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畝讀書按:
他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遺世獨立的天才人物,他是“二十文章驚海內(nèi)”的風流才子,也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師。
李叔同先生(1880-1942),有著曠世之才,無論做什么,都做到極致。年少輕狂是才子,浪跡津滬,誠然一個翩翩公子;學成歸國西湖做教師,誨人不倦,自有天下名士風度;遁空門為法師,精研律法,終成一代律宗高僧。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他在多個領(lǐng)域,都是徹底認真而臻于化境,大開燦爛文化之先河。音樂,他被譽為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啟蒙者,他創(chuàng)作的《送別歌》,歷經(jīng)幾十年傳唱經(jīng)久不衰。;繪畫,他堪稱中國現(xiàn)代美術(shù)之先驅(qū);戲劇,他是中國話劇藝術(shù)的奠基人;書法,他是近代著名書法家;教育,他培育了一大批名揚天下的藝術(shù)家。他書寫的那些內(nèi)容深刻、極富哲理的名聯(lián),現(xiàn)也成為警示后人的一筆寶貴的文化藝術(shù)財富。 郭沫若等現(xiàn)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尚榮耀。
這位在世間與佛門都有卓越成就、具備完美人格的高僧,一生都極重視《格言聯(lián)璧》。咸豐年間,紹興儒生金纓先生,選輯前代哲人的名言,編成《格言聯(lián)璧》一書,頗受讀書人的喜愛。李叔同曾自稱:“余童年恒覽是書?!币粋€“恒”字,說明他對這本書不是讀一、二遍就算,而是經(jīng)常讀、反復(fù)讀。他成年以后,仍然不忘此書,說自己“三十以后,稍知修養(yǎng),亦奉之為圭臬(圭臬,比喻典范、準則)”。他在《改過實驗談》演講中說︰“余自兒時,即讀此書,皈信佛法以來,亦常常翻閱?!彼粌H自己常常閱讀,也常摘錄來教導(dǎo)學生,并且擷取其中菁華百余條,編成《格言別錄》,他還親自繕寫,以他別具一格的書法為載體,使之廣為傳布。以下即《格言別錄》的摘錄,配上弘一法師相關(guān)書法及后人解讀。
浙江省平湖李叔同紀念館編《格言別錄》 西泠印社出版社
(一)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舊恩。
不要因為細小的摩擦、嫌隙就疏遠至親好友,不要因為新近的怨恨就忘記過往別人對你的幫助與恩情。
人與人之間,尤其是至親好友長久相處,難免會有一些不愉快,更多的還是互相扶持照顧的情誼。我們總要常常想到別人的好處,不要總把別人的過失放在自己心里,這樣大家相處才能越來越融洽。
人與人相處交往,往往開始時很好,到后來鬧得不歡而散,甚至結(jié)怨。這其中的原因,多半是對對方要求過高,不能夠包容對方一些缺陷過失,耿耿于懷,從小的分歧產(chǎn)生摩擦、誤會,以至于不可收拾。因此,在人際交往中,忍耐、寬容是非常重要的。
(二)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書。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體。
在歡喜的時候往往得意忘形,高估自己,許諾可能超出自己的能力,以后發(fā)現(xiàn)做不到,就會失信于人,既損害自己的信譽,也給別人帶來失望,進退兩難。而人在極度憤怒的時候往往口不擇言,難以把握分寸,失去應(yīng)有的禮節(jié)和規(guī)矩,而給別人造成傷害,即使以后再想彌補也很困難了。
(三)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yǎng)心第一法。
與人相處,謙虛退讓是保全自身的首要方法,安詳鎮(zhèn)定是辦事成功的關(guān)鍵,包容別人的過失是與人相處的第一妙法,恬淡少欲、知足常樂,是修養(yǎng)身心的關(guān)鍵。
