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煮酒君
朱元璋眼見元朝末年各軍閥擁兵自重,對中央的危機視而不見,又犯了如周王一般的毛病。他認為派自己的兒子鎮(zhèn)壓各地,可以讓整個家庭團結一體,又搞起了一千多年前的分封制。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留下一紙詔書,由皇太孫朱允炆繼皇帝位。
朱元璋對自己的兒子,自然是不遺余力地培養(yǎng),但他顯然小看了皇位對那些兒子的吸引力,終于給朱允文留下了一個藩王擁兵自重的局面。
朱允文繼位后,即改元建文。此時的他絕對想不到,不過四年時間,大好的江山便落到了其叔叔朱棣手中,偌大一個大明王朝,再無他立錐之地。
朱允炆以“諸叔父各擁重兵,何以制之”向黃子澄問計。黃子澄以漢朝“七國之亂”以對,提出削藩之策,建文帝大喜,“吾獲是謀無慮”,迫不及待地對叔叔下手了。
當時的后部尚書齊泰等重臣一致認為應當先對燕王下手,“燕握重兵,且素有大志,當先削之”;黃子澄一派卻覺得燕王勢力過大,難以一舉成行,建議先搞掉他的“手足”。
然后,周、齊、湘、代、岷等諸王相繼大禍臨頭。朱允炆在搞掉這些藩王的時候,急于求成,對于社會輿論并未投入應有的關注,其實在此時,民心在傾向上,已經(jīng)對朱允炆有所不滿——畢竟他所削之藩,既無十分雄厚的實力,也沒有太過明顯的反意。
首先,削藩的順序不對。燕王一定要削,而且應是第一削,所謂“擒賊先擒王”,弄垮了燕王,對其他人也是一個震懾,但建文帝反其道而行之,就是在“打草驚蛇”了。
其次,應該先樹立威信再進行削藩的“操作”。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新帝上任,居然先去“點”藩王,怎能不“炸”?
建文帝以先帝遺詔繼皇帝位,名正言順地登基,掌控大明的天下。盡管此時大明的藩屬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尾大不掉的勢頭,但朱允炆的根基卻是大明最強大的,他有整個王朝做依靠,又有其祖父朱元璋勵精圖治數(shù)十年打下的良好的政治基礎。
他終究敗了,“小菜”下去后,開始上“大餐”,可朱允炆已經(jīng)吃不下去了。建文帝在削藩一事上,時機的選擇實在難以讓人信服,也是最終導致他失敗的一大原因。
相較于朱允炆的條件,眾藩王,包括燕王朱棣在內(nèi),條件都要差了很多。首先一點,以地方反對中央,名不正則言不順,難得民心支持;其次,建文帝在治國一事上,還是倚仗著朱元璋的朝臣班子,這些人雖說少有諳熟行軍打仗的人,但治國端是一群好手。
對百姓來說,其實誰當君王沒差,重要的只是能夠保障他們的生存條件。眾藩王此時若是起事,是極為不利的。但朱允炆的繼位,對藩王來說,形勢已經(jīng)極其險惡。
當然,削藩的時機只能說是一個原因,卻不能算是主因,削藩后朱允炆的一系列為政、行軍舉措,和燕王朱棣本身的雄才大略,才是他失去皇位的真正關鍵。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