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精選分經(jīng)藥性賦

《精選分經(jīng)藥性賦》

清 德清  潘宗元著    門人錢仲明録     陳用崇整理

1.
手太陰肺經(jīng)用藥賦
肺主五臟之華蓋。出聲音而澤逮皮膚。亦為百衇之朝宗。通呼吸而權(quán)歸淸肅。虛則夢田野之荒蕪。實則夢兵戈之殄戮。有余則喘嗽。瀉必清涼。不足則氣微。補須酸屬。
1.
人參甘溫微苦。補肺中元氣。而虛脹自除。法在塞因塞用。非實熱所可沾唇。
2.
沙參甘苦微寒。補肺中真陰。而火刑可卻。治由專任專成。豈寒客所宜染指。
3.
東洋參微溫而苦。擅和脾胃之功。
4.
西洋參苦寒微甘。降火生津之旨。
5.
杏仁辛溫苦。宣肺氣而行痰。散風(fēng)寒而解表。利胸膈之郁結(jié)。通大腸之氣壅。
6.
竹葉辛淡甘寒。消痰涎而清熱。涼心火而緩脾。除上焦之風(fēng)邪。清氣沖之咳逆。
7.
前胡辛以暢肺解風(fēng)寒。甘以入脾理胸腹。苦泄厥陰之熱。寒散太陽之邪。下氣甚佳。消痰有效。
8.
薄荷辛以通竅散風(fēng)邪。升以發(fā)汗搜肝氣。香開胸膈之滿。涼清肺金之熱。失音可救。痰嗽更宜。
9.
燕窩甘平。養(yǎng)肺陰理虛勞之圣藥。止咳嗽之無休。
10.
蟬蛻甘寒。除風(fēng)熱清聲音之良方。療驚癎而有益。
11.
百部甘寒微溫。療小兒之疳積??赏T蟲漸除。利肺金之受刑。能使諸嗽立止。
12.
括蔞甘寒苦潤。清上焦之火邪。能使痰氣下降。滌胸膈之欎熱??赏蛞荷铣?。
13.
香薷辛溫。乃夏月清陰暑之靈根。為天解表邪之妙品。
14.
麥冬甘苦。退肺內(nèi)潛藏之火。生肺中不足之辛金。
15.
紫苑辛溫而潤。得保金之功。能開喉痹而通利。
16.
白芨苦濇而辛。得秋金之令。能化瘀血而生新。
17.
海粉甘寒。消痰而清熱。
18
山藥味甘。益胃而濇精。
19.
桔梗味苦辛平。表散寒邪。開提氣血。通鼻而理咽喉。清肺熱以治癰痿。
20.
百合味甘而平。潤肺寧心。清熱止嗽。利二便以治浮腫。止涕涙而定癇驚。
21.
貝母甘辛微寒。消痰潤肺。滌熱清心。胸中十結(jié)無虞。喘咳紅痰有藉。
22.
南星味苦而辛。療癎治驚。攻積坺腫。破血行胎可慮。風(fēng)濕麻痹須尋。
23.
萊菔子氣辛性溫。除膨脹。消食積。主下氣而散寒。生吐風(fēng)痰而瘡疹可發(fā)。吵定喘嗽而腫毒能消。
24.
桑白皮辛甘而寒。瀉肺火。利二便。止痰嗽而解渴。枝通潤莭而卻風(fēng)飬筋。葉卻風(fēng)邪而明目止汗。
25.
茅根甘寒。淸火兼行水。針能潰噥而邪外托?;苤寡鵁嵯聺摗?span lang="EN-US">
26.
蘓葉味辛。卻風(fēng)而散寒。子則開欎而氣能平。梗則順氣而胎自適。
27.
牛蒡子氣辛苦寒。散瘡瘍之腫毒。而喉痹克除。
28.
馬兜鈴辛苦而寒。淸肺金之火邪。而痰嗽可革。
29.
射干苦寒。消心脾老血。療喉痹咽亁。
30.
海石咸寒?;辖估咸怠O`瘤結(jié)核。
31.
天冬甘苦大寒。清金降火。而水徹上源。
32.
花粉酸甘微苦。助胃生津。而熱從下出。
33.
烏梅肉酸溫。濇腸斂肺。血痢尤良。
34.
白芥子辛溫。利氣豁痰。虛人宜禁。
35.
枯芩苦寒。瀉肺火而清氣。治火嗽而降痰。
36.
馬勃辛平。清肺火而解熱。止喉痹而痛定。
37.
白前辛甘微寒。能止嗽而快膈。主降氣而下痰。
38.
五味甘酸咸溫。能斂肺而生津。定喘嗽而滋腎。
39.
葶藶子苦辛大寒。有喜遂水氣之能。泄陽分氣閉之病。痰飲可理。散結(jié)調(diào)經(jīng)。
