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蒼山
慧眼獨具,顧護津、腸、腦
機杼自出,妙用汗、下、清
嚴氏擅治溫病,既有豐富經(jīng)驗,又有獨到的學術見解,他認為傷寒和溫病是根葉相連,不可分割,對葉桂“辨營衛(wèi)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也”之說,極為贊同;但對“衛(wèi)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的固定程式則特懷疑而予補充。他指出溫病疫癘變化迅速,事實上難以循序相分,主張從臨床實際出發(fā)。他一破前人之說,對汗、清、下治溫三大法則有獨到的用法;同時根據(jù)溫病的變化規(guī)律,提出溫病的“三護”法則,防病于未然。這是他積數(shù)十年治療溫病經(jīng)驗的總結。
防微杜漸,治溫三護
“夫溫病者,總以邪熱為患。邪熱鴟張,最易出現(xiàn)傷陰、便結及神昏之變,以致日趨嚴重。故善治溫病者,必須防微杜漸,護于未然?!边@是嚴氏提出的治療溫病“三護法”的指導思想?!叭o”即為護腦、護津、護腸。應用“三護法”以治溫,確為嚴氏卓有成效之創(chuàng)見。
溫病之邪熱亢盛者,每致神昏譫語,治者必須預識病機,先事預防,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故當其夜有煩躁,睡則夢語,醒則清明,或高熱而見舌質紅絳者,即須于大劑清熱方中加入紫雪丹、牛黃清心丸等品?;蛑^早用此等藥,猶如開門揖盜,引邪入腦。但據(jù)嚴氏數(shù)十年的經(jīng)驗,早用紫雪、牛黃,每獲熱退神清之效;若待譫語、神昏、痙厥時始用此等方藥,效果相差懸殊;說明護腦法是提高療效的一種方法。
溫為陽邪,易于傷津劫液,初見舌質干燥、乏津口渴者,即用生津之品,如生地、石斛之屬,毋使津劫而陰傷也。迨陰液既傷,再予甘寒咸寒之藥,則有杯水車薪之感。故護津法乃未雨綢繆,與臨渴掘井者自有高下之別。
溫病初用發(fā)汗,使邪從汗解;藥后熱不解,而大便不暢,或三四日未行者,即用下法,以溫病下不嫌早也。蓋揚湯止沸,何如釜底抽薪,邪無憑借,熱自得退,嚴氏用之臨床,輒收良效。若必待腹?jié)M便秘燥實已甚而始下之,實已邪勢鴟張(或見下血等),則危象已見矣。護腸法之所以可貴,正是因為它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例1:周××,女,6歲。門診號8254。
一診:發(fā)熱1月,初則較低,日來轉熾,汗出不多,肌膚瘡潰,咳嗽痰少,形萎,心煩納差,口不渴飲,神識清明,苔薄膩,舌略紅,脈數(shù)不靜。小兒陽旺之體,熱毒素蘊,溫熱之邪,又逗留氣分,日久未罷,今已漸露熱變端倪,劫液痙厥之變,不可不慮,況病久體虛,輕舟重載,恐難任風波。亟擬清氣
涼營,泄熱解毒,以冀逆流挽舟。
鮮生地 鮮石斛 天花粉 甘中黃
板藍根 大青葉 金銀花 粉丹皮
肥知母 嫩白葳 連 翹 神犀丹
(2004年9月22日,據(jù)趙紹琴老先生所論加以分析,此方以鮮生地、粉丹皮、板藍根、大青葉、神犀丹等涼血清營,再以金銀花、嫩白薇、連翹宣透以透營轉氣;鮮石斛、天花粉、肥知母以養(yǎng)液護津,甘草和之)
六診,連進神犀丹兩劑,蘊毒漸清,溫邪見戢,身熱頓退,知饑索食,精神轉爽。還擬清理余熱,養(yǎng)正搜邪,以免爐灰復熾。
鮮生地 鮮石斛 北沙參 金銀花
天麥冬 粉丹皮 生甘草 生扁豆
炒知柏 元 參
本例初診時,無明顯營分癥狀,但考慮到發(fā)熱日久,且有煩躁不安之象,況小兒稚陽之體,熱毒內熾,已具熱變之兆,不能墨守前人治溫成規(guī),即在清氣藥中加入涼營之品及紫雪丹,堵邪深入,防止神聵,此即護腦之舉。至五診時,改紫雪為神犀,兩者雖同為開竅之劑,但前者以清熱瀉火為主,后者以透斑解毒見長,而患兒顯系熱毒內盛,故得神犀而奏效。
