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希望能修福,希望自己的生活過得好一些,過得自在一些,富足一些。因此,會去做許多的善事,諸如布施、供養(yǎng)、放生、做義工等等。但是似乎忽視了一點(diǎn),我們一邊在積極修福的同時,是否也在不停地折損自己的福分呢?
Advertisements
也許有的人不斷地修福,經(jīng)常去印經(jīng)或做其它的善事,幫助眾生聽聞聖賢教誨,可是,境遇仍不是那麼順利,有病者病不見輕,貧窮者依然貧窮,所求者皆不遂願;於是便會埋怨上蒼不平,為何自己這麼利益他人,卻還不如那些沒行善事的人,便會對佛菩薩不滿,認(rèn)為沒有照顧自己。
可是,自己積的福已在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中被折損了,自己還不知道的實(shí)在是大有人在。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是否注意過自己的心,我們所說的話,我們所做的事?真正去觀察到!
Advertisements
當(dāng)看到別人陞官發(fā)財?shù)臅r候,特別是才能不如自己的人,靠排斥自己而升了官的人,我們的心裡是酸溜溜的,還是很反感;是在感受別人的喜悅,在為他們祝福?還是忿忿不平,或嗤之以鼻而看不起他呢?
我們吃飯的時候,吃到不合胃口的食物時,是會生氣的倒掉,或埋怨飯做的不好呢?還是會時時去感恩種田人的辛苦,賣菜人的辛勞,或是做飯人的用心呢?
在路邊看到行乞的人,你是不是認(rèn)為他在假裝殘疾,在行騙;或給他錢的時候,自己有一種看不起他,可憐他,或者想自己是在做好事,在救人,在做善事的呢?
Advertisements
在看到某些人行為不端,後來生了一場大病,自已是不是在想:看吧,這就是報應(yīng),行惡的人終究是會有惡報的。此時,會不會清楚地知道,自己已在興災(zāi)樂禍之中了呢?
此心,到底是刻薄還是仁厚,我們知不知道呢?
可是,應(yīng)該清楚,在一瞬間看到別人受災(zāi)而心中大快的時候,那種興災(zāi)樂禍的念頭,已經(jīng)在折損自己的福報了。不管是什麼事,起心動念都會起作用,都會折損自己的福報,不是做了才算的。這樣細(xì)細(xì)算來,自己的福報都不知道被自己折掉多少,實(shí)在是可惜啊。就像一個破了的桶,你不停地向裡面倒水,水卻一直在流掉。
Advertisements
其實(shí),惜福比造福更可貴。在惜福的時候,你懂得去感恩付出的人,懂得珍惜,懂得勤儉??墒?,在造福的時候,一味地希望能多—點(diǎn),再多一點(diǎn),這顆貪求的心,也許已經(jīng)使白己更加地墮落。
若能一面造福,一面惜福,再注意不要折福,相信福分的積累,一定是大幅度地上升。而且,這個福來的時候,你會享受得很快樂,因?yàn)槟愕男氖巧频?。?dāng)只是用錢財來布施,回來的也是錢財,也許你的生活依然會不太舒服,因?yàn)槟憧磩e人不順眼??墒?,若能反觀自己的心,布施自己的善良、慈悲、喜悅給別人,你所得到的,就不僅僅是財富而已。
Advertisements
所以,要讓自己幸福一些,還要注意,不要在點(diǎn)點(diǎn)滴滴處,折損自己的福分。
作為一個學(xué)生,當(dāng)看到別人的成績考得很好的時候,會不會妒忌?做同樣的生意,看到別人的顧客比自己的多,效益比自己的好,會不會酸酸的?或者,離了婚的人,看到也有人離婚了,心裡一想,啊,也有人和我一樣,稍有安慰。又或者,時常說一些酸寒刻薄的話來刺激別人,貶低別人來顯示自己,揭人家的短處,談別人的過失。這都是我們不夠仁厚的存心,也都是在折我們的福分。
Advertisements
所以,一定要看到自己的心,是不是在念念希望別人好。
當(dāng)看到人家有所得會很不高興,看到別人有所失反而很安慰,或者,看到自己不喜歡的人受了罪,歡喜得不得了,這都有失仁愛之道,都是在折損自己的福報。
而反之,若要從這些平常的細(xì)微之處來修福,就快速多了,念念為一切眾生.那麼,你的心是為一切眾生,你在與一切眾生結(jié)善緣??吹絼e人好,我們高興,看到別人不好,我們替他們難過,並且,盡己所能地去幫助他們渡過難關(guān),哪怕與自己有過節(jié),也義無反顧去幫助,這就是一顆仁厚之心。有此心,就不用擔(dān)心自己沒有福報,量大福就大。