40.
旋覆花辛苦咸溫。有通利血衇之效。治肺經(jīng)臟腑之病。下氣消痰。行水更勝。肺苦氣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以辛瀉之。
2.
手陽明大腸經(jīng)用藥賦
大腸當(dāng)臍右疊回。稱庚金之腑。轉(zhuǎn)輸糟粕。為傳道之官。實積而腸滿不通。瀉須遠(yuǎn)熱。陽虛而腸鳴泄痛。補不宜寒。
1.
麻仁甘平滑利。潤腸中之燥結(jié)。療難便而緩脾。
2.
黃芩苦寒入心。瀉中焦之火邪。除脾家之濕熱。
3.
桃仁苦平微甘。破大腸之血滯。而新血亦生。
4.
大黃大苦大寒。滌腸胃之塞壅。而瘀熱能理。
5.
禹余糧甘平性濇。止痢治血崩。
6.
白頭翁味苦性涼。消疣止熱痢。
7.
元明粉辛甘咸冷。去胃家之實熱。而腸中宿垢堪平。
8.
樗白皮苦濇而寒。去肺胃之陳痰。而久痢腸風(fēng)有益。
9.
訶子苦溫。開音止渴。并治滑泄之疴。
10.
瑣陽甘溫。益精補陰。正屬溫潤之劑。
11.
淫羊霍甘溫。入肝與腎。理四肢兮補命門。
12.
牽牛子辛熱。逐水消痰。利二便兮息風(fēng)秘。
13.
豨薟草苦辛。主大腸風(fēng)濕之泄瀉。
14.
炙卷柏辛溫。治腸風(fēng)下血而脫肛。
15.
地榆酸苦微寒。主收斂入下焦。除血熱腸風(fēng)血痢。
16.
槐角味苦而寒。走大腸淸肝膽。治諸痔濕癢陰瘡。
17.
梹榔苦辛而溫。破脹攻堅。疏后重而行痰宜進(jìn)。
18.
枳實酸寒而苦。行痰破氣。利胸膈而水腫堪甞。
3.
足陽明胃經(jīng)用藥賦
胃為倉廩之官。平調(diào)則五臟安妥。又為水榖之海。寛暢則六腑沖和。審虛寒兮骨節(jié)皆痛。驗實熱兮囗舌亁枯。
1.
藿香辛甘微溫。開胃止嘔。而中州得令。
2.
丁香辛溫純陽。泄肺溫胃。而冷逆可平。
3.
神曲辛甘而溫。消食化痰。而調(diào)中為勝。
4.
豆卷味甘性平。破血消水。而胃熱尤神。
5.
柏子仁辛甘而平。氣香以透心脾。性潤而滋肝腎。
6.
人中黃味甘而寒。瀉五臓之實熱。頓入腸胃之經(jīng)。
7.
海金沙以甘寒之性。能淸血分之熱于太陽。領(lǐng)釜底抽薪之義。
8.
山査肉得甘酸之味。善去油膩之停于倉廩。表胃中磨積之名。
9.
黒姜辛苦大熱。除臟腑之沉寒。去胃中之痼冷。
10.
厚樸辛苦而溫。主客寒之犯胃。使?jié)駳庵y侵。
11.
喂姜微散而微躁。止嘔和胃而稱奇。
12.
姜汁性閏而辛溫。噎膈反胃為良劑。
13.
白芷味辛性溫。訂芳香上透之功。行肺胃大腸之衇。主治排膿活血??捌斤L(fēng)濕癰疽。
14.
升麻甘辛微苦。有表散風(fēng)邪之效。具升散火欎之能。切忌陰虛火升。兼理后重下痢。
15.
蜜糖甘潤。滋腸胃之燥枯。
16.
猬皮苦平。主胃中之氣逆。
17.
麥芽甘溫益胃。主消食而健脾。
18.
谷芽甘溫快脾。主開胃而下氣。
19.
米仁甘淡微寒。益胃土而勝水。補肺金而除蒸。
20.
竹筎甘而微寒。開胃土之炎邪。清肺金之燥烈。
21.
砂仁辛溫香竄。乃開胃和中之要藥。吐瀉均宜。
22.
枳??嗨嵛⒑橹鹛灯茪庵穹?。脾虛無益。
23.
石膏甘淡寒辛。清胃熱而降火。能止渴而生津。
24.
石斛甘淡咸寒。平胃氣而安神。除虛熱而止汗。
25.
亁姜辛熱。開胃扶脾。宣諸絡(luò)衇。逐寒發(fā)表。燥濕溫經(jīng)。
26.
生姜辛溫。解欝宣肺。發(fā)表祛寒。暢胃開痰。定嘔除咳。
27.
葛根幸甘性平。升舉脾陽而退熱。鼓舞胃氣而生津。
28.
茯苓甘平淡滲。功專益脾而寕心。下通膀胱而利濕。

