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與程硯秋的分分合合
殊途同歸
程硯秋是梅蘭芳所收的第一個弟子,但由于他們的秉性和天賦各異,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兩條風格截然不同的藝術(shù)發(fā)展道路。在很長一段時期中,無論是梅蘭芳還是程硯秋,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因而處于不自覺的異質(zhì)對峙狀態(tài),引起了不少有識之士的關(guān)切和憂慮。
國民黨元老、時任教育部次長的李石曾很早就向梅、程提出過彌合裂痕、殊途同歸的忠告。1932年1月5日,梅蘭芳于北平綴玉軒為即將游學歐洲的程硯秋舉行歡送大會,李石曾應邀出席。梅蘭芳首先致歡送詞:“今日,蘭芳為程玉霜君赴歐洲游學開歡送大會,承諸位先生光臨,蘭芳甚為榮幸。玉霜是我們一位好朋友,相交有十余年,我相信他的聰明才力,遠在我輩之上。他現(xiàn)在將赴歐洲游學,實系中國藝術(shù)界最大的榮譽,不過我的知識有限,不能供給意見,還望諸位先生加以指導。”梅蘭芳的這一番話,實出自肺腑,并非過謙之詞。李石曾1930年與程硯秋合作創(chuàng)辦中華戲曲音樂院,熟悉梨園界的情況,自然清楚梅、程這幾年來的種種“過節(jié)”。聽了梅蘭芳的歡送詞,他有感而發(fā),說了下面一席話:“兄弟以為宇宙間的事理,無絕對的統(tǒng)一,亦無絕對的分立,故國家政治社會事業(yè),皆須分治合作,戲劇亦社會事業(yè)之一,何獨不然。是以兄弟對于梅程兩位先生,亦希望其分治合作,因為梅程兩先生有相同的地方,亦有相異的地方,各有其長,正須分治合作。前年,梅先生赴美演劇,是將成熟的藝術(shù),介紹于西方;現(xiàn)在,程先生赴歐游學,是考察西方的藝術(shù),將以改良中國的戲劇,取徑不同,就是分治合作的表現(xiàn),將來殊途同歸,必成為整個藝術(shù)。猶之梅先生辦理北平戲曲音樂院,程先生辦理南京戲曲音樂院,分治合作,成為一個戲曲音樂院?!崩钍姆治?,大體符合梅、程兩人的實際情況,所提“分治合
作”以求“殊途同歸”的主張,也極具說服力,梅、程聽后,當有所感悟。程硯秋在致答謝中這樣說道:“硯秋此次赴歐,完全是為求學,原來出國求學,是極普通的事,值不得社會上的注意。今承梅先生的歡送,是老師以糖果給小孩吃,獎掖他用心讀書,硯秋是很感激的。梅先生的學問才力,都很高超,所以把中國的戲劇介紹于西方,硯秋的確知識有限,所以要到西方考察劇學,作為改良戲劇的參考品?!痹捳Z中隱含著回應李石曾忠告的意愿。惜乎礙于當時的歷史條件,梅、程都沒有可能將這種意愿付之實際行動。
新中國成立后,才為梅蘭芳、程硯秋這兩位大師的“分治合作”提供了現(xiàn)實的可能性。解放初,梅蘭芳和程硯秋分別被國務(wù)院任命為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和副院長,開始了他們長達8年的合作共事。新社會的飛躍前進,向戲曲界提出了一個迫切的歷史任務(wù),這就是戲曲如何推陳出新,以更好地反映當代人民的新生活,滿足人民大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梅蘭芳、程硯秋正是沿著這一大方向而共同努力著,發(fā)揮著各自的獨特作用。由于程硯秋身體發(fā)胖,而且多病,不能經(jīng)常演出,因此他側(cè)重于戲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他曾在中國戲曲學校講課,并到各地考察戲曲情況,行程數(shù)萬里。梅蘭芳則克服各種困難,不辭辛勞,每年深入工礦、農(nóng)村、部隊,熱情地為廣大工農(nóng)兵群眾演出。梅、程有一個共同點,即兩人都特別關(guān)心對下一代的培養(yǎng)、教育。他們不倦地為戲曲青年們做報告,說身段,講字音、唱腔,盡心地將自己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傳授給年輕一代。他們摒棄門戶之見,不問是哪派弟子,只要向自己求教,他們都無保留地傾囊相教,為戲曲事業(yè)后繼有人,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更為可貴的是,此時的梅蘭芳和程硯秋更多地看到了對方的長處,惺惺相惜,取長補短。程硯秋去世前不久到山西講學,他盛贊梅蘭芳所演的《貴妃醉酒》,坦認自己早年從梅先生的藝術(shù)中受益匪淺。梅蘭芳則更是充分肯定了程
硯秋根據(jù)自己的天賦條件另辟蹊徑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他在《追憶硯秋同志的藝術(shù)生
活》一文中,特別贊揚程硯秋“行腔有時高亢激昂,有時若斷若續(xù),如泣如訴,這種聲音和這種唱腔演悲劇是具有極大的感染力的,所以像竇娥這一類型的角色,硯秋都演得格外動人?!读?/span>雪》這出戲,我也演過不知多少次了,比起硯秋卻自愧不如?!币簿褪窃谶@篇文章中,梅蘭芳對他和程硯秋的關(guān)系作了歷史性的回顧,并得出了和當年李石曾相類似的結(jié)論:“我們兩個人在藝術(shù)進修的程序和師承方面是差不多的,像陳德霖、王瑤卿、喬惠蘭……等幾位老先生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由于我們本身條件不同,所以根據(jù)各自的特點向前發(fā)展,而收到了異曲同工、殊途同歸的效果?!闭怯辛诉@種認識上的趨同,梅、程兩人才得以捐棄前嫌,關(guān)系重歸融洽。梅蘭芳在為《程硯秋文集》的親筆題詞中有“今撫遺篇,泫然淚下”之句,今天讀來,依然感人至深。雖然由于程硯秋先生英年早逝,梅蘭芳先生也過早地離開了我們,他們分治合作的時間并不長,但他們?yōu)榫﹦∈聵I(yè)所作出的不同貢獻,恰如兩座各呈異彩的藝術(shù)高峰,將永世并立。(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