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是蘇軾有名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詞牌名,水調(diào)歌頭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水調(diào)歌”“花犯念奴”“花犯”,在唐代,《水調(diào)》成為傳唱不衰的名曲。
蘇軾畫像
在詞的前面還有一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dá)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由此可知這是寫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中秋之日,是醉后的抒情之作,由后者可知兼有懷念其弟蘇轍之意。蘇軾通過月亮來寄托自己對弟弟的相思之苦。
學(xué)生在誦讀《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此時蘇軾在密川(今山東諸城)任知州。蘇軾是位“奮厲有當(dāng)世志”的人物,有很強的入世精神,但因同王安石;政見不合,對實行新法有自己的不少保留看法,所以為了避開激:烈的政治斗爭,他在熙寧四年(1071)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到熙寧七年又調(diào)知密州。
此次調(diào)任,雖說是出于自愿,實際上是因冷遇而被外放。我們本著論世而知人的精神考察蘇軾當(dāng)時的心理與感情,可知他已沒有“當(dāng)時共客長安,似_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沁園春》)的豪情。
把酒問青天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對蘇軾做出過如下描述:
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chuàng)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diào)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yōu)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于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
可見,蘇軾是一個心胸開闊,性格豁達(dá)之人。那么再回到這首詞上來。此詞借中秋明月來抒發(fā)情感,開頭就陡然發(fā)問: “明月幾時有?”使人不由得想起了屈原的《天問》,屈原生當(dāng)戰(zhàn)國時代后期,代表了由蒙昧轉(zhuǎn)向理性時代的人們的疑惑。而蘇軾此問,卻是借著把酒而發(fā),似帶著醉意,分明又留著清醒。
《千字文》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打頭,似乎只是一個中國人從宇宙天地講起的習(xí)慣性開局,蘇軾則不然,他在‘把酒 問青天”之后,經(jīng)“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的第度發(fā)問之過渡, 轉(zhuǎn)人到“我欲乘風(fēng)歸去”。這一句語涉雙關(guān),結(jié)合前面的“天上宮闕”,即既是作為“謫仙人”的自己返回天官的醉話,又是欲回到皇帝身邊的清醒的意愿。
普通人裝扮的蘇軾
但接下來的卻是“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顧慮,這又是一個雙關(guān)語,即“醉話”中的“謫仙人”真的怕天上的寒冷,而現(xiàn)實中的自己,對于權(quán)力中心的斗爭,的確還是心存怕意的。因此上結(jié)的“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既是對自己的告慰,又是對自己的警示。過片三句寫月亮的繞屋而變,終于照著我這無眠之人。所以,這大醉后,看到月亮才會想起自己的親人。
此后,就展開了以“宇宙意識”作自我解脫的過程,在我們現(xiàn)在看來,蘇東坡是想表達(dá)一種天人交互的世界?!安粦?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是發(fā)問,如今月亮是如此的圓,應(yīng)不是有恨了,可又怎樣解釋我的滿懷離恨、兄弟不能團圓呢?顯然,這是作者將人事人于天象,故有此問。
在自設(shè)障礙后,作者又自為化解:說到人事,人間本有悲歡離合,說到天象,月亮也有陰晴圓缺,自古以來就沒有完美無缺的事物,還是寄希望于人的健康長久,雖分離面能共同受到這月光的朗照。我們今天的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看到天空中的月亮不也是會發(fā)出一樣的感慨嗎?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人活在世上, 免不了會有各種各樣的煩惱,紛紛擾擾,止而又續(xù),如果不會自我化解,愈積愈多,甚至能摧垮人的精神、肉體,所以莊子既教人學(xué)會“無情”、“無已”,要人們不為自己的窮通、壽天而計較和悲喜,又提倡“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不要糾纏于身邊之事。這就有點辯證唯物主義的萌芽了。
蘇東坡的這首《水調(diào)歌頭》從“月有陰晴圓缺”的宇宙永恒之中得到啟發(fā),以之觀照世間,使“人有悲歡離合”得到了對應(yīng),于是,個人的境遇、進退、得失,以及兄弟間的離別,也就顯得不是那么困擾、糾纏不已,自己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提升。
俗話說“站得高,看得遠(yuǎn)',蘇軾以“宇宙意識”來化解矛盾,或許可以給我們以啟發(fā)。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我是?悅熙筆談?,一紙一筆,分析文化脈搏,用自己的半生經(jīng)歷和你一起品讀文化的魅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