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做了四十年皇帝,雖然用過像范仲淹、包拯等一些正直的大臣,范仲淹還向他提出過整頓政事的十條“新政”。遺憾的是他沒有改革的決心,國家越來越衰弱下去。他沒有兒子,死后由一個皇族子弟做他的繼承人,這就是宋英宗。英宗即位三年,害病死了。太子趙頊即位,這就是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的時候正好二十歲,是個比較有作為的年輕皇帝。他看到國家不景氣的情況,下定心要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圍的人,都是仁宗時期的老臣,連富弼這樣支持“新政”的人,也變得暮氣沉沉的打不起精神來。那時候宋神宗一心要除舊布新,想著要改革現(xiàn)狀,就必須要找一個得力的助手。
宋神宗即位前,身邊有個叫韓維的官員,常常在宋神宗面前談一些很好的見解。神宗稱贊他,他說:“這些意見都是我的朋友王安石說的。”這樣,宋神宗雖然沒見過王安石,但是對王安石已經(jīng)有了一個好印象。現(xiàn)在他想找助手,自然想到了王安石,就在公元一0六八年,下了一道圣旨,叫正在江寧(今南京)做官的王安石立刻到京城來。
王安石是北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列寧稱贊他是中國十一世紀(jì)時的改革家。年輕的時候,他的文章寫得非常出色,得到歐陽修的贊賞。王安石二十歲中進士后,做了幾任地方官。他在鄞縣當(dāng)縣官的時候,正值災(zāi)情嚴(yán)重,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難。王安石從興修水利,改善交通入手,把鄞縣治理得井井有條。每到青黃不接的季節(jié),窮人的口糧接不上,他就打開官倉,把糧食借給農(nóng)民,到秋后再加上官定的利息償還。這樣做,農(nóng)民不受大地主豪強的重利盤剝,日子比較好過一些。
王安石做了二十年地方官,名聲越來越大。后來,宋仁宗調(diào)他到朝廷當(dāng)管理財政的三司使度支判官。一0五九年春季,他一到京城,就向仁宗上奏了一份洋洋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提出他對改革朝政的主張。宋仁宗剛剛拒絕了范仲淹的“新政”,一聽到改革就頭疼,于是把王安石的奏章擱在一邊,不予理睬。王安石一看朝廷沒有改革的決心,加上又與一些頑固的守舊派合不來,他就趁母親去世之機,辭職回江寧去了。
這一回,他接到宋神宗召見的圣旨,又聽說神宗正在物色人才,就高高興興地應(yīng)召上京。
王安石一到京城,宋神宗便差人叫他單獨進宮談話。神宗一見面就問他說:“你看要治理好國家,要從哪里著手呢?”
王安石從容不迫地回答說:“先從改革舊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開始?!?/p>
王安石
宋神宗覺得王安石講得很有道理,叫他回去寫個詳細(xì)的改革方案。王安石當(dāng)天晚上就寫了一份早已考慮成熟的意見書,在第二天送給了神宗。宋神宗認(rèn)為王安石提出的意見都合他的心意,越加信任王安石。第二年,宋神宗就把王安石提升為副宰相,再過一年,又任命為宰相。那時候,朝廷有四名宰相,副宰相,但是病的病了,老的老了,有的雖然不病不老,但一聽“改革”就叫苦連天。王安石知道,跟這些人一起辦不了大事,便經(jīng)過宋神宗批準(zhǔn),任用了一批年輕的官員,并且設(shè)立了一個專門制定和頒布新法的機構(gòu)——制置三司條例司,把變法的實權(quán)抓了過來。這樣一來,他就放開手腳進行改革了。
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nèi)容是:
一、青苗法。這個辦法是他在鄞縣做官時試用過的,現(xiàn)在拿來推廣到全國實行。
二、農(nóng)田水利法。政府鼓勵地方興修水利,開墾荒地。
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種差役,民戶不再自己去,改由官府雇人。民戶按貧富等級,交納免役錢,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錢。這樣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減輕了農(nóng)民的勞役負(fù)擔(dān)。
四、方田均稅法。為了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隱瞞田產(chǎn)、人口,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實土地數(shù)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稅。
五、保甲法。政府把農(nóng)民按住戶組織起來,每十家是一保,五十家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兩丁以上的戶口,選一個當(dāng)保丁,在農(nóng)閑時練兵,戰(zhàn)時編入軍隊打仗。
王安石的變法,推進了幾年,收到良好的效果,對鞏固北宋王朝的統(tǒng)治,增加國家的收入,減輕老百姓的痛苦,鞏固邊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也觸犯了大地主豪強的利益集團,遭到很多朝臣的反對。
王安石任宰相的頭一年,即公元一0七0年春天,在北宋中央政府的官員中,盛傳著王安石曾在神宗面前講過的三句話:“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焙擦謱W(xué)士院這時正要對謀求館閣職事的李清臣等人進行考試,翰林學(xué)士司馬光就在他所擬定的一道“策問”中,把這三句話做為奇談怪論而向應(yīng)試者提出了質(zhì)詢,要他們對“策問”中所引述的“三不足”之說用力駁辨一番。但是,當(dāng)司馬光把這道“策問”送神宗審閱時,卻被神宗叫人用紙貼蓋起來,并做出批示:“別出策目試清臣”等。
發(fā)生這事的第二天,王安石去見神宗。一見面,神宗就問他說:“外面的人都在議論,說我們不怕天變,不聽人們的輿論,不守祖宗的規(guī)矩,你看怎么辦?”