4.足太陰脾經(jīng)用藥賦
脾為諌議之官。四肢是主。又為倉廩之本。萬物歸根。實則飲食消而肌堅膚澤。虛則身體瘦而氣黯神昏。辨性味而欲甘欲緩。省生冷而宜熱宜溫。
1.
白術(shù)甘苦而溫。去周身之濕痹。消胃腑之痰涎。燥濕以補脾。和中而止瀉。
2.
蒼術(shù)苦溫辛烈。解六欎之神方。升胃中之陽氣。逐痰而除濕。燥胃以強脾。
3.
甘草味甘。炙補三焦之元氣。而散表寒。生補脾胃之不足。而瀉心火。
4.
黃芪甘平。生固表而補肺。虛火可瀉。炙補中而益氣。陰毒能醫(yī)。
5.
益智幸熱。能固氣而濇精。開欎結(jié)。攝唾涎。補心氣之不足。
6.
黨參甘平。和脾胃而療渴。健坤陽。舒轉(zhuǎn)運。補中氣之微虛。
7.
蒸餅甘平。利三焦。通水道。得化積而養(yǎng)脾。
8.
飴糖甘溫。益氣力。潤痰涏。能緩中而止嗽。
9.
秫米甘寒。主陰虛陽盛。妊娠漏黃汁是醫(yī)。
10.
御米甘寒。能潤燥厚腸。翻胃吐白涎可救。
11.
銀花性平味甘。除熱解毒而補虛。療風(fēng)養(yǎng)血而止渴。
12.
陳皮辛苦而溫。調(diào)中消痰而導(dǎo)滯。利水止嗽而破癥。
13.
肉菓辛溫。主理脾而暖胃。虛瀉援引。
14.
黃精甘平。主補中而益氣。風(fēng)濕須尋。
15.
半夏辛溫體滑。斯有除濕化痰之效。兼具健脾和胃之功。胸下之堅満堪通。痰厥之頭痛可掃。
16.
辛夷辛溫輕浮。爰具解肌利莭之權(quán)。還擅通竅溫中之柄。胃中之清陽能助。九竅之風(fēng)熱可平。脾居五臟之中。因散精而歸肺。季旺四時之內(nèi)。稱陰土而生肌。須詳外損。有余中不足。當(dāng)審內(nèi)傷。不足中有余。職主消磨。喜燥??傆捎趷簼?。后天倚賴。補腎又不若徤脾。

