一代名臣,杜閑也作過兗州司馬、奉天縣令(今陜西乾縣)之類的官。杜甫本人由河南洛陽來到京都長安后,在近十年的空閑生活中,前六七年都是“旅食京華”,過著“賣藥都市,寄食朋友”的生活,住址不定。天寶十年(公元751年),杜甫獻《三大禮賦》,在大明宮得到唐玄宗的召見。事后,玄宗又叫他在集賢院待制,又叫宰相在中書堂對他面試,“送隸有司,參列選序”,得到一個候選官員的資格,才設(shè)法把兩地分居的妻和子從河南偃師接來,在長安南郊靠著終南山的杜陵住下來。杜甫在《曲江三章》里曾有“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將移住南山邊”的詩句,就是對當時生活的寫照。但是好景不長,天寶十三年的秋天,秋雨連綿,六旬不止,長安米價暴漲,杜甫一家在杜陵生活不下去,只好搬家到奉天縣,他在《橋陵詩三十韻》中有“軻辭下杜,飄飖陵濁涇”,“荒歲兒女瘦,暮途涕泗零”。在長安他謀到了一個看管兵器的小官,決定上任前,回奉先探望妻兒老小。在一個寒風(fēng)凜冽的冬夜,他從長安出發(fā),一路上他把十年來困居長安、“萬事益酸辛”的生活細細地回憶了一遍。他思緒綿綿,感憤很多,詩情滾滾,奔涌筆端,寫出《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首詩,標志著詩人的思想感情和藝術(shù)水平都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種社會的直接對應(yīng)已經(jīng)是他對“安史之亂”的敏感預(yù)言了。他憂心忡忡,“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他縱有一副赤心忠腸,也得不到朝廷的半點回音。唐玄宗和他的朝廷沉醉在聲色犬馬的驕逸奢華的生活中,誰還想到漁陽鼙鼓已經(jīng)動地而來呢?于是,安祿山、史思明的反叛,使朝廷沒有一點招架之力,繁榮的大唐盛世宛若紙扎的幌子嘩啦啦地往下敗。叛軍攻陷潼關(guān)后,關(guān)中立即暴露在他們的鐵蹄之下,唐玄宗倉皇出逃,老百姓也紛紛逃難。想必杜甫也是由于朋友的幫助,抑或由某人的介紹,才逃難到陜北鄜州,當然也不排除是沖著天寧寺來的。他在山東、河南、陜北興游期間,結(jié)識了眾多僧侶,這些事實有詩為證。唐代是個興佛的朝代,人們以信佛為時尚。陜北的宜君縣有個唐太宗時期的行宮,叫玉華宮,它距鄜州的羌村還有180里路,當年玄奘曾在那里主持翻譯過印度帶回的佛經(jīng),至今仍為遺址保存。而且,杜甫還在陜北的路上去過玉華宮,有詩《玉華宮》行世。當然,關(guān)于杜甫來陜北的原因,我們還可以進行更為合理的推測。
把家安頓在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的羌村,杜甫聽說太子李亨在甘肅靈武即位的消息,強烈的愛國熱情促使他冒著生命危險,為國赴難,他只身離家,投奔太子李亨去了。他經(jīng)甘泉的道鎮(zhèn)走到延安,在今天延安市七里鋪的石崖下合衣躺一宿。于是,這里經(jīng)過杜甫的點化,成為一處名勝古跡了。清人宮爾鐸文集《思無邪齋文存》卷一中,收了一篇《延安十邑試館創(chuàng)立杜公祠碑記》的文章,上有“延安之南有川焉,出牡丹山下,逶迤幽邃。相傳唐時杜少陵避難游此,此川遂附會以傳……宋范文正公鎮(zhèn)延安,手書川名勒石,后為采石者鏟去。道光粵西陳君炳琳令膚施,始就山崖鑿石室祀公,復(fù)改書‘少陵川’三字,補鐫于壁”。
自宋代起,延安就有紀念杜甫的石刻了。今天在延安城南七里鋪的杜甫川口仍完整地保存著杜公祠,作為旅游景點向游人開放。杜公祠在一石崖下,面西坐東,祠的正門保存著一個鑲嵌的石匾,上刻“唐左拾遺杜公祠”,門兩側(cè)有一副石刻對聯(lián):“清輝近接鄜州月,壯策長雄蘆子關(guān)?!笔乔宕拦饽觊g縣令陳炳琳撰書的,頗有些氣勢。進了門,有一個小院落,上七級階,就是杜公祠的正殿了。殿堂3間,寬約8米,深約5米,建筑結(jié)構(gòu)極為特殊,由半鑿石為洞,外半又是磚瓦木欞建成,風(fēng)格十分別致。殿內(nèi)所有楹聯(lián)匾額,全是在洞中石壁上刻成的。洞內(nèi)石龕上方,刻有“北征遺范”四個大字,兩側(cè)有楹聯(lián)兩副。其一:“忠不忘君,稷契深懷寄詩史;清堪勵俗,鄜延旅寓法臣身?!逼涠骸扒лd清風(fēng)興頑儒,一朝詩圣萃□□?!焙竺鎯勺直蝗绥P去了。石龕中原供有的杜甫像,已蕩然無存。洞中頂部雕有花紋、圖案,似是陰陽八卦圖。杜公祠北側(cè)的石壁上,刻有“少陵川”三個大字。落款小字比較模糊,是“道光知膚施縣事西粵陳炳琳重立并書”。想必,現(xiàn)在保存完好的杜公祠是清代所建的了。