若能時時長養(yǎng)我們的善心,念念去成就他人的善行,隨喜讚歎他人的功德,有能力就盡心儘力,這本身就給我們積累了大福。
在行善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心善,時時去體諒他人??v然是惡人,也希望他能回頭改過,而非嗔恨地指責(zé)與辱罵,當(dāng)你認(rèn)為自己發(fā)心是好的,是想讓他好。而去指責(zé)甚至打罵有缺點(diǎn)的人時,或者寫匿名信去告發(fā)或無限上綱地誹謗他人,但是自己卻認(rèn)為是在挽救人家時,那不過是你自己的情緒,並非真正有利於對方向善。與此同時,也會折損自己的福報。
所以,時時守護(hù)自己的善心,守護(hù)自己的清靜心,守護(hù)自己的一顆愛心,先做自己的護(hù)法,保持自己不造惡,身善良,口善良、心善良。進(jìn)而,再去安護(hù)身邊人的心,讓他們感受到舒服與自在。遇到與自己性格、想法和願力不一樣的。不強(qiáng)求茍同,但也不會標(biāo)新立異,只是相互的尊重與關(guān)懷。這樣,您會越來越感受到,修福得福,真的幸福。
有錢不是幸福,好多財富豐厚的人,心靈並不快樂,仍舊在痛苦中。如果,自己的心惡行善,或者心善行惡,苦心積的福還不夠折損的,那也太不值了。
不是菩薩不保佑你,而是你把菩薩給你的又丟掉了。
注意自己的心!莫要再折自己的福分了!
什麼叫陰德?
行善為人所知是陽善,為善不為人知就是陰德。陰德就是無所求的成就好事;陰德就是面對他人的冷漠、奚落、歧視,心不罣礙;陰德就如《趙氏孤兒》里捨身救趙武的公孫杵臼,以及犧牲親生兒子的程嬰,他們扶忠除奸不求回饋的陰德,令人稱揚(yáng)。
古人的「憐蛾不點(diǎn)燈,為鼠常留飯」是積陰德;分粥賑饑是積陰德;築橋鋪路、鑿井引水、點(diǎn)燈施茶、捐棺義葬、急難救助是積陰德;功成不居、不稱己善、不揚(yáng)人過更是陰德;見人危急,勇於搭救;甚至隨手撿起地上垃圾,使人不致滑倒,也是陰德;乃至於給人喜悅的面容,令鬱悶者一笑解千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fā)心、用心,讓領(lǐng)導(dǎo)者安心、同事們歡心,都是積陰德。
積陰德是「給人」,但不為人所知,是「為人」但不為人所明,也就是佛教所說的無相功德。如寺院里,以「無名氏」作功德者,他們都希望成為無相的陰德;佛在世時比丘的忍苦護(hù)鵝;隋朝智舜的割耳救雉;孫叔敖埋蛇去害;梁武帝頒令禁屠之詔;阿育王立碑明令保護(hù)動物;美國林肯總統(tǒng)解放黑奴;晉朝僧群的護(hù)鴨絕飲等,都是與樂拔苦的陰德。
北宋《司馬溫公家訓(xùn)》雲(yún):「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間,為子孫長久之計?!龟幍戮腿绮シN,只要播土下種,就不怕將來沒有收成的機(jī)會。
《安士全書》記載:有一位年幼的沙彌,因救起將溺的螻蟻,而獲長壽的果報;《緇門崇行錄》亦舉出智凱法師不嫌污穢,氈被野犬,不但感動了畜類,也為時人所敬崇;其它又如唐朝悟達(dá)國師,曾耐心的守護(hù)身患惡病的西域僧人,因而召感救愈人面瘡的果報;梁武帝因布施斗笠,而獲得貴為帝王的好報。
「禍福無門,唯人自招」,一個人命運(yùn)的好壞,與您平常自心的善惡與積德結(jié)緣有關(guān)。修善積德,就是為自己創(chuàng)造善因善緣、獲福滅罪的機(jī)會;禍稔惡盈,就是為自己造作惡因惡緣、輪迴受苦的因緣。
古訓(xùn)言:「立榮名不如種隱德?!箘?chuàng)造好的榮譽(yù)、高的地位、不如培植陰德。如袁了凡的改變命運(yùn),不就是由積陰德而來的嗎?所以要改變命運(yùn),就看你如何積陰德了。
請點(diǎn)擊下面到專頁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的!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