5.手少陰心經(jīng)用藥賦
心為君主出神明。位定離宮慿靈爽。先存寡欲。見人道之光明。雖若無為。并天時之長養(yǎng)。虛寒則恐怯其情思。實熱必癲狂其形像。心陽不足。補須參附堪知。離火有余。瀉用芩連可想。
1.
丹參氣平味苦。入心與包絡(luò)。定血虛神志之難安。主癥瘕瘀凝之不散。
2.
欝金辛苦氣寒。入心及包絡(luò)。療產(chǎn)后攻心之?dāng)⊙?。治婦人逆行之月經(jīng)。
3.
苦參大苦大寒。勝熱殺蟲。消癰解毒能治黃疸溺赤之功。有固夢遺滑精之效。
4.
元參甘苦微寒。除煩止渴。降火滋陰入心肺清上焦之火。入腎以滋少陰之精。
5.
石蓮子味苦性寒。止噤痢而除煩。去濕熱而開胃。
6.
寒水石大寒咸辛。治囗渴之水腫。療時氣之熱蒸。
7.
黃連入心瀉火。性存大苦而大寒。涼血鎮(zhèn)肝。功歸解欝而解渴。治熱毒之瀉痢。療火欝之心疼。
8.
豆豉泄肺解肌。得苦寒無毒之性。調(diào)中下氣。除疫氣瘴氣之能。治煩躁之難眠。療懊憹之滿悶。
9.
珍珠味甘咸寒。除痘疔。療驚熱。鎮(zhèn)心神以安魂。又止陰精遺泄。而白濁亦平。
10.
琥珀味甘而平。消瘀血。破癥瘕。定魂魄以寧心。又使肺氣下行。而膀胱通順。
11.
蓮肉甘平濇精。心腎交而君相之火邪俱靖。腸胃厚而瀉痢之滑脫均收。
12.
芡實甘嗇而平。能益脾而虛寒之泄瀉無虞。主封髓而帶濁之淋漓有賴。
13.
天竺黃甘而微寒。能豁痰而治驚癇。識鎮(zhèn)肝之力奇。
14.
龍眼肉甘平而潤。能悅胃而安神魂。諳培脾之功備。
15.
茯神淡滲甘平。養(yǎng)神魂療驚悸能使心氣內(nèi)安其宅。賴此包容至于太和。
16.
遠(yuǎn)志溫苦而辛。能通腎氣而利九竅益聰上逹于心。資其倡導(dǎo)臻于純粹。
17.
金箔辛平有毒。安鎮(zhèn)靈臺。神魄免于飄蕩。辟除惡祟。臟腑搜其伏邪。
18.
朱砂甘寒有毒。解乎胎熱。明目只是清肝。定厥癲狂。多服令人愚昧。
19.
龍骨甘濇固膓益腎是其長。
20.
嫓龍齒以安魂而癇驚可鎮(zhèn)。
21.
虎骨辛溫。定痛驅(qū)風(fēng)非所短。配虎睛以安魄。而精魅能攻。

6、手太陽小腸經(jīng)用藥賦
小腸為受盛之官。而出治化。又為激揚之主。而滲膀胱。行未刻之時。上則奉命乎心主。為丙火之腑。下則直接乎大腸。君火原無直折之條。導(dǎo)赤宜服。欎熱本有決排之法。八正最良。
1.
牛膝酸苦而平。為肝腎之引經(jīng)。系淋證之要藥。生則破癥瘕而散血。蒸能理腰膝而強筋。
2.
豬苓甘苦淡滲。消腫脹而最適。能泄滯而除淋。升則開腠理而解肌。降則行水道以利濕。
3.
石葦甘苦微寒。通膀胱而能利水。清肺金以滋化源。
4.
澤瀉甘咸微寒。利二便而入膀胱。瀉腎火而兼去濕。
5.
海藻咸苦而寒。能消瘰疬與癥瘕而散結(jié)核。
6.
昆布性雄而滑。能除陰瘤與陰潰而化頑痰。
7.
瞿麥苦寒。降心火。利小腸。能除濕熱于膀胱。為治淋之埾藥。
8.
萹蓄苦平。利小便。治黃疸。能療女子之陰蝕。乃殺蟲之靈丹。
9.
地膚子甘苦而寒。除虛熱入膀胱。通淋而利小便。
10.
大小薊甘苦而涼。治腸癰療吐衄。破瘀而并生新。
11.
大腹皮辛以泄肺。溫以和脾。皮膚之水能逐。心腹之氣可開。兼治霍亂而更適。
12.
綿茵陳苦而燥濕。青以入肝。解中下之蓄邪。散五臟之火毒。又療諸黃而最神。
13.
冬葵子甘寒淡滑。潤大便以利小便?;ㄒ嗟脦卵苤?。
14.
車前子味甘性寒。開水竅以固清竅。葉又得通淋明目之能。爰作歌曰。本腑闌門下口尋。上承胃下是幽門。開提合法滓無蓄。法用疏通水液澄。

