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是體內最大的實質性器官,重量約為1500克。主要位于右季肋部,部分位于上腹部和左季肋部。肝臟上界與膈同高,平右側第五肋間,成人肝下界一般不超過右側肋弓,在劍突下約3cm。小兒肝臟下緣可低于右肋緣、但不超過2cm。
近似楔形,右大厚鈍,左小扁薄
分膈面臟面
膈面向上隆起
緊貼膈肌
鐮狀韌帶附著
臟面朝向下
表面高低不平
左縱溝前部有肝圓韌帶
后部有靜脈韌帶
右縱溝前部膽囊窩
后部下腔靜脈窩
橫溝即為第一肝門
肝的臟面借右縱溝
分為左右兩葉
右縱溝左側、橫溝前下方分出方葉
肝門橫溝后上方分出尾狀葉
肝內血管
肝靜脈分三支即肝左靜脈、肝中靜脈和肝右靜脈,三大肝靜脈匯入下腔靜脈位于膈肌下方約1cm處,稱第二肝門。
分為主干型和分散型:
肝左靜脈多為分散型,其主支位于左葉間裂內并進入左外葉上段和下段之間。
肝中靜脈主干型多,一般主支大部分位于肝中裂內。
肝左靜脈和肝中靜脈可先合成短干,然后匯入下腔靜脈。
肝右靜脈多呈主干型,主干大部分位于右肝葉間裂中,單獨匯入下腔靜脈。
門靜脈主干是由腸系膜上靜脈和脾靜脈在胰頸背側匯合而成,居于膽總管和肝動脈之后。
門靜脈從第一肝門開始,分左右兩大支。左支沿橫溝向左側橫行行走,名左支橫段,待抵達左內、外葉交界處,折向足端走,與橫段垂直,形成獨特的“C”形結構稱矢狀段, 末端稍膨大稱囊部,與肝圓韌帶相連,后者為臍靜脈閉鎖后的殘跡。
門靜脈右支較短,約1.5cm左右,向右水平走行分成右前支和右后支,前支和后支分別再分成上段支和下段支:
肝動脈位于門靜脈的左前方。起源于腹主動脈第二腹側支——腹腔動脈。在腹主動脈橫切其分支顯示最好,呈 “Y”型分叉,左支脾動脈,右支肝總動脈,肝總動脈向右分出胃十二指腸動脈,主干為肝固有動脈,在肝門分為左右兩支。
在肝內與門靜脈走行基本一致。
肝臟分葉分段
正中裂--左右兩葉
左葉間裂(沿肝圓韌帶和左縱溝)--左內葉和左外葉
左段間裂--左外葉上、下段
右葉間裂(由肝前緣膽囊切跡右側部分的外中三分之一交界處,斜行至下腔靜脈右緣)--右前葉和右后葉
右段間裂--右后葉上、下段
肝靜脈主干在葉間裂或段間裂內行走,易于超聲顯示,最便于進行肝臟分葉、分段。
1. 肝右靜脈行走于右葉間裂內-右前、后葉分界
2. 肝中靜脈行走于正中裂的后半部和尾狀葉內,右半肝與左半肝分界
3. 肝左靜脈近端走行左葉間裂內-左內外葉分界
4. 肝左靜脈遠端位于左段間裂內-為左外葉上段和下段分界
當日禁早餐。如同時胃腸鋇餐透視檢查,應先行超聲檢查。若腹內積便或積氣較多,可于檢查前夜服緩瀉劑。
1、平臥位 充分暴露上腹部,兩手上舉。
2、左側臥位 是探測肝臟常用體位,肝臟因重力下移,胃腸移向左側有利于對后位肝臟、肝門管道 的檢查。
3、右側臥位 可顯示肝左葉特別是左外葉上段肝區(qū)及左肝邊角。
4、坐位或立位 深吸氣,使肝位置下移,適用于腹脹或肥胖者。
1、右肋下
2、右劍突下
3、左肋下
4、右肋間
1、縱切
2、橫切
3、斜切
1、連續(xù)順序縱行或橫行掃切
2、連續(xù)順序側角掃切
3、聲束交叉定位
1、改變體位
2、呼吸動作(吸氣后屏氣、 呼氣后屏氣)
3、盡量側角搜索
正常肝臟聲像圖及正常測值
肝臟的形態(tài)、輪廓
肝臟的膈頂部向下至肝門的橫切面呈楔形。右葉大而厚,為楔底,鈍圓。左葉小而薄,為楔尖。肝左葉后面為胃區(qū)強回聲,下腔靜脈、腹主動脈在肝尾葉的深部。肝臟的矢狀切面近似三角形,底在膈下。肝膈面貼于前腹壁,臟面凹凸不平。
肝包膜因含有纖維結締組織, 肝膈面包膜光滑呈纖細的強回聲。肝左葉邊緣銳利左下緣角在35~45°之間,右下緣稍鈍圓,80°以內。肝與右腎之間有明顯的強回聲分界。
正常肝實質顯示中等回聲,光點稀疏、細微、分布均勻,肝內管道系統(tǒng)走行正常,紋理清晰。
1、肝動脈 寬約0.3cm左右,峰值流速<50cm>50cm>占肝臟總血流量25%。
2、門靜脈 主干寬0.8-1.4cm,血流速15-26cm/s,血流方向向肝,流速并非恒定
3、肝靜脈 肝靜脈與門靜脈走行呈雙手十指交叉狀,肝靜脈壁不易顯示,直而柔軟,管腔內血液顯示清晰,血流頻譜呈“W”形。
1、肝圓韌帶
橫切面,左內外葉之間,門靜脈左支矢狀部與肝表面之間,強回聲條索狀,橫斷面呈強回聲斑。
2、鐮狀韌帶
通常不易看到
3、靜脈韌帶
高位肝臟橫切面 肝左外葉與尾狀葉之間,靜脈韌帶呈條索狀強回聲作為這兩葉的分界。
━━━━━━━━━━━━━━━
徑線 數(shù)值(cm)
━━━━━━━━━━━━━━━
左葉厚度 <6
左葉長度 <9
右葉厚度 <10
右葉斜徑 <14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