杜甫在延安期間,曾到過萬花山,然后北上安塞出蘆子關(guān)再轉(zhuǎn)向靈武。當經(jīng)過蘆子關(guān)的時候,他按捺不住自己的報國熱情,寫下了著名的《塞蘆子》,詩中有:“延州秦北戶,關(guān)防猶可倚。焉得一萬人,疾驅(qū)塞蘆子。”他主張迅速扼守蘆子關(guān),防止叛軍西犯,表現(xiàn)出對國事的深切關(guān)注。沒想到出了蘆子關(guān)不久,杜甫就被叛軍俘捉,押送到當時已經(jīng)淪陷的長安。
杜甫春日潛行長安曲江,見行宮緊閉,游人稀少。對照昔日繁榮,他在《哀江頭》里寫下“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的詩句,暗示君妃們昔日的荒淫無度種下今日國破家亡的禍根。在這個固守長安的時期,他還蘸著血淚寫成《春望》這首著名詩篇。詩中寫道:“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敝摹对乱埂贰敖褚灌~州月,閨中只獨看”,也是杜甫閑居長安時,對鄜州家人深切懷念而作。
直到次年4月,杜甫乘叛軍不備,冒著生命危險從長安西面金光門只身逃出,投奔在西府鳳翔行所的唐肅宗(即太子李亨),5月方才到達。當時叛軍氣焰十分囂張,咸陽附近的陳陶斜、青坂之敗還造成了“四萬義軍同日死”的慘劇。在民族命運攸關(guān)的時刻,杜甫不茍且偷生,而是積極地投身這場關(guān)乎民族命運的斗爭中去。他靠著夏天長起的草掩護自己,“今夏草木長,脫身得西走”,這事跡是多么感人??!
杜甫第二次來羌村,是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閏八月,他剛剛在唐肅宗殿前做了兩三個月的左拾遺官?!白笫斑z”是個諫官的職任名稱,可以直接向皇帝諫忠言。為營救一個受冤屈的大臣,杜甫不顧生死上疏,得罪了肅宗,而被放還鄜州省親。他在鳳翔任上,曾“寄書問三川,不知家在否”,可見他是多么惦念寄居在陜北羌村的親人。一個凄風(fēng)苦雨的秋晨,他踏上探親的路途,一路所見,人煙稀少,田園荒蕪,百姓流離失所。晚霞染天,柴門雀噪,亂世重逢,驚定拭淚,詩人終于回到羌村親人的身邊。他把這激動人心的一幕寫入著名詩篇《羌村三首》里。
其一:
崢嶸赤云西,日腳下平地。
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
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
鄰人滿墻頭,感嘆亦噓欷。
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詩人把妻子在重逢時百感交集、恍如隔世的神態(tài),描繪得細膩入微、感人肺腑,讀之無不眼眶泛濕。
杜甫回家住了一些日子。對志向與抱負不得伸展的無可奈何,他感到無比焦慮。于是有其二:
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
嬌兒不離膝,畏我復(fù)卻去。
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
蕭蕭北風(fēng)勁,撫事煎百慮。
賴知禾黍收,已覺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遲暮。
然而,還是熱情、厚道的陜北父老給他苦悶的生活帶來了樂趣。詩人把家安置在羌村兩年,全靠鄉(xiāng)鄰的熱心照顧,妻子才平安度日,杜甫打心底里感激這里的父老。當鄉(xiāng)親們得知他回來后,紛紛攜上自己家的特產(chǎn)看望詩人的時候,杜甫更是激動了。于是亦有其三:
群雞正亂叫,客至雞斗爭。