7、足太陽膀胱經(jīng)用藥賦
膀胱守州都之職。津液藏而又黑腸。申時行壬水之交。氣化出而咸推腎表。赤白帶。由小腸。而入于脬經(jīng)。水氣淫因脹滿。而塞其滲道。凈府之潔當(dāng)知。鬼門開宜暁。
1.
麻黃辛苦而溫。為太陽營方。治發(fā)熱無汗衛(wèi)實之人。主寒邪不得外通之劑。能開閉拒之腠理。實散火欎于肺金。
2.
蒿本辛溫雄壯。為太陽風(fēng)藥。治寒氣客于巨陽之脈。主頭痛連于巔頂之中。祛風(fēng)以其上行。去濕偏能下達(dá)。
3.
防己苦寒大辛。能卻下焦之濕滯。兼瀉血分之熱邪。
4.
木通辛淡甘平。下導(dǎo)膀胱之濕熱。上清心肺之火邪。
5.
滑石淡滲寒滑。上化清源。下走膀胱。導(dǎo)六腑之濕熱。通九竅之津液。
6.
通草氣寒味淡。提胃氣上達(dá)。引肺熱下行。能使乳汁通流??蓽缁鹦爸?。
7.
桂枝辛甘而溫。解肌表之邪而止汗。
8.
蔓荊辛平味苦。治頭腦之痛而搜風(fēng)。
9.
羌活性溫辛苦。入太陽理游風(fēng)。兼入肝腎氣分。得解表利節(jié)之功。
10.
防風(fēng)辛甘微溫。走太陽除頭痛。又行脾胃二經(jīng)。為勝濕卻風(fēng)之劑。
11.
黃蘗微辛苦寒。沉陰下降。洵屬膀胱引經(jīng)。能通相火之大火于癃閉。
12.
烏藥辛溫香竄。上入肺脾。下行膀胱與腎。能疏邪逆之氣于胸腹。如或在上之氣不施。則注入大腸而為泄。奮下之氣不施。則苦于不出而為癃。

8.足少陰腎經(jīng)用藥賦
主封臟而充骨。出伎巧而作強。屬癸水之腎臟。應(yīng)北方之黑色。右命門女子為系胞之源。左名腎男子系藏精之室。診候兩分于水火之繇。受病同歸于膀胱之軄。
1.
獨活辛苦溫。而伏風(fēng)可理。奔豚疝瘕。甴風(fēng)寒濕客于腎家者可食。
2.
細(xì)辛辛溫散寒。而頭痛堪除。口瘡喉痹。因少陰火出于實候者可銜。
3.  
附子辛甘大熱。補元陽。堅筋骨。可休胃脘之冷疼。卻寒濕。消癥瘕。扶淆沉陰之要藥。
4.
肉桂辛甘大熱。治腹痛。止奔豚。偉績皆由于助火。通血脈。定驚癇。奇功端賴乎平肝。
5.
蓯蓉甘酸咸溫。滋潤五臟。兼補命門相火。
6.
萸肉酸濇微溫。宣通九竅。能護(hù)癸水元精。
7.
川續(xù)斷辛苦微溫。理筋骨。而止胎漏血崩。女科需為上品。
8.
地骨皮甘淡而寒。靖虛炎。而退外潮內(nèi)熱。立方屢有奇勛
9.
菟絲子辛甘而溫。溫補三陰。而陽氣不餒。
10.
蛇床子苦辛而溫。能補命門。而風(fēng)濕自泯。

9.手厥陰心包絡(luò)經(jīng)用藥賦
心包乃裹心之膜。實受少陰之交。又人為相火之臟。并連三焦絡(luò)。奉承主上。能呈喜樂之情。職受膻中。不啻人臣之托。功居外衛(wèi)。使都城無震動之虞。力重內(nèi)援。俾深宮乏熱。邪之索。
1
、羚羊角味苦咸寒。專趨血海。益真陰而血痢無虞。直達(dá)東方。瀉肝火而昏冒有賴。祛風(fēng)明目。驚狂駭越總驅(qū)除。解毒散瘀。瘰疬癰疽通解散。
2
、犀角尖酸苦咸寒。寕心解熱。去狂邪而驚悸可操。散風(fēng)瀉肝。明昏目而痰壅都掃。攻毒發(fā)癍。發(fā)背癰疽咸霧釋。清解胃熱。崩淋吐血盡氷消。
3
、連翹味苦微寒。而性升浮。能散諸經(jīng)之氣血。
4
、梔子輕飄瀉火。而工屈曲。能通欎結(jié)之炎蒸。
5
、代赭石入肝與心包。取其重以鎮(zhèn)虛熱。
6
、石菖蒲芳香開心孔。妙在苦而而辛溫。

