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京師書院BigData
2014年3月,教育部頒發(fā)了《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下文簡稱《綱要》)?!毒V要》既肯定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不斷加強,取得了顯著成效”,又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強化(主要是增加比重)的要求。就語文教材(本文指常規(guī)課本)而言,其成效、問題和強化主要體現在選文和設計兩方面。
首先談選文。
最主要的成效是人選了大量優(yōu)秀古詩文以及蘊含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現當代名篇,并且二者構成了比較合理的比例。優(yōu)秀古詩文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最重要載體之一,但正如《綱要》指出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要“與時代精神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相結合”,要“與學習借鑒國外優(yōu)秀文化成果相結合”,亦即選文應兼顧古今中外,涵蓋上述三個“教育”、一個“借鑒”;同時,文言并不是今天的主要交際工具,現代語體文在整個基礎教育階段的比重應高于文言詩文,學段越靠前自然越高。就現行語文教材來看,小學正式課文基本是語體文,古詩詞主要用于背誦;初中正式課文的古詩文比例在40%左右;高中略高些,人教版必修、選修課本合在一起有50%強,其他版本總體接近50%。以上比例應基本合適。如果按照《綱要》提到的那些關鍵詞,如愛國主義,如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以及團結一致、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匹夫有責、崇德弘毅等,各版教材蘊含此類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古今名篇至少占百分之六七十;若再包括《綱要》提到的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民族藝術的激賞,比例又當擴大。
那么,選文還存在哪些問題?如何強化傳統(tǒng)文化教育呢?《綱要》中涉及選文的主要是這句話:“適時啟動課程標準修訂……增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容比重?!鞭D化為選文角度,具體而言是:第一,古詩文的比例可以適當提高,但調整的空間不大,原因就是如前所述的我們兼顧三個“教育”、一個“借鑒”,這個特色不宜削弱。第二,選文是否足夠優(yōu)秀,足夠體現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雖然各版教材經過多次送審,層層把關,但新形勢下精益求精,也是強化之道。以上所述都不是問題的重點,第三才是重點,即現行教材沒有規(guī)定必選必學篇目,課標中最具“規(guī)定性”的表述就是推薦了背誦篇日,但這畢竟只是推薦,只要求背誦而不是深入學習,且明確說“不必都編成課文”,仍然不是硬性規(guī)定的必選必學篇,例如課標推薦了《阿房宮賦》,語文版必修有選,人教版必修就沒有選。再者,推薦的篇目,古詩多于古文,而古文的文化內涵比古詩豐富、深刻;高中推薦的古文太少,只有6篇,給人隨意之感??傊?,課標和教材都沒有“規(guī)定必選必學”的意識。我認為,這才是強化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最可做文章的地方。
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就很講究規(guī)定篇目。所謂傳統(tǒng),就是既要傳承,又要有某種統(tǒng)一,一盤散沙、缺乏綿延不絕的核心文化是形不成強大文化傳統(tǒng)的?!八臅褰洝本褪枪糯Z文教材最終選擇的規(guī)定篇目、核心經典,必教必學。無疑,這其中不無糟粕,但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部分也是這樣被傳承的,其最核心的《論語》《孟子》至今仍是我們的文化瑰寶。
當年,葉圣陶、朱自清就十分明了一定的必讀經典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葉圣陶特別贊賞朱自清從現代人的需要出發(fā)編了一本包括“四書五經”、史記漢書、辭賦名篇在內的《經典常談》。葉圣陶在該書的序中強調朱自清的觀點:“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目的,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比~圣陶進一步說:“咱們跟祖先是一脈相承的,自當嘗嘗他們的營養(yǎng)料,才不至于無本。”有“本”,有“文化”,“一脈相承”,說的就是不能丟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必要項目”說的就是規(guī)定必學篇目。朱自清還擔心學生讀了他的“導引”就不去閱讀經典本身了,于是在白序中強調說:“那就是以筌為魚,未免辜負編撰者的本心了?!?0世紀90年代末那場語文大討論中,施蟄存、錢理群、王寧、劉錫慶、王富仁、許紀霖等許多學者也都對選編一定典范篇章提出過真知灼見。施蟄存說:“我認為首先要有一個基本教材,由教育部組織全國最有權威的學者來編,選的篇目必須是適宜中學生讀的、眾所公認的名篇……使全國的青少年有一個比較統(tǒng)一的語文水平?!蹦呶腻\當年主編的《語文教育展望》就提出了著名的“定篇”說,認為這樣的定篇“不俯就任何學生”,“每個學生都應該按同樣的要求去學習它、掌握它”。
如能按上述學者說的,在確保一綱多本的前提下,為各版教材確定一個最具語文教育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因素的基本的必選必學古今名篇,那么,篇數、比例都不必動,而名篇的教育權重增加了,核心形成了,《綱要》希望的強化傳統(tǒng)文化教育也就實現了。
