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上人困蹇驢嘶。
這是蘇軾最著名的詩篇之一。嘉祐六年(1061年)初,蘇軾和弟弟蘇轍赴京應試路經澠池,同住縣中僧舍,同于壁上題詩。同年冬天,蘇軾往陜西鳳翔赴任,又要經過澠池。蘇轍送蘇軾至鄭州,分手回京,作《懷澠池寄子瞻兄》,蘇軾作此詩相和。蘇轍詩中有'舊宿僧房壁共題'之句,即指年初于僧舍壁上題詩之事。蘇轍原詩如下: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游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
蘇轍詩中有'共道長途怕雪泥'之句,蘇軾由此想到兄弟倆四處漂泊,聚少離多,由此生發(fā)出'雪泥鴻爪'的感慨。人生的偶然性和未來的不可知,猶如飛鴻留在雪泥上的爪痕,很快就會消失不見,蹤跡難覓。詩中后四句更用親身的經歷驗證了這種感覺:昔日盛情招待我們的那位老僧奉賢已經去世,化身為一座佛塔;我們共同題詩的墻壁也已毀壞,題詩隨之消逝。僧死壁壞,故人不可見,舊題無處覓,見出人事無常,是'雪泥鴻爪'的具體反映。尾聯兩句既是對蘇轍原詩的回應,更是象征著人生的艱難困頓。一句'往日崎嶇還記否',往日艱辛的旅途頓時化為對昔日經歷的溫情回顧,人生無常,相聚不易,更當珍重當下,以應將來。
這首詩跌宕明快,意境深邃,理趣盎然,是'宋詩'擅長說理的典型代表,也表現了蘇軾詩作的獨特風格。作此詩時蘇軾二十六歲,天才的詩人出手即不同凡響,由此奠定了他在詩壇的地位。此后雖仕途坎坷,但他以達觀的胸懷坦然面對,足跡偏布大江南北,寫下無數錦繡篇章,詩詞文章書法繪畫無一不是登峰造極,古今中外,罕有其匹。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