一個人能夠謙虛退讓,所表現(xiàn)出的自然就是態(tài)度安詳柔和,待人寬大包容,性情恬淡寧靜。所以,無論處事待人接物、修養(yǎng)身心,都要以謙虛為根本。
(四)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yǎng)。
襟度,襟是胸懷,度是氣度。有人心胸開闊,有的人則心量狹隘,斤斤計較;有的人大而化之,有的人拘謹保守。這種種的不同平時或許很難看出,只有面對順逆環(huán)境、善惡紛呈、利害沖突時,就會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無法偽裝;越是大的境界波動,這種表現(xiàn)就越明顯,真假、善惡、忠奸,就從這里區(qū)分。所以,拓開心量,放開懷抱,才能經(jīng)得起環(huán)境的磨煉和考驗。
(五)意粗性躁,一事無成;心平氣和,千祥駢集。
每一個人都希望事業(yè)成功,吉祥如意,真正得到的卻很少。許多失敗都是自己性格修養(yǎng)上的缺陷造成的,所以說,性格決定命運。其實是我們的德行修養(yǎng),更能夠決定我們的命運。
意粗性躁,一事無成。心志粗浮輕率、性情急躁,遇到事情不能忍耐反思的人,恰好說明他的修養(yǎng)欠缺,不但容易與人發(fā)生沖突,也往往因為計劃不周、莽撞冒失而把事情辦壞,失去別人的信任和幫助。這樣的人即使有一點小聰明,最終也必定一事無成。
心平氣和,千祥駢集。駢(pián):兩匹馬并排駕車,引申為聚集的意思。這句話是說,在各種順逆境界,都能夠保持心平氣和的人,就能感應(yīng)各種祥瑞云集,即使是逆境也會慢慢轉(zhuǎn)變成順境。
(六)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腳跟做人。
在許多佛教寺院的天王殿,都會看到彌勒菩薩的造像,提醒我們: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大肚就是大度,就是包容。包容就是和諧,包容就是仁愛,包容成就大器,包容成就福報,包容別人實在就是包容自己。
立定腳跟做人,就是做人處事,腳踏實地,心行端正。如果腳跟站不定,與濁世同流合污,謀取暫時的利益,造作惡業(yè),恐怕就失去了做人的資格,也就談不上成就了。
(七)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
凡事都要有節(jié)制,保留一點余地給別人,無論做事或者講話,都不能做到極限、說到盡頭,才能減少過失,排除障礙。所以邵康節(jié)詩云:“好花看到半開時”,最為親切有味。
宋朝學者邵康節(jié),對《周易》有很深的造詣,著有《皇極經(jīng)世書》,深通因果道理。他在詩中寫道,“好花看到半開時”,這實在是修身處世的最好寫照,充分表現(xiàn)出中國文化含蓄蘊藉的意味,就像中國的書法、繪畫一樣,余韻無窮。凡事要留有余地,有想象的空間最為有味?;ㄩ_一半,生機無限;畫有留白,悟處深遠。這種活潑靈動,又怎么說得盡、做得盡呢?無盡,正是中國文化歷經(jīng)五千年,依然生機勃發(fā)的道理所在。
(八)精細者,無苛察之心;光明者,無淺露之病。
精明細心而沒有苛刻察人之心,光明正大而沒有浮淺顯露之毛病。
精細,指人思慮細密嚴謹、辦事精明能干,是做人的長處,對事情的成功非常重要。然而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過于精細就容易多疑苛求,反而成了缺陷,所以要避免“苛察之心”。
待人處事光明正大,心地坦蕩磊落,但要避免浮淺暴露、急于表現(xiàn)的毛病。浮淺暴露正是學問修養(yǎng)沒有根基的表現(xiàn),說明實踐躬行的力度薄弱,德行缺乏基礎(chǔ)。所以要在實際生活中深入歷練,彌補缺陷,光明而不失雄渾厚重,才能持久。中國文化重視“中庸”,不偏不倚,是宇宙的根本,中才能和。人也是如此,過猶不及,如果偏離了中庸之道,優(yōu)點也會變成過失。
(九)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
必有容德乃大,做人一定要心胸開闊,才能成就德行的廣大。
如果自私自利、心胸狹窄,見人過失不能包容;不肯接受不同的意見,排斥異己、固執(zhí)己見,處處對立沖突,隨著心量的縮小,生活空間越來越小,終日生活在不安痛苦、煩惱得失之中,幸福也就離自己越來越遠。諺語說“量大福大”,實在是非常有道理的。
