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yī)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藥物,也還沒有可用于有效預(yù)防的疫苗。以致很多人談“艾”色變,那么中醫(yī)有可能治療并治愈艾滋病嗎?且看本文作何解析。
艾滋?。ˋIDS)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是因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導(dǎo)致的以全身免疫系統(tǒng)進行性破壞為特征的傳染性疾病。中醫(yī)認為本病為感受疫毒之邪,邪侵氣血,耗氣傷陰,機體臟腑功能受損,產(chǎn)生痰、瘀、濕、毒等病理產(chǎn)物,進而形成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證。
國醫(yī)大師李振華教授懸壺桑梓六十余載,長于溫熱病及內(nèi)科雜病的治療,尤擅脾胃疾患,屢起沉疴頑疾。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李老提出“脾胃易虛,肝氣易郁”的病機特點,治療強調(diào)“健脾和胃,疏肝理氣”法,臨證據(jù)患者不同病癥靈活辨證施藥,療效頗佳。
今有幸跟師李振華教授學(xué)習(xí),特將李老學(xué)術(shù)思想在艾滋病患者中的運用情況報告如下:
陳某,女,48歲,2011年4月8日住院治療?;颊邇稍虑盁o明顯誘因出現(xiàn)低熱,體溫波動在38℃上下,以午后及傍晚為重,伴咳嗽少痰、乏力、納差、皮膚瘙癢、舌質(zhì)淡嫩,有齒痕,苔薄,脈細滑。1990年因甲狀腺瘤行切除手術(shù),術(shù)中有輸血史;丙肝病史6年,帶狀皰疹病史3年。診斷為發(fā)熱,辨證屬氣虛濕阻,治以益氣健脾化濕,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
處方:黃芪20g,炒白術(shù)10g,茯苓20g,半夏10g,防風(fēng)10g,杏仁10g,桂枝10g,白芍10g,佩蘭15g,甘草6g。
服藥5劑,患者體溫最高37.5℃,乏力、納差癥狀減輕,仍感皮膚瘙癢、腹脹。遵上方之意,去杏仁、防風(fēng)、桂枝、白芍,加太子參15g,藿香15g,厚樸15g,枳殼12g,蟬蛻6g。
服藥4劑后,患者體溫正常,皮膚瘙癢減輕。由于其CD4細胞僅13/ul,住院期間行抗逆轉(zhuǎn)錄病毒治療(ART),中藥仍以健脾、益氣、化濕為治則?;颊咦≡褐委熞辉?,諸癥好轉(zhuǎn)出院。
患者為中年女性,感受疫毒之邪(HIV)十余年,內(nèi)伏之邪客于中焦,阻滯氣機,“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脾胃運化失司,不能運化水谷,氣血化生乏源,正氣逐漸虧虛,正虛又是形成痰濕、瘀血、濕熱的重要原因,因虛致實;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水濕內(nèi)停,聚濕生熱,釀濕為痰,濕、熱、痰、瘀又可影響氣血生成,進一步導(dǎo)致本虛。故從中醫(yī)角度講,艾滋病進程是元氣漸耗直至虧竭的過程。因中氣不足,陰火內(nèi)生而致發(fā)熱,其癥以午后及傍晚為甚,勞累后加劇,乏力、納差、舌質(zhì)淡、脈細亦為氣虛之明證。
與外感發(fā)熱相比,氣虛發(fā)熱起病多緩,無高熱、大熱,無論病情輕重,涉及臟腑多寡及是否具有兼夾證候,治療過程中必須緊緊把握住氣虛或陽虛的疾病本質(zhì)。方中黃芪、白術(shù)、茯苓、太子參等益氣健脾,正是契合患者脾氣虛這一疾病本質(zhì);艾滋病疾病過程中由于元氣逐漸耗竭,其證以虛證或虛實夾雜為多,臨床見患者易受風(fēng)感冒,故配防風(fēng),取玉屏風(fēng)散益氣固表之意;李老強調(diào)治療脾虛證常需從祛濕著手,因脾虛易生濕,濕濁易困脾,“利濕即所以健脾”,祛濕的方法有淡滲利濕、芳香化濕、苦溫燥濕、溫化寒濕等,臨床應(yīng)注意鑒別使用。
