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
清養(yǎng)肺金,滋潤脾土,退虛熱,止虛咳,化痰熱,驅微邪。
主治
虛熱骨蒸,勞咳久不止,咽喉干燥不潤。如陰虛的虛勞、虛熱性的支氣管炎。
用法
上藥13味,水浸透。水2碗,煎取1碗弱,分2次服,慢咽,勿通口服。若每日水煎不便,可用10倍劑量,煎汁3次,濾去渣滓,旺火濃縮,加白蜜或冰糖500g,緩火收膏。服時勿沖開水,用擦干小湯匙取1匙含入口中,用唾津緩緩含化咽下,每次2~3匙,日2服(便溏者勿用白蜜)。
方解
本方系其十世祖何嗣宗自制方,其師程門雪頗為贊賞,曾錄入其著作及驗方手冊中。 經(jīng)本人數(shù)十年用于臨床,除去原方中人乳、牛乳、桂圓、大棗(緊張藥品或配備不便者)等味, 稍加增益,取效頗合理想。
陰虛之虛勞,金不能潤,肺失滋養(yǎng),因燥而 咳,其痰必不能爽,痰術爽則黏于肺內,其咳愈 甚。肺主皮毛,肺氣不能衛(wèi)外而固密,營衛(wèi)失其調節(jié)之用,每致虛寒虛熱,乃至虛汗津津,其陰更虛。今用天冬、麥冬、百合以潤燥保肺,肺潤 則葉不舉而有肅降之權,能行治節(jié)之令。桑皮,枇杷葉降熱瀉肺,使虛熱不升,肺氣能下行為順。百部辛、甘、微寒;白前辛.甘.微溫;枇杷葉苦而性平,這三味藥治久咳可以作為要藥。生薏苡仁甘淡利水,清肺化痰,使?jié)n入于肺之痰,能化水以下行(至于薏苡仁利皮毛之水以滲濕, 合防己則功愈顯,本方不作此用),與川貝母,蛤殼等協(xié)同發(fā)揮化痰功用。薄荷取其引經(jīng),兼祛微邪。 久咳損肺,上損最忌波及中焦。如傷及胃陰,舌紅燥渴,則易動血損絡而致咳血;損及脾 氣則便溏不食。古人所謂“上報過中則不治”,“子虛及母”,虛勞久咳是最須預見而慎防的。 但是,明人李中梓說:“虛勞之所以難治,如脾喜溫燥,清肺則礙脾;肺喜清潤,補脾則礙肺。燥 熱甚而能食不瀉者,清肺為主而參以補脾之品 (作者按:本方之用白術、山藥,即宗此旨);倘虛贏而食少泄多,雖喘嗽不寧,但以補脾為要,清潤之品所宜斟酌(作者按:本方所以在清熱補肺 法中,不用元參、天花粉等苦寒下行之品,即是畏其傷脾之意。但南、北沙參則可參加)。以脾有生肺之能,肺無扶脾之力”。李氏此論,極為中肯,可以稱為治療虛勞咳嗽、虛汗、咳血之南針。
當然也可能想到虛汗太多時,是否須加黃芪以固表密衛(wèi)?但是也須想到“氣有余便是 火”,黃芪補氣而升陽,升陽則動血,應是忌藥, 則可用白芍、牡蠣等柔陰斂陰而且止汗之品較為妥當。虛汗多又耗氣,是否須加人參?這既 犯“氣余是火”,又“參者升也”,亦是血癥之大 忌,所以可用南、北沙參以代之。其脾胃更虛 者,可參用資生丸法,加入白扁豆、湘蓮肉以扶 脾,也是健脾不用桂圓、大棗之甘溫,同其顧慮之意。如此,潤肺保肺則肺得以“清”,滋脾健脾則脾得以“寧”,故名“清寧湯”。
加減
咳血者加茅根30g(去心)、生地12g; 咯痰不爽者加生蛤殼30g(打碎)、冬瓜子12g; 虛汗者加浮小麥12g、麻黃根6g。
禁忌
用藥既忌溫燥,則病員在生活上,至 少于飲食方面須禁酒類及辛辣、海腥、香煙等刺 激品,方收相互配合之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