臺灣就是這樣做的。其課程綱要(相當于我們的課標)就規(guī)定了各版高中教材有30篇文言文必選必學,而這30篇幾乎都是承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典范篇章。其篇名為:《師說》《左忠毅公逸事》《廉恥》《項脊軒志》《桃花源記》《醉翁亭記》《晚游六橋待月記》《郁離子選》《燭之武退秦師》《<世說新語>選》《出師表》《岳陽樓記》《赤壁賦》《諫太宗十思疏》《唐傳奇·虬髯客傳》《始得西山宴游記》《(裨海紀游)選》《禮記·大同與小康》《(臺灣通史)序》《漁父》《馮諼客孟嘗君》《典論·論文》《(聊齋志異)選·嶗山道士》《諫逐客書》《蘭亭集序》《勸學》《勸和論》《鴻門宴》《與陳伯之書》《原君》《過秦論》。
這30篇差不多都是大陸課本中的熟面孔。臺灣整個中學的古詩文也和大陸差不多(課文總數少于大陸,古詩文比例高),如人教版112篇,臺灣康軒(含康熹)版108篇(文言文前者67篇,后者78篇),不同在于臺灣有必選必學規(guī)定篇,亦即關鍵在質變而不是量變,多幾篇少幾篇不是要害,要害在更有地位。
再來說設計,也就是教材怎么處理人選課文。
最明顯的成效就是前文提到的背誦。我們的課標推薦了眾多優(yōu)秀古詩文背誦篇目?!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推薦背誦120篇(段),其中小學70篇,初中50篇(段);《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分別上升為136篇(段)、75篇、61篇(段)。從背誦的角度,各教材都會將其絕大部分甚至全部篇目錄入(不一定將其作為正式課文)。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提法為“建議誦讀的篇目”,雖然只提出了14篇詩文,但都加以“等”字,如說“《詩經》,如《氓》等”,各版教材由此落實的背誦篇日都明顯多于14篇,如人教版五冊必修課本共要求背誦30篇(段)古詩文。背誦對于培養(yǎng)語文功底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好處眾所周知。巴金能背《古文觀止》,錢穆能背《史記》,茅盾能背《紅樓夢》,魯迅小時候就能背史書大著《綱鑒》,張恨水14歲前就能背誦包括“四書五經”在內的十幾種典籍。如果不是有史料記載(或是他們自己的作品,或是他人的親歷見聞,如鄭振鐸對茅盾的親自檢驗),這樣的事,簡直不敢想象。正是這樣難以置信的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爛熟于心,才造就了大學者們?yōu)槿?、為文的杰出成就。我們不可能要求一般學生像大學者那樣記憶力那么好,背誦那么多,但列出那些最基本的篇目,無論是培育語文素養(yǎng),還是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樣做都很對頭。背誦也可按《綱要》的要求“增加比重”,那就是和上述規(guī)定篇目結合,改為“規(guī)定必背篇目”,再另推薦一批背誦篇目,由各教材白選。
其次有成效的就是各選文的練習設計。課改十幾年,文本解讀成為語文界的熱點、重點乃至核心理念,大量選文被眾多大學專家和一線教師解讀,許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涵被闡發(fā),并且以各種形式轉化為課文后的練習及其相關的教參、教輔資料。這方面的成效要專文闡述。按理,這是最大成效之一,然而,現在卻是最大問題之一。我們面臨的現實是高考指揮棒,現行高考卷基本上只考背誦(默寫),一種考法是出上句(下句),要求填出下句(上句),這只要死記硬背即可;另一種考法較好,如去年全國卷I中一題“屈原在《離騷》中表現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難生活,并因此流淚嘆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就涉及理解,光死記硬背不行。真正理解這些經典名篇所承載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涵,必須分析,必須運用當今最熱門的武器“文本解讀”;換言之,教師必須上課,學生必須聽課,師生還要互動深入討論。這方面我們做得并不到位,原因就在于考試不考——現行高考卷的文言文閱讀題、詩歌鑒賞題、現代文閱讀題這三大閱讀大題用的都是課外材料,于是正式課文的常規(guī)閱讀教學被棄之一旁,其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就這樣被弱化,這就是《綱要》批評的“輕精神內涵闡釋的現象還比較普遍”的典型例證。趙志偉提到阮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讀文不考試(當時只考作文),故學生每以其他功課忙迫,放棄讀文。讀文既可放棄,聽講亦不認真……則國文一科等于學校虛設之課程矣?!边@簡直說的就是今日之事。
前文提出了規(guī)定篇日,所謂規(guī)定,就不光是必選,自然也是必學必教,但如果不考,這些都會落空。因此,《綱要》還有一句強化的話:“增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容在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迸_灣高考卷的閱讀大題、小題,50%左右的材料取自課本。不僅最重要的三十篇文言文必考(指必從中出題,但任一篇的被考率都很高),而且同樣列為規(guī)定篇目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中的《論語》《孟子》等四書近百選段也必考。如此落實“規(guī)定”,如此剛性要求,豈敢忽悠經典?傳統(tǒng)文化豈能不進頭腦?福建卷也一直指定《論語》《孟子》為必考對象(考其文義理解)。當然,我們的背誦也是必考,中考、高考卷的默寫部分一律是以課標推薦背誦篇目為其出題對象的。背誦的好處自不待言,但這不夠,要考讀書,關鍵是吃透,至少認真讀原著,以做題代讀書的現象要盡快改變。
沒有經典的滋養(yǎng),不會有心智的高度;沒有文化的浸潤,不會有文明的新人。中考、高考必須面對,否則上述有關教材的一切強化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舉措都可能落空。考試命題應下決心把課文,尤其是規(guī)定篇日列為三大閱讀題的出題對象。當然,具體實施,還有如何突顯考查能力、如何防止猜題等種種問題,這當另文討論。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