對于脾虛生濕者,健脾需配薏苡仁、茯苓、豬苓、澤瀉等滲濕利水之品。芳香化濕予砂仁、白蔻仁、佛手、藿香、佩蘭等,使?jié)駶岬没?,脾氣自健。脾為陰土,喜燥惡濕,當“治以苦熱,以苦燥之”,但苦味藥亦有偏寒偏熱之異,苦溫者如蒼術(shù)、白蔻仁、砂仁等,苦寒者如黃芩、黃連、茵陳、梔子等。李老特別指出,脾胃濕熱者,清熱不可純用苦寒,以免傷及脾氣脾陽。本例予藿香、佩蘭、半夏,化濕、燥濕并用,濕祛則脾氣易于培補;因中焦脾胃為人體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予厚樸、枳殼,在健脾益氣的同時行氣和胃,變“守補”為“通補”,是重視條暢氣機的體現(xiàn);桂枝、白芍合用調(diào)其營衛(wèi),和其陰陽;杏仁止咳祛痰;蟬蛻、苦參等疏風(fēng)清熱,燥濕止癢。
李老認為脾證多虛,無實證,脾虛為氣虛,甚者陽虛。《本草經(jīng)疏》云“飲食勞倦,傷脾發(fā)熱……恣飲湯水或冷茶、冷酒所致”。患者感染艾滋病毒后,潛伏期較長,一般需6~8年的無癥狀期才能進入艾滋病期。艾滋病毒客于中焦脾胃,阻礙氣血運行,耗氣傷陰,加之服用抗病毒藥物更加損傷脾胃運化功能,故素體虛弱、飲食不節(jié)、勞逸失調(diào)、藥食傷脾或慢性消耗等是引起本證的主要原因。脾氣健則食物能化生水谷精微,生成氣血津液;水液能吸收輸布,滋養(yǎng)全身臟腑組織;血液統(tǒng)攝于脈內(nèi),不逸出脈外。脾氣虛則運化失司,表現(xiàn)為腹脹、納差;氣血化生不足,癥見倦怠、面黃;水液運化障礙,可見濕滯、痰飲、水腫;若脾不統(tǒng)血,可見各種出血、皮膚紫紺;清陽不升,癥見頭暈、便溏等。
脾胃同居中焦,脾之氣、陽虧虛,運化功能受阻(不能為胃行其津液),飲食停滯于胃脘,加之艾滋病毒客于胃腸道(現(xiàn)代研究證明腸道淋巴結(jié)為艾滋病毒在體內(nèi)長期藏匿之處),久則形成氣滯、濕阻、痰濁、瘀血等病理變化。脾升胃降是氣的運動形式在消化系統(tǒng)的表現(xiàn),上述病理變化均能阻礙脾胃升降運動,臨床不僅見脾虛癥狀,還可見惡心、腹脹、納差等癥,是因虛致實。
脾胃的升降運動又與肝臟關(guān)系最為密切,所謂“土得木則達”。肝屬木,主升發(fā),喜條達而惡抑郁,具有“升、動、散”的生理特點。精神、情志等因素最易影響肝臟,由于認識的不足,對艾滋病尚存恐懼,造成艾滋病感染后精神壓力巨大,焦慮、煩躁、恐慌、抑郁等是初期艾滋病感染者常見的心理狀態(tài);并且由于共同的感染途徑(經(jīng)血或體液傳播),HIV/AIDS合并HCV感染率在3.5%~72.7%之間,合并感染更加重了肝臟損傷。肝臟為全身氣機之總司,肝疏泄功能正常,則全身氣機條達,津液、血液運行通利,脾升胃降功能正常,精神情志舒暢?!蹲x醫(yī)隨筆》云:“肝者貫陰陽,統(tǒng)氣血……握升降之樞”,肝之疏泄功能尤其對脾胃影響最大,所以“脾無肝不能升清,胃無肝不能降濁”。肝疏泄太過則橫逆犯脾,清陽不升,癥見頭暈、腹脹、腹瀉;胃失和降,癥見呃逆、噯氣等。若疏泄不及,肝郁氣滯則見食少納呆、腹脹等。
從中醫(yī)角度講,艾滋病是“艾毒傷元”的過程。“艾毒”對命門、三焦、元氣的損傷貫穿疾病始終。而在此過程中,艾滋病毒對中焦脾胃的損傷、對氣機運動的阻滯是最早發(fā)生、且持續(xù)存在的病理變化,中焦氣機阻滯,氣血化生乏源,進一步造成了下焦及元氣的虧虛,陰陽失衡。故此,對于艾滋病無癥狀攜帶者和艾滋病期患者治療上均應(yīng)時時注意健脾益氣,即所謂“四季脾旺不受邪”也。即使對艾滋病晚期嚴重機會性感染患者,在驅(qū)邪的同時,也應(yīng)謹記顧護胃氣,將健脾與行氣、祛濕、清熱、祛痰、化瘀綜合考慮?!鞍补日卟?,絕谷者亡”,在艾滋病的中醫(yī)治療上要充分重視脾胃在整個疾病過程中的作用。
版權(quán)聲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