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親子分離使留守兒童缺少安全感,留下心理問題隱患;缺少模仿對象,影響正確的社會認知;缺少積極的情感互動,導致人格異化;缺少心理支持和道德規(guī)范,易產(chǎn)生越軌行為。
親子關系的特殊性,決定了這種關系對人的情感影響的深刻性。從留守兒童親子分離、監(jiān)護不力的種種現(xiàn)象中,我們看到的是當下孩子們的生存危機,還有暫時看不到的、由于親情缺失和情感冷漠而對孩子們的一生產(chǎn)生更重要影響的發(fā)展隱患。
缺少安全感,留下心理問題隱患。兒童對父母的依戀是親子關系的特點決定的,從父母那里孩子可以獲得一種安全感,這是親子關系穩(wěn)固的標志,也是保持健康心理的基本條件。有心理學研究認為,兒童與母親的依戀關系與心理健康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兒童與母親之間建立一種溫暖、親密、穩(wěn)定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孩子既獲得了滿足也感到愉悅。而如果這種早期主要依戀聯(lián)結遭到破壞,比如母親離開,孩子會產(chǎn)生分離焦慮,導致兒童情感上的危機,并將在其后的生活中以突然的抑郁或焦慮形式表現(xiàn)出來,而這些抑郁焦慮與當前的生活壓力無關。因此兒童早期生活中與父母依戀聯(lián)結的形成與否會影響整個人生。諸多有關留守兒童的研究顯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檢出率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與他們因其依戀關系遭到破壞,缺少安全感不無關系。
缺少模仿對象,影響正確的社會認知。人類社會和家庭的代際傳承主要通過親子關系來實現(xiàn),模仿是兒童社會化的手段之一。兒童在掌握語言、動作技能的初級階段,主要借助對家庭中成年人的模仿。他們通過模仿父母的行為,了解怎樣生活、如何與他人交往、以及社會行為規(guī)范,然后逐漸認識這種行為的原因、意義和價值,這是人類學習的重要途徑。而長期與父母分離的兒童盡管可以利用電話、視屏等現(xiàn)代通訊手段與父母交流,盡管有祖輩或其他親屬一起生活,但是沒有同父母在家庭中的長期相處,對家庭生活和親子交往的感受往往是殘缺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正確的社會認知。
缺少積極的情感互動,導致人格異化。家庭始終是人類情感最密集的場所,有著社會上所沒有的愛情和親情,能夠營造出一種親切、溫馨、和諧、舒暢的心理氣氛,使人們對家庭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尤其是在人生的初始階段,與父母間積極的情感互動,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礎。留守兒童與父母雙親或一方在很大程度上割斷了直接聯(lián)系紐帶,沒有父母與子女共同營造的親密的家庭環(huán)境,孩子很容易孤獨、自卑、冷漠、甚至自暴自棄,對父母由依戀到思念,由抱怨到怨恨,久而久之其人格發(fā)展就會扭曲,個人生命的健康和幸福將會受到嚴重的損害。
缺少心理支持和道德規(guī)范,易產(chǎn)生越軌行為。家庭是關系到個人生命健康和幸福的初級群體,為每個人提供的福利、情感支持、自我價值實現(xiàn)、社會安全等都多于其他方面的來源。親子之間親密情感造成的家庭溫馨氣氛,是家庭教育的最好條件,往往可以使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要求成為孩子行為的動力,其感染力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親子之間情感融洽,可以發(fā)揮對孩子的感化作用,產(chǎn)生好的教育效果。但留守兒童遠離父母的現(xiàn)實是,父母難以直接了解孩子的心理動態(tài),對孩子的喜怒哀樂沒有即時觀察,無法及時提供心理支持,對孩子的品行問題也難予以矯正。正是父母給予孩子的心理支持和道德規(guī)范欠缺,成為孩子產(chǎn)生越軌行為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我國農(nóng)村留守兒童犯罪呈明顯上升趨勢就是有力證明。
因此,政府和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代替不了父母親情。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關鍵是在政策和制度層面為父母履行對子女的監(jiān)護責任、為親子溝通和情感聯(lián)系提供支持、創(chuàng)造條件。
(作者:關穎,全文《留守兒童生存危機及發(fā)展隱患》載《人民論壇》2013年8月(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