王安石坦然回答說:“陛下認(rèn)真處理政事,這就可說是防止天變了。陛下征詢下面人的意見,這就是照顧到輿論了;人們的話也不見得都是對的,只要我們做的合乎道理,又何必怕人議論呢?至于祖宗的老規(guī)矩,本來就不是固定不變的。遠(yuǎn)的不說,就以仁宗在位四十年為例,不是就有過幾次修改嗎?如果規(guī)矩一定,子孫就要世代遵守的話,那祖宗們?yōu)槭裁从忠獙掖巫约喝ジ淖兡???/p>
神宗聽了王安石的話,默然不語。算是默許了王安石的看法。
此后,王安石便在全國大力推廣新法。新法推廣后,由于還不太完善,加上用人不當(dāng),出了一些偏差,御史中丞呂海、翰林學(xué)士司馬光、宰相富弼、翰林學(xué)士范鎮(zhèn)、御史劉摯、諫官范純?nèi)?、樞密史文彥博、御史程顥、參知政事趙抃等守舊大臣趁機紛紛上奏神宗,極力要求廢除新法,罷免王安石。
面對守舊大臣的各種猛烈攻擊,王安石正氣凜然,以三不怕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進行了有力的回?fù)簟S幸淮?,司馬光在向宋神宗提出要求取消青苗法的同時,以老朋友的資格,給王安石寫了一封信,責(zé)備他侵犯其他官員的職權(quán),惹事生非,搜刮財富,還拒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王安石寫了一封回信,針對司馬光的四條責(zé)難作了反駁。信里說:“我受皇上的旨意,改革法制,怎能說我侵犯別人的職權(quán)?我為國家辦事,怎能說惹事生非?我為天下理財,怎能說是搜刮財富。駁斥錯誤的言論,怎么能說是拒絕意見呢?”
司馬光接到回信,氣得要命。但是眼看王安石有皇帝撐腰,也無可奈何。最后,他辭去朝廷職務(wù),離開京城,到了洛陽,表示不再過問政事,關(guān)起門來寫書。
盡管王安石堅持三不怕,但是宋神宗并不像他那么堅決,聽到反對的人不少,就動搖起來。
宋神宗即位的第七年,即熙寧七年(公元一0七四年),河北發(fā)生大旱災(zāi),一連十個月沒下雨,田地里顆粒無收,農(nóng)民斷了糧,到處逃荒。宋神宗正為這個發(fā)愁,有一個名叫鄭俠的官員畫了一幅“流民圖”送給神宗,說旱災(zāi)是王安石造成的,要求神宗撤王安石的職。
宋神宗看了這幅流民圖,只是長吁短嘆,晚上睡不著覺。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親高太后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說天下被王安石搞亂了,逼著神宗停止實施新法。
王安石眼看著新法無法實行下去,氣憤得上書辭職。宋神宗也只好讓王安石暫時離開汴京,到江寧府去休養(yǎng)。
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官復(fù)原職。剛過了幾個月,天空出現(xiàn)了彗星,這本來是正常的自然現(xiàn)象,但在93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卻被認(rèn)為是不吉利的預(yù)兆。宋神宗又慌了,便召集大臣對新政重新提出意見。一些守舊派又趁機攻擊新法,把彗星的出現(xiàn)說成是天現(xiàn)異象,必有災(zāi)禍發(fā)生,將其與變法革新聯(lián)系起來,再一次請求把新法廢除。王安石仍堅持“天變不足畏”的觀點,勸說神宗不要相信這種迷信說法,但宋神宗還是猶豫不定。
熙寧九年(公元一0七六年),王安石深感無法繼續(xù)貫徹自己的主張,到次年春天,再一次請求辭去宰相職位,回到江寧去了。
王安石離開朝廷以后,宋神宗還是把王安石定的大部分新法維持了將近十年。元豐八年(公元一0八五年),宋神宗一死,情況就發(fā)生了急劇的變化,新法被繼位的新皇帝趙煦(宋哲宗)完全廢止了。自這以后,北宋王朝日益衰敗,百姓生活更加痛苦,過了四十年,就被北方的女真族金朝給滅亡了。
如今,雖然935年過去了,可在現(xiàn)實社會中,基層的一些官員上任之后為了急于出政績,三把火燒得有些猛,燒出一連串的后遺癥來,與北宋時期的王安石有些類似。其實,在今天看來,很有必要反一反王安石的“三不畏”,要變“三不畏”為“三畏”:那就是要把“天變不足畏”變成“敬畏天變”,不要搞人定勝天的蠢事,不要破壞生態(tài),殷實小康但環(huán)境退化也不行??;不是“祖宗不足法”,而是要懂得常識,不要違背常識干蠢事,要知道祖宗之法是多少代人的經(jīng)驗積累,蕭規(guī)曹隨是一種嚴(yán)肅的工作方法,就是外國的祖宗之法也可洋為中用,我們的共和國國體也來自外國,吸收“陽光法案”之類也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不是“人言不足恤”,要尊重民意,謙卑傾聽人民的心聲,及時回應(yīng)社會關(guān)切。“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其實,我們從王安石的“三不畏”中,能得到很多啟示,其中最核心的一條便是:只有你與人民心心相印,才能贏得人民的交口稱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