10.手少陽三焦經(jīng)用藥賦
三焦分乎上中下。出水道而專司決瀆。治病該乎頭腹足。統(tǒng)臓腑而經(jīng)絡(luò)分支。
1
、秦艽燥味苦而辛。統(tǒng)治濕勝風(fēng)淫。卻又榮筋活血。下部虛寒者忌。二便滑利者休。而兼之身攣當(dāng)服。
2
、木香辛苦而溫。主三焦氣分。治九種心疼。消食開欎不可無。利氣寬中不可缺。而并為后重宜斟。
3
、佛手柑辛苦酸溫。理上焦之氣而止嘔。健脾土之虛而益胃。
4
、參三七甘苦微溫。破傷損之瘡而散血。入肝胃之經(jīng)而止疼。
5
、沒藥味苦而平。散結(jié)氣而壅腫漸除。破瘀血而疼痛自止。
6
、乳香辛溫而苦。理風(fēng)冷而和中止痛。補腰膝而活血舒筋。
7
、白蔻仁辛熱。流布三焦。溫暖脾胃。而葉逆不升。
8
、黑梔仁苦寒。曲行小便。寒泄熱邪。而煩嘔可革。
9
、桔核苦平。治疝痛而何難。
10
、柿蒂苦溫。止呃逆而倍適。
11
、青皮辛苦而溫。能疏肝而瀉肺。破滯氣以消痰。
12
、木瓜酸濇而溫。能龡肺而伐肝。調(diào)榮衛(wèi)以去濕。
13
、制香附辛香苦甘。通行八脈十二經(jīng)。能開六欎。乃氣病之總。司為女科之埾藥。
14
、元精石咸寒而降。主治下虛與上盛。救陰助陽。得太陰之精氣。有拯逆之神功。
15
、益母草微苦辛寒。去瘀血。止崩漏。調(diào)月經(jīng)。子能順氣逐風(fēng)。屬辛散滑利之品。
16
、補骨脂辛苦大溫。暖丹田。壯元陽??s小便。主治虛寒喘嗽。抱納氣歸腎之雄。
17
、山豆根苦寒。瀉辛火以保辛金。去肺大腸之風(fēng)熱。
18
、海松子甘溫。除諸風(fēng)以開胃氣。潤肺大便之虛癃。
19
、威靈仙辛溫而咸。散濕祛風(fēng)。疏五臟而徧行經(jīng)絡(luò)。
20
、陽起石咸溫?zé)o毒。破癥消水。補右腎而培植命門。
21
、使君子甘溫。止瀉殺蟲。為消積治疳之品。
22
、刀豆子甘溫。溫中止呃。乃歸元下氣之能。

11.足少陽膽經(jīng)用藥賦
膽膺決斷之權(quán)。官名中正。腑無穢濁之傳。聲稱清凈。娛情恬澹。依然王道之無私。矢志擔(dān)承。儼若將軍之執(zhí)競。稟無輸矣受之資。托半表半里之病。
1
、丹皮微寒苦辛。瀉血中之伏火。退無汗之骨蒸。行足少陰并厥陰。治驚癇瘡瘍與煩熱。
2
、柴胡微寒而苦。能行清氣上行。主治陽氣下陷。平厥陰少陽之熱邪。散十二經(jīng)脈主瘡疽。
3
、菊花甘苦微寒。平肝木。益肺腎。而心火頓除。散濕痹。治頭眩。而目翳堪去。
4
、鉤藤甘苦微寒。除心熱。平肝風(fēng)。而驚啼頗效。療目眩發(fā)癍疹。而舒筋稱奇。
5
、五加皮性系辛溫。明目舒筋??藲w功于藏血之海。益精縮便。更得力于閉蟄之官。風(fēng)濕宜求。疝家專掌。
6
、郁李仁辛苦溫。潤達(dá)幽門。而關(guān)格有轉(zhuǎn)輸之妙。宣通水府。而腫脹無壅遏之嗟。破血有效。津損非宜。
7
、常山寒而辛甘。能引吐。消飲痰。獨擅截瘧行水之力。
8
、草果性屬辛熱??顺?。又消食。更治太陰獨勝之寒。
9
、預(yù)知子性屬苦寒。殺蟲療蠱。理痃癖而氣塊能消。止煩悶而小便自利。
10
、酸棗仁味系甘酸。益膽滋肝。療膽虛而陰氣克助。斂陰汗而心君可安。