鮮生地、鮮石斛等甘寒養(yǎng)液之品,應用于全過程,使患兒始終未出現(xiàn)傷陰癥狀。這個護液的方法,是嚴氏幾十年來接受了正反兩方面經(jīng)驗教訓所得出的結論。一次,上海某名醫(yī)的夫人患濕溫證候,苔白膩,舌干,神識呆鈍。(2006年8月14日,此濕溫雖在氣分,但已經(jīng)熱重傷陰,故舌干而神呆,再予以溫燥劫陰,遂致動血)嚴氏應邀參加會診,主張早投紫雪、地、斛,惟在座多數(shù)醫(yī)生認為有引邪深入之虞,建議用三仁湯,嚴氏力爭不得。后未二日,即舌轉紅絳,狂躁亡血而歿。
擅用汗法,氣營不避
汗法、清法、下法,嚴氏歸結為治溫病的三大基本方法。無汗則發(fā),有汗則清,腑結則下,三者不可偏廢(2001年7月5日從以上觀點,知嚴老先生達邪之法,是使得邪有出路。發(fā)汗、清熱、通腑之法,均是使邪有出路。故邪路一開,正即祛邪,使之排出體外而病解)。由于治溫之法,在里貴通,在表貴達,所以嚴氏對于汗法、下法尤為重視。
關于汗法,嚴氏指出:由于多汗傷陰的概念禁錮了醫(yī)家思想,使有的醫(yī)生對汗法的運用頗多猶豫;或因受西方醫(yī)學觀點的影響,一遇外感,即用清熱解毒之劑,對汗法有所忽視。他認為溫病重視護養(yǎng)津液,并非禁汗。相反,“令熱達腠開,邪從汗出”,是治療溫病的一大法則;同時治療溫病也決非單純用“清”一法所能獲效,若因此而忽視汗法,是不妥當?shù)摹?br>嚴氏運用汗法的范圍頗廣,就溫病而言,不只局限于衛(wèi)分,盡管其他多種手段,諸如養(yǎng)陰化液、透熱轉氣、涼營泄熱、分消走泄、和解樞機等,都可導致汗出熱退,但是汗法的直接應用仍不失為一種驅邪外達的主要方法。即使邪氣在氣分,甚至在營分,只要存在“閉汗”的病理現(xiàn)象,都不避汗法。根據(jù)病情需要,汗法可與清氣同用、涼營生津同用、通下同用、開竅同用,凡此等等,說明嚴氏對應用汗法,已臻變化隨心,左右逢源之境。同時,又注意汗法用宜適度,避免過汗傷正。嚴氏于臨床擅用豆豉發(fā)汗。認為既無麻桂溫燥之弊,而解表退熱的功效又很顯著。蔥豉、梔豉、黑膏等是他經(jīng)常應用的方劑。對于汗出后邪未凈退者,則改用炒豆豉,如有薄荷、荊防等亦俱炒用,以免汗多傷正。
(2001年4月21日 星期六 陰雨
讀嚴蒼山老先生高論“即使邪在氣分,甚至在營分,只要存在‘閉汗’的病理現(xiàn)象,都不避汗法”,體會如下:所謂“惡寒發(fā)熱”,其實是下丘腦在致熱源等物質刺激下,升高了體溫閾值,促使交感神經(jīng)興奮,引起體表毛細血管收縮,體表供血減少,對溫度感受器形成冷刺激,從而使體內產(chǎn)熱,并逐漸達到與下丘腦閾值持平的過程。所以,辛散解表的實質就是要使體表毛細血管達到擴張的目的。
2001年5月3日 星期四 晴
從另外一個角度,就中醫(yī)自身的理論來講,應該明確一點,就是“外邪始終是邪氣”;當外邪侵入人體時,首先會在體表激發(fā)衛(wèi)氣的抵抗,如同兩軍對壘一樣。此時,由于衛(wèi)氣因為不能正常敷布于體表,就會讓人產(chǎn)生“惡寒”感;而衛(wèi)氣為了抵抗邪氣,會首先在體內聚集,以鼓動正氣驅邪,這個時候,體內就會產(chǎn)熱,最終出現(xiàn)“發(fā)熱”的癥狀。因此,在治療上,疏通衛(wèi)氣是治療外感疾病衛(wèi)分證所必須的。也就是說,所有的熱病表證,究其緣由,均是邪氣從體表、肺衛(wèi)入侵,束縛肌表,遏郁衛(wèi)氣所致。其實質是邪氣閉塞腠理,衛(wèi)氣不得宣達。故不論寒溫熱病,其表證皆應以“辛”開之,使邪氣發(fā)散,衛(wèi)氣宣達,則邪氣外解而肌表通暢,隨之有汗出溱溱耳。所不同者,僅只邪氣性質不同而已;因邪有寒溫之別,故治也有辛涼、辛溫之別。非為“辛溫發(fā)汗”,而辛涼不為“發(fā)汗”也。蓋“發(fā)汗”本身并不是一種解表祛邪的方法,而是邪氣外解而肌表通暢的一個結果,也是邪氣祛散的象征。世醫(yī)不解其中奧妙,故獨膠柱鼓瑟于“發(fā)汗”與“不發(fā)汗”矣,實令人嘆哉!)