必有忍事乃濟,必須有忍耐,事情才能成功。
忍,不僅指面對逆境惡緣、不如意的人與事,不可以怨恨沖突,包括面對順境好事、喜歡的人與物,同樣要忍耐,不能過分貪戀迷執(zhí);事情發(fā)展中時節(jié)因緣的轉(zhuǎn)換,也要忍耐,不能急躁魯莽。所以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
容與忍相輔相成,成就事業(yè),造就人格,都在其中。
(十)無事時,戒一偷字; 有事時,戒一亂字。
“無事時”,事情沒來的時候;“戒一偷字”,這里偷字是茍且、懈怠的意思,要戒除貪圖安逸、因循懶散的心態(tài)。
凡事預(yù)則立,不預(yù)則廢,因循度日、安逸享樂不但消磨意志,使人養(yǎng)成懶惰的毛病,更會讓人的能力智慧下降,心理承受力薄弱。防患于未然,常常保持警覺心,正可以從容調(diào)整預(yù)備,彌補不足;更能充實自己,深思遠慮,提高應(yīng)對突發(fā)事件的能力。日日這樣充分準備,真正有事情發(fā)生的時候,就可以做到忙而不亂,條理清晰,井然有序。
“有事時”,事情來的時候;“戒一亂字”,要戒除慌亂無序。
首先心態(tài)要鎮(zhèn)定平和,不能慌亂,思路清晰,才能正確處理,這就需要我們平時就要在各方面都有充分準備。如果平時懶散懈怠,凡事沒有條理,事情來時必定是心思散亂,進而辦事秩序混亂,事情怎么可能不雜亂無章,又怎么可能成功呢?所以首先就要克服心浮氣躁,
處理事情最忌諱急躁。一急躁,安排自己都來不及,那里還能從容辦事呢?
這兩句因果分明,平時修養(yǎng)是因,心平氣和,謹慎勤勉是基礎(chǔ),遇事不亂是果。修行功夫得力,心定神閑,就不會粗心疏忽;未雨綢繆,才能處變不驚。
(十一)恩怕先益后損,則恩反成仇,前功盡棄; 威怕先松后緊,則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施恩惠給人,怕的是一開始很豐厚,引發(fā)對方的欲望,后來減損,欲望不能滿足,恩惠反而變成仇恨,就前功盡棄。刑罰、約束不能先前寬松,以后嚴厲,就會約束不了,招來怨恨。
這兩句的應(yīng)用范圍非常廣泛,大到治理國家,小到一個家庭,對子弟的教育,對下屬的管理,可以說都不離這個原則。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貪圖安逸享樂的習性本來就很深厚,所以成功的教育都是教人克服欲望,控制煩惱。如果一開始很寬松,不能嚴格要求,就會引發(fā)對方的欲望,助長惡習;養(yǎng)成習慣之后,再想控制就很困難了。所以有人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是很有道理的。尤其待人,起初的分寸把握往往決定以后的交往成敗,恩威之間,要有智慧判斷,才能發(fā)揮正面效果,防止弊端。
青少年教育問題很多都和一開始的家長溺愛關(guān)系密切。欲望膨脹,自私自利,把別人的付出看作當然,沒有感恩心,不知敬畏,習性養(yǎng)成之后再想要約束、調(diào)整,那里還辦得到呢?
(十二)善用威者不輕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人際交往中,恩與威是貌似不同的兩個方面,威是界限,是原則;恩是親和,是仁愛,都是不可缺乏的。
善用威者不輕怒,善于運用威德的人不會輕易發(fā)怒。輕易發(fā)怒,正暴露出自己涵養(yǎng)不足,沒有自信,別人反而沒有畏懼心,不會尊重恭敬,想要樹立威信卻招來輕視。
善用恩者不妄施,善于運用恩澤的人不會隨便施與。施恩給人要根據(jù)情況,恰到好處?!读朔菜挠?xùn)》中說: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所以,雪中送炭,勝過錦上添花。如果沒有原則,隨自己喜好隨便施恩,就難免出現(xiàn)前面一條所說的“恩反成仇,前功盡棄”。佛門有一句話: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說的正是這種沒有智慧的妄施恩惠,不但不能幫助別人,反而讓接受的人消磨意志,不思進取,愛之反成害之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