12.足厥陰肝經(jīng)用藥賦
將軍而謀慮相兼。銳不可敵。主筋而變動為握。魂之所藏。性當(dāng)急迫倉皇。早申寬解慰安之義。木欲扶疏條達(dá)。故有酸瀉辛補之方。
1
、當(dāng)歸辛溫甘苦。為陰中之陽方。治陰虛而陽無所附。為血中之氣藥。使氣調(diào)而血有所歸。
2
、芍藥酸苦微寒。補脾陰之內(nèi)損。營衛(wèi)和而腠理皆充。瀉肝火之上沖。脅痛除而脘疼不作。
3
、澤蘭甘苦辛溫。主經(jīng)候可通。癥瘕可散。消水總由耗傷之品。舒欎亦由氣味之香。
4
、天麻辛溫?zé)o毒。治諸言不遂。麻木不仁。除驚兼有去濕之功。卻風(fēng)又入厥陰之經(jīng)。
5
、龍膽草大苦大寒。瀉肝膽之火邪。而下焦之濕熱頓去。

6、夏枯草辛苦微寒。散厥陰之欎火。而夜痛之目珠堪醫(yī)。
7
、降真香辛溫。行瘀滯之血如神。止金瘡之血至驗。
8. 
海桐皮苦平。理腰膝之疼若圣。除風(fēng)濕之害稱奇。
9.  
蒲黃味甘而平。療諸瘡癤。消瘀通經(jīng)。心腹膀胱之熱。一攻而殆盡。
10
、首烏苦濇甘溫。調(diào)和氣血。補益肝腎。產(chǎn)后崩帶之病。傾倒而無遺。
11
、艾草葉苦辛而溫。得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元陽。理氣血。走三陰。而吐衂崩帶有藉。
12
、青蒿子味苦而寒。受少陽之精。能治陰分之伏熱。清暑邪。走肝膽。而目疾風(fēng)毒無虞。
13
、茜草根酸而咸溫。行血止血。得通經(jīng)導(dǎo)滯之能。
14
、蜜檬花甘苦微寒。明目潤肝。為滌熱和營之用。
15
、全蟲辛平有毒。逐肝風(fēng)。透筋骨。而并除驚癇。
16
、天蟲咸辛而平?;L(fēng)痰。平驚疳。而兼療齒痛。
17
、萆薢辛平而苦。主腰膝作疼。風(fēng)寒濕痹。既可去膀胱宿水。反能止失溺便頻。
18
、沉香辛溫甘苦。主心腹作痛。下氣調(diào)中。猶堪去脾土痰涎。更可療肌膚水腫。
19
、百藥煎甘酸。去咳嗽之痰。不啻掌示。療熱渴之病。猶若神靈。
20
、五靈脂甘溫。止血氣之痛。無異手捎。行冷滯之瘀。真同仙術(shù)。
21
、刺蒺藜辛苦而溫。能疏肝而瀉肺。癥瘕石散者可嘗。
22
、延胡索辛苦而溫。能行氣而通經(jīng)。瘀滯有余者可食。
23
、荊芥辛苦而溫。入厥陰又入太陰。行氣分兼行血分。力備輕宣。而血中之風(fēng)可去。功能發(fā)表。而膜外之風(fēng)從汗解。
24
、芎藭辛溫升浮。為厥陰之主藥。乃少陽引經(jīng)。上行頭。暢清陽之氣。而止痛疼。下行血海。養(yǎng)新血之生。以通壅塞。
25
、鐘乳石甘溫。益精壯陽。下焦之虛弱宜寶。止嗽解渴。上部之虛損堪珍。
26
、花蕊石酸濇。專走肝經(jīng)。金瘡之流血至效。能化瘀血。胞衣之不下殊靈。
27
、吳茱萸辛苦大熱。能鎮(zhèn)逆而疏肝。可溫中而除濕。
28
、劉寄奴辛苦而溫。能下脹而止血。可通便而破癥。
29
、紫草甘咸而寒。入厥陰而涼血。解瘡瘍之毒盛。
30
、紅花辛苦甘溫。入肝經(jīng)而活血。療產(chǎn)后之血凝。
31
、蘇木辛溫。能宣表之風(fēng)邪。除新舊之瘀血。