驅(qū)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
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fù)清。
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
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
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明末清初杰出的文學(xué)批評家金圣嘆點評《羌村三首》時說:“第一首,初歸;第二首,既歸;第三首,歸之明日?!贝嗽捄苡械览?。
杜甫這次回羌村探親,還結(jié)合自己掌握的資料寫成了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合稱為“五古雙璧”的《北征》。他把我國文學(xué)史上自《詩經(jīng)》以來不斷發(fā)展的現(xiàn)實主義優(yōu)秀傳統(tǒng),推向新的高度。
其時,杜甫人在羌村,仍心系朝廷,恍惚如夢語。人讀《北征》,頓時悲感橫生,涕淚交下。就在這一年的10月,長安收復(fù)。11月,杜甫闔家懷著依依不舍的深情,告別了陜北,也告別了棲家一年半的羌村?!多~州志》上說,富縣南七里處有“太回嶺”,是“杜甫挈家南歸時,回車瞻望,久之乃去,故名”??梢娫娙藢@一小山村的深厚感情。
其實,等待杜甫后半生的并不是良辰美景。杜甫回到長安后,又以左拾遺官職上班了,每天早晨五鼓時分在莊嚴肅穆的大明宮中隨班朝見皇帝?!镑梓氩粍訝t煙上,孔雀徐開扇影還”,正是當時朝會雍容華貴的寫照。左拾遺屬門下省,杜甫曾在大明宮里的門下省值過一段時間夜班。他又在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這是一個主管華州(今陜西華縣)祭祀、禮樂和教育等方面的地方小官。公元759年夏天,安史之亂仍在繼續(xù),關(guān)輔大旱,災(zāi)荒嚴重。杜甫在封建統(tǒng)治集團的內(nèi)部斗爭中,備受當權(quán)者的排擠,他決然辭去華州司功參軍之職。
杜甫一生有三次辭官: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授河西尉不拜;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朝廷召為京兆功曹不至;永泰元年(公元765年)辭去嚴武幕府。這三次棄官中,華州一次是最有決定意義的。政治上的不得志,給杜甫帶來了更多深入人民生活的機會。他從洛陽探親返回華州的途中,兵荒馬亂,滿目瘡痍,他對民生疾苦了解更多了。詩人把自己看到、聽到的一切,連同自己經(jīng)歷過人民苦難的悲劇,以深沉悲壯的感情、沉郁頓挫的風(fēng)格,熔鑄成一組輝煌的詩篇。這就是著名的《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和《新婚別》《垂死別》《無家別》。后人稱之為“三吏”“三別”。這組“詩史”,在思想上和藝術(shù)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現(xiàn)實主義高峰。
從此,詩人杜甫離開了政治斗爭的旋渦,離別了京都長安,“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挈家背井,又開始了他漂泊無際的人生之旅。
羌村這個偏僻的小山村,由于大詩人杜甫曾流寓于此,由于它曾給詩人疲憊的心靈以慰藉,所以獲得很大的名氣,招引了不少來訪者。在道光《鄜州志》上,有這樣的記載:“羌村杜拾遺宅,川西北三十里采銅川,唐天寶十四年(注:當是至德元年之誤)避亂挈家于此,有杜公窯,石壁上題句云:‘長天夜散千山月,遠水霞收萬里云?!鞘斑z舊跡,壁間后人題詠甚多,土人苦有司騷擾,湮之?!笨梢?,到羌村訪古之人還是絡(luò)繹不絕。1941年,時任陜甘寧邊區(qū)政府主席的林伯渠,曾訪問過屬于陜甘寧邊區(qū)管轄的羌村,留下了《鄜州即景·杜工部遺居羌村》一詩,云:
滄桑洛水毀鄜城,溝洫于今尚縱橫。
落落詩魂千古在,我來何處訪羌村?
