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語熱是否影響了漢語教學
改革開放以來,英語的地位空前提升,不斷升溫,這是不爭的事實。究其原因,主要是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對我國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掌握英語對民族素質的提高和個人的發(fā)展也有很大影響。這是英語熱的根本原因。只要堅持改革開放,英語就不會降溫。當前英語是否過熱?實際是存在一些不盡合理的現象。例如,高考必考外語使得一些有特長的但外語成績差的考生難以上大學;各種職業(yè)招聘都要外語資格證;職業(yè)學校不論專業(yè)特點都要求學生學外語;外語學習低齡化,家長爭相送小學低年級和幼兒上英語培訓班,加重了孩子的負擔和家庭的經濟壓力。其實,這些是屬教育政策和管理方面的問題,不應該一股腦歸罪于英語熱。至于英語熱是否影響了漢語教學,需要調查和實證。中小學乃至整個社會一向重視語文課,有充足的課時、好的師資與豐富的教學資源,因此語文教學條件優(yōu)于英語教學。只有為數極少的剛剛起步的國際班使用全英語教學,學生可能對語文學習有所放松。即使外國語學校也很重視語文課,由于漢語與英語相互交融,外語學得好的學生漢語也不會差。如果,學生普遍存在對語文不夠重視或不感興趣,這首先要從語文教學本身找原因,而不好埋怨別的學科。正像英語教學出了問題,就該分析自身的問題,怎么能把責任推到別的學科身上去呢?所以,漢語需要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改革創(chuàng)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而僅靠高考增加分值是難以奏效的。
二、英語對漢語的發(fā)展是有促進作用的
1. 英語對漢語自身發(fā)展的促進作用
自19世紀以來,我們的先輩對比漢語與英語,發(fā)現漢語缺乏規(guī)范的拼音和語法規(guī)則,為了方便國人學習漢語,也為了減少外國人學漢語的困難,促進相互間的交流,早在清末就有一位名叫盧憨章(1854-1928)的廈門人,去新加坡學過三年英語回國后,研究拼音字,于1892年出版了《一目了然初階》(“中國切音新字”廈腔)。他認為,國家要富強必須普及教育、興科學,使用拼音字可大大提高學習漢語的效率。1918年一種新的注音方案(玻、坡、模、佛)開始運作,到了1930年,注音符號與羅馬字拼音名并存,普及到詞典和啟蒙童稚讀物中。1951年,毛澤東指出:“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他還說:“看起來還是以采取這種外國字母比較好?!驗檫@種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幾個,向一面寫,簡單明了。我們漢字在這方面實在比不上?!苯涍^多次研究,1958年2月,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批準了《漢語拼音方案》,并開始向全國小學推行。 26個漢語拼音字母與英語26個字母相同,通過漢語拼音將漢字詞匯音譯成英文詞匯,創(chuàng)造了極為方便快捷的途徑,有助于外國人學習漢語,因而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的國際交流。同時,世界各國愿意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了。
以上說的是借助英語字母創(chuàng)造了漢語拼音。我們的前輩還借鑒了英語語法創(chuàng)建了漢語語法。1898年馬建忠(1844-1900)受英語語法的啟發(fā),編寫了中國第一部以“詞本位”為基礎的漢語語法《馬氏文通》。1924年,黎錦熙出版了《新著國語語法》,創(chuàng)立了“句本位”的語法體系。1943年,王力出版了《中國現代語法》,提出了漢語無屈折作用和漢語詞無形態(tài)變化的觀點。以后,丁聲樹、朱德熙、呂叔湘等均仿照英語語法繼續(xù)研究漢語語法?!敖栌㈣b漢”“以英套漢”的研究方法固然建立了漢語語法,但畢竟沒有擺脫西方的影響,缺少中國自己的語言理論,因而在世界上很少聽到中國的聲音。