32、蘆薈苦寒。解胸膈之煩悶。療稺童之癎驚。
33
、桑寄生苦甘。活絡(luò)舒筋在所勝。
34
、枸杞子甘溫。滋肝益腎乃其能。
35
、青黛咸寒。瀉欎火于肝家。治黃疸之君藥。
36
、紫參苦寒。消肝臟之痞塊。為血積之殊珍。
37
、鮮生地甘苦大寒。能治丙火。而諸經(jīng)之血逆可平。又清燥金。而吐衂與崩中至圣。
38
、干生地甘苦而寒。養(yǎng)陰退陽。而五心之煩熱宜斟。生血涼血。而血暈與崩中頗神。

奇經(jīng)八脈用藥賦
督帶任沖。并陰陽蹻維。此之謂八脈。散絡(luò)分支。無表里配偶。故謂之奇經(jīng)。督主表而沖主里。癇屬陽而癲屬陰。探原達(dá)委。得暗還明。洵有書為證。詎無藥為憑耳。
1
、鹿角咸溫。能通督脈。補腎生精髓。而崩中堪止。強筋壯腰膝。而吐血并除。
2
、龜板咸寒。能通任脈。養(yǎng)心增智慧。而崩漏即痊。補腎退骨蒸。而痎虐可截。
3
、當(dāng)歸身辛苦甘溫。去瘀生新。散寒和血。治諸肢節(jié)痛。帶脈為病之因。
4
、紫石英甘辛而溫。重以去祛。溫以潤枯。主肝血受虛。沖脈虛寒之疾。
5
、阿膠咸平無毒。止血也兼能去瘀。疏風(fēng)兮又且補虛。東走肝垣。養(yǎng)血強筋須選用。西歸金府?;抵箍葘嵪桃?。
6
、牡蠣性味咸寒。克斂汗而免崩淋。主固精而濇二便。功端清熱。虛煩赤痢不可無。力備軟堅。破瘰消瘕庸何缺。
7
、鱉甲味咸而寒。解骨間之蒸熱。消心腹之癥瘕。婦人漏下。五色可醫(yī)。
8
、海參甘咸而溫。能壯陽而治痿??把a腎而益精。凡人虧損。下焦得力。
9
、太子參甘苦微溫。端補十二經(jīng)之氣。
10
、留行子甘苦而平。通行十二經(jīng)之血。
11
、桃仁泥苦平味甘。通大腸血秘。治熱入血室之中。
12
、粉沙參苦而微寒。使清肅下行。損無降有升之逆。

解毒用藥賦
癰疽必由火而生毒。痛癢或因熱而生風(fēng)。頂托乃為上策。調(diào)和豈屬中工。發(fā)于陰。非溫經(jīng)莫濟(jì)。發(fā)于陽。惟涼解是宗。
1
、大青咸苦大寒??莎煙峥?。為陽毒發(fā)癍之藥。
2
、薺苨甘淡微寒。能消疔腫。皆利肺解毒之征。
3
、蚤休苦寒。專理癰疽。兼療驚癇。
4
、敗醬苦平。既能解毒。又可止疼。
5
、皂角刺氣辛而溫。力備解毒而搜風(fēng)。乃胎衣之可下。
6
、毛茹菇甘咸寒辛。功專清熱而散結(jié)。亦療腫之能消。
7
、蒲公英甘寒而苦。專治疔毒乳癰。卻屬通淋之妙品。
8
、紫地丁辛苦而寒。主治瘡瘍瘰疬。能消壅腫之無名。
9
、胡桐淚苦咸寒。乃齒蠹骨槽之克解。
10
、石決明味咸涼。亦肺肝風(fēng)熱之可平。
11
、忍冬藤養(yǎng)血。
12
、零余子益精。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增補分經(jīng)用藥賦之足陽明胃經(jīng)用藥賦
鐵桿中醫(yī)的中西醫(yī)常用口訣(整理)
中藥歌訣匯總
手抄本整理——藥性賦
手太陰肺經(jīng)用藥賦
中醫(yī)食療實用列表大全(含食物性味歸經(jīng)功效主治)二、蔬菜瓜果類(1)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