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兵法天下
月隱星回,祭祖城桓。
堆堆火、焚寄衣冠。
青煙飄渺,旋卷冥錢。
望紙花飛,素花舞,淚花濺。
陰陽兩界,寒裝相掛。
遇初冬、凄冷情牽。
雙親吉幸,康寧椿萱。
愿心常逸,身常健,意常安。
備注:欽定詞譜,詞林正韻,步晁補之體。
“寒衣節(jié)”,中國民間一個重要的習俗,時間為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jié)”、“冥陰節(jié)”,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tǒng)的祭祀節(jié)日,相傳起源于周代。通常在這一天,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
其另一個含義,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又到一年寒衣節(jié),天漸寒,送寒衣。
《詩經·豳風·七月》最為重要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jié)”不過,前代授衣多在夏歷九月。
以“農耕文化”為代表的華夏民族,春播夏收,秋收冬藏。秋天,農作物新收后為緬懷先人,祈求來年五谷豐登,民間有祭祀祖宗的習俗,這一習俗與秋天的很多民俗節(jié)日均有聯(lián)系。
古人在十月初一,用黍等農作物祭祀祖先,后演變?yōu)榧壹?、墓祭等多種形式?,F(xiàn)今江南部分地區(qū),猶存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十月初一燒送寒衣,祭祀親人的風俗,現(xiàn)多見于北方民間。
祭奠祖宗: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農歷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qū),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燒寒衣
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后來,有的地方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
準備過冬
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后,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吃面條
過去到了這一天,民間改善生活,中原一些地區(qū)興吃蕎面、莜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