據呂叔湘、許國璋、錢冠連等先生的分析,問題的原因在于外語界與漢語界長期老死不相往來。漢語界人士以音韻、訓詁、方言、漢語語法的研究為主,外語界人士則以解釋國外語言學派的理論為主。漢語界缺乏精通外語的人才,外語界罕見精通古漢語的人才。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大力提倡,語言專業(yè)(無論是漢語還是外語)的研究人員應精通漢語和一至兩種外語。那種“研究漢語的不必學外語”和“研究外語的不必學古漢語”的觀點是狹隘的。應加強漢語與英語及其他外語的交流,外語與漢語互相學習、交流、借鑒,共同發(fā)展。21世紀也應多出像趙元任、林語堂、季羨林以及前面提到的大師級的人物,英語和漢語都非常嫻熟,并能在語言研究上有真知灼見。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要發(fā)展?jié)h語,就要解放思想,借助外語,創(chuàng)新改革,創(chuàng)立中國語言文化特色的漢語語言學理論,在世界上取得更多的話語權。
2. 英語對推廣和普及漢語的作用
向世界各國推廣和普及漢語自然要借助英語和其他外語。從1990年我國設立“中國漢語水平考試”以來,外國考生人數迅速上升。為了更有利于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和學習漢語,我國教育部于2004年發(fā)起創(chuàng)辦“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的計劃。到2012年底,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400所孔子學院,500多家孔子課堂,注冊學員65萬人。
隨著中國經濟發(fā)展勢頭的進一步強勁,全球“漢語熱”必將持續(xù)升溫,并深入世界各個角落。據樂觀預計,用不了多久,中文將和英語、西班牙語一樣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工作語言。[5]
3. 凸顯漢語在網絡上的優(yōu)越性
計算機技術由西方傳入中國,首先使用的是英語拼音文字輸入,然而,漢字輸入方法多于英語,有音碼還有形碼;由于漢字是單音調比拼音文字更具保真能力,漢字單體書寫比拼音文字更易于儲藏,漢字相互邏輯結合更具表現力,不僅輸入漢字的速度快于英文,而且比英語更容易采用語音和手寫輸入。雖然,現在互聯網上使用英語的占了絕大多數,但是漢語卻具有很大的潛力,當然,目前還面臨嚴峻挑戰(zhàn),還要利用英語這個媒介來推廣漢語,發(fā)揮漢語在網絡上的優(yōu)勢。
三、英語與漢語要在交流中共同發(fā)展
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國際文化交流的擴大,中國人的聲音越來越引起世界各國人民的注意。中式英語逐漸被外國人所理解和認可。20世紀90年代后期,牛津字典中以漢語為來源的英語詞已經達到一千多條。除了音譯的人名、地名及文娛體育、食物、習俗等名詞,如wushu (武術),jiaozi(餃子),feng shui(風水)等,還有意譯的詞或短語,如The Art of War(《孫子兵法》),open door policy(開放政策)。最有趣的是語義再生的帶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詞,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等。據美國全球語言監(jiān)督機構的報告顯示,自1994年以來國際英語增加的詞匯中,中式英語貢獻了5%到20%,超過任何其他來源。億萬中國人在學英語、用英語,也在制造英語,實際上是在向英語輸入漢語的元素,逐步使其形成中國式的英語,成為英語的一個分支。最終與澳大利亞英語、印度英語等一樣融入世界英語的大家庭。而與此同時,英語熱也給漢語詞典增加了大量的新詞,如“AA制”、“T恤衫”、“粉絲”、“GDP”等。
在當今形勢下,英語與漢語兩種語言的相互碰撞、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已是歷史的必然。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這兩大世界強勢語言文化只有相互學習、借鑒,交融在一起,才能對世界的和平和文化的發(fā)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在上述討論的基礎上,中小學英語與語文教學之爭不難解決。我認為,英語和語文界的同仁們要改變互不聯系的狀況,攜起手來,相互學習、交流,切實研究如何改革創(chuàng)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