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府10兩川型錠
大理府,明代始置府衙,至清末府治于太和,轄太和(縣治在今云南省大理市大理鎮(zhèn))、浪穹(今云南省洱源縣)、云南(今云南省祥云縣)共3縣;鄧川(州治在今云南省洱源縣鄧川鎮(zhèn))、云龍(州治在今云南省云龍縣)、趙(州治在今云南省大理市鳳儀鎮(zhèn))共3散州,于1913年廢。
大理府志
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部,又名葉榆城、紫城。古城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南詔王閣邏鳳筑的羊苴咩城,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占地面積3平方公里。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歷史間是云南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唐宋時期,大理相繼建立過南詔、大理國兩個地方政權。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太和城被南詔國選做其都城,太和城分為外城和內(nèi)城。后晉天福二年(937),段思平于羊苴咩城定都建國,國號大理。元朝滅大理國,城毀于兵燹。明洪武十五年(1382),明軍攻占大理,大理路改為大理府,仍治太和縣,并筑新的府城,即為現(xiàn)在的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街道與街景
大理五華樓在古時是官方聚會宴請貴賓的地方,高達五層,可容萬人站立。但在歷史上五華樓幾次焚毀又幾次重建,走過千年滄?!,F(xiàn)代的五華樓是1998年重建的,是一座高二十多米的四層建筑,下面的一層為臺座,上面的三層為樓。五華樓是大理古城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清代時期的五華樓
洱海,古稱昆明池、洱河、葉榆澤等。因其狀似人耳,故名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一般湖水面積約246平方千米(一說251平方公里),蓄水量約29.5億立方米,呈狹長形,北起洱源縣南端,南止大理市下關,南北長40公里,是僅次于滇池的云南第二大湖,中國淡水湖中居第7位。
早期的洱海景觀
洱海形成于冰河時代末期,其成因主要是沉降侵蝕,屬高原構造斷陷湖泊,海拔1972米。洱海具有供水、農(nóng)灌、發(fā)電、調(diào)節(jié)氣候、漁業(yè)、航運、旅游七大主要功能,洱海西面有點蒼山橫列如屏,東面有玉案山環(huán)繞襯托,空間環(huán)境優(yōu)美。1981年經(jīng)云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蒼山洱海自然保護區(qū),1994年晉升為國家級。
大理府云南縣糧單
大理府浪穹縣查單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處,西對蒼山應樂峰,東對洱海,距山腳約為1500米。南336米處有桃溪向東流過。北76米處有梅溪,東靠滇藏公路。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閣組成。大塔又名千尋塔,當?shù)厝罕姺Q它為“文筆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級,為大理地區(qū)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磚塔。
大理崇圣寺三塔
雞足山雄踞于云貴高原滇西北賓川縣境內(nèi)西北隅,西與大理、洱源毗鄰,北與鶴慶相連,因其山勢頂聳西北,尾迤東南,前列三支,后伸一嶺,形似雞足而得名。是中國十大著名佛教名山之一,迦葉菩薩的道場;是以展示佛教文化和生態(tài)景觀為主的集佛事朝拜、佛學研究、觀光旅游、科普科考為一體的多功能旅游景區(qū)。
大理府鄧川州執(zhí)照
下關鎮(zhèn)隸屬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是大理州、市政府所在地,是云南滇西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交通中心。下關鎮(zhèn)不但是滇西的現(xiàn)代化重鎮(zhèn),又是一個有著豐富歷史文化遺跡的城鎮(zhèn)。其前身龍尾關古城始建于唐朝,其地處進入南詔國都的咽喉地帶,曾是南詔與唐朝抗爭的古戰(zhàn)場,“天寶之戰(zhàn)”即發(fā)生在此。
大理下關釐金分局
下關鎮(zhèn)前身為云南省下關市,建市于上世紀50年代,是云南最早建市的四個地區(qū)之一(昆明,下關,個舊,東川),后80年代下關市與大理縣,鳳儀縣合并成立大理市,下關成為大理市的下屬鎮(zhèn)。大理火車站也位于下關境內(nèi),下關距大理機場僅12公里,可謂是交通十分便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