下不嫌早,暢便為度
關于下法,嚴氏認為是溫病中祛邪退熱的重要手段。他對“溫病下不嫌早”的說法十分贊賞,認為溫病與傷寒不同,不僅可早下,而且可汗、下兼施。傷寒為寒邪,邪在太陽,未入陽明,雖見便秘,未致燥實,則不可下,以正氣祛邪,欲從外解,下之則逆其正氣。故傷寒必先汗,有里證燥實始可攻下。而溫為陽邪,陽盛必傷陰,便秘則里熱日熾,待腑氣燥結而始下,則已熱灼津傷。故溫病下不嫌早,早下所以泄其熱也。雖表證未解,但見便秘二三日者,即可用下法。當然,下法同樣也可與其他治溫諸法同用,如養(yǎng)陰通便、瀉下開竅等等,常用大、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增液承氣湯,新加黃龍湯。大黃黃連瀉心湯,涼膈散,枳實導滯丸等。須強調的是,絕不可蠻下,以得便暢為度;若再秘則可再下,或改用潤下,總以祛邪安正為首務。
提前用清,衛(wèi)兼清氣,氣顧涼營
至于清法,有清氣、清營、涼血之分。葉天士提出:“在衛(wèi)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睂Υ?,嚴氏根據(jù)其經(jīng)驗,認為葉氏所論雖然有理,但若因循執(zhí)泥,則未免有失治病之機,須作補充。他提議:“在應兼清氣,在氣須顧涼血,以杜傳變?yōu)樯瞎??!边@是嚴氏治療溫病的寶貴經(jīng)驗和新的創(chuàng)見。
從上可見,嚴氏所以的汗、清、下三法不是孤立的,而是根據(jù)辨證,靈活掌握,綜合運用。茲舉嚴氏暑熱驗案一則,以說明之。
1962年夏,某產(chǎn)院邀請會診:產(chǎn)婦張××,高熱40度,1周不退,神昏抽搐,曾用大量抗菌素、退熱劑以及物理降溫、冬眠療法,均未見效,病勢危急。嚴氏仔細診視后指出:時屆溽暑,而患者體若燔炭,肌表了無汗液,乃閉暑重證;暑溫之邪,不從外解,化火逆?zhèn)鳎杀涡陌?。令撤除冰袋,以免涼遏邪伏。重用淡豆豉,以透達熱邪;(2004年9月22日該病人的病情雖與趙老所治老嫗救逆案不全相同,但道理卻不謀而合,均撤冰袋而與宣透,救逆實在是說明溫病治法不可以不重視宣透祛邪也?。┥ㄜ?、鮮生地、鮮石斛瀉熱養(yǎng)陰,并資汗源;紫雪丹清解熱毒,鎮(zhèn)驚開竅。1劑之后,遍體汗出如洗,熱降神清痙定。繼予原方損益2劑,熱退至38度以下。再予清理余邪,養(yǎng)胃生津。調理1周,病愈出院。
上述已見嚴氏長于治溫之一斑。但須指出的是,他并不因此而廢《傷寒論》諸法;相反,常常以《傷寒論》的精神指導實踐,如麻黃湯、桂枝湯、小青龍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等的應用歷歷可見。然而他又不主張一成不變地固執(zhí)古方,認為應當按證加減損益,所謂“讀仲景書,用仲景法,不必守仲景方也”。嚴氏融貫傷寒和溫病兩種方法,靈活地治療外感熱病,從而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嚴世蕓 潘華信 李國興 潘華敏整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