行前,聽說在富縣城南70多里的吉子現(xiàn)鄉(xiāng)有一處摩崖石刻,上鐫與杜甫有關(guān)的詩文。于是,我揮手告別這個依然寧靜古樸的小鄉(xiāng)村,趕往那里。
在崎嶇的山路上爬行了好幾個小時后,汽車才趕到吉子現(xiàn)鄉(xiāng)。吉子現(xiàn)鄉(xiāng)的所在地是山川驛(又稱三川驛)。因華池水、黑源水及洛水三川交匯,故名。山川驛是古長安到北長城之間的一處較大的驛城,頗有名氣。東晉時,前秦苻堅在此設(shè)立長城縣,西魏改名三川縣。宋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降為三川鎮(zhèn),并入洛交縣?!多~州志》載:“三川舊城,在州南六十里?!痹诠糯?,這里是陜北的大路要沖,南來北往的人都要經(jīng)過此地?,F(xiàn)在當年的驛路已廢,成為人跡罕至的深山溝了。不過,當年的驛城殘跡猶存,緊靠驛城的一座山頭上,還矗立著高高的烽火臺,讓人聯(lián)想到古代戰(zhàn)爭狼煙。山川驛三水相交,匯入洛陽。其中葫蘆河是很有名的,它是洛水的一條重要支流,從甘肅境內(nèi)流過。
石刻在葫蘆河畔的不是太高的石崖上,與山川驛隔河相望。因為在背陰的山崖上,石質(zhì)很差,像是片頁巖石,石刻里不斷往外滲水,刮去石頭的青苔,還可以辨出一些字跡?!啊皆?,……萬里云”是兩行并列豎排的字,上半各4字,因石質(zhì)斷裂,已全然不見,而下面6個字卻十分清晰,字不大,方約半尺。左下方似有題記或落款的小字,也風(fēng)化脫落了。其左方,有“拾遺墨草”4個大字,落款是“朝嘉靖丙申……”的字樣。另外還有幾首殘缺不全的詩刻,都是吟詠杜甫遺跡的,字跡大多不可辨認。據(jù)說此處原有杜甫堂,石刻原先都在室內(nèi),后來因年久失修而坍塌,石刻才殘破成這個樣子。
1980年前后,山東大學(xué)《杜甫全集》校注組的成員在著名杜甫研究專家蕭滌非教授的帶領(lǐng)下,曾到過陜北富縣的羌村和三川驛尋訪過杜甫的遺蹤。他們根據(jù)實地考察的結(jié)果,認為“長天夜散千山月,遠水遙收萬里云”不是杜甫所作。因為詩句之意露而淺薄,流于板滯,全無唐人氣象。像是明代專學(xué)杜甫“百年”“萬里”之類以虛浮為壯麗腔調(diào)之人所為,實際上與杜詩風(fēng)格上迥然相異。更重要的是,杜甫在“安史之亂”前后的詩歌幾乎全是五言。這里突然出現(xiàn)七言對句,更屬不倫不類,顯然是明人偽托。分析還說,清代學(xué)者知道這兩句詩的人不少,一見即知真?zhèn)?,故棄之不論。直?957年,《陜西日報》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到了這兩句詩,亦未引起任何反響。從科學(xué)研究的角度而言,仔細地考辨、訂正三川驛石崖上這兩句“杜詩”是很有必要的。從后人專學(xué)杜甫之詩的心態(tài)上,我們可以理解到杜甫在民眾之中的位置是如何的根深葉茂,這就不足為奇了。
杜甫來陜北和返回長安都經(jīng)過三川驛,他給這里留下一首《三川觀水漲》的詩歌,可算是對這里的文化投資了。杜甫在詩中所描繪的暴雨過后的洪水滔天之景象,其實是研究陜北水土流失的一份珍貴資料,這也是杜甫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對陜北的又一大貢獻了。時至今日,陜北高原的綠化仍不是很理想,洪水猛獸撕裂著高原的肌體。我們既愧對祖先,又無臉向我們的后人交代。唯有加緊努力,改造河山,才是正道!
告別了羌村和三川驛,我來到富縣縣城,這是唐初時大將尉遲恭駐守的防地,已到了萬家燈火的時光,我只好投宿旅店。富縣這些年的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城市建設(shè)搞得不錯,樓房鱗次櫛比,街道寬敞平坦??h城里人們的夜生活也相當豐富,卡拉OK廳、舞廳、錄像廳、餐館一家接一家。
我站在旅館的陽臺上眺望,產(chǎn)生許多聯(lián)想:如果杜甫有幸再回一趟陜北,看到鄜州這般可喜的變化,該會有怎樣一番感慨呢?
《走過陜北》是有關(guān)陜北人文、歷史的散文隨筆集,在這本對陜北具有典型意義的故跡尋訪并與之傾心對話的散文集中,作者以現(xiàn)代人的眼光,對陜北有代表意義的地域或文物觸景生情,講述歷史,傾訴情懷,用睿智的思考與優(yōu)美的文字加以記錄,被譽為“黃土地上的壯麗詩篇,人文赤子的深情戀歌”。
厚夫本名梁向陽,陜西延川人,系延安大學(xué)文學(xué)院院長、教授,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已出版《路遙傳》《當代散文流變研究》《心靈的邊際》《邊緣的批評》《行走的風(fēng)景》等多部著作,曾獲中國當代文學(xué)研究優(yōu)秀成果表彰獎、柳青文學(xué)獎、冰心散文獎等多項榮譽。
微風(fēng)軒主編 微信號
贊是一種鼓勵 |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本欄目廣告投放熱線:15592025920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