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斌
“燕子銜泥為筑巢,我替春苗罱肥料,罱泥河船歲歲搖,擔擔肥泥變壯苗”。這是流傳于上世紀80年代前農村里的一首罱泥歌謠。
冬里一船泥,秋里幾擔谷。進入冬閑時節(jié),村民們便開始罱泥積肥了。罱河泥是一項重體力活,罱泥人站立船頭,兩手握著兩根長長的毛竹竿做的罱篙,那氣勢如雄雞昂立山頭。雙手推動罱泥夾子張口,迅速插入河底,用力夾緊夾子,快速拎起,放入船艙,再松開夾子,“嘩啦”一聲,河泥就滑進了船的中艙。艙中肥沃的河泥黑得發(fā)烏,油光見亮,散發(fā)出陣陣泥土清香。罱泥人再將罱泥夾子插入河底、拎入船艙、放入河里,如此反復,連續(xù)不斷,河底污泥源源不斷地被罱上來,原本空蕩蕩的船艙就漸漸滿起來。
罱滿一船泥后,罱泥人將船撐到泥塘邊,再用長柄"千婆"(木鍬),一鍬一鍬將泥甩上岸去,罱泥人從船上向泥塘甩送河泥的動作也是極富韻律的:彎腰抄泥、抬頭舉起、挺胸甩送——“噗嗒”一聲……,小船隨著罱泥人身體的擺動而有規(guī)律地擺動,泥漿聲聲,節(jié)律劃一;噗嗒、噗嗒,煞是動聽。
在沒有化學肥料的年代里,河泥絕對是農家的一寶。鄉(xiāng)親們罱河泥是為了用它來漚塘肥地,罱上來的河泥一船一船地挑上岸,又一堆堆地攤放在麥田里。小麥在河泥的滋養(yǎng)與簇擁下不畏嚴寒地生長,它們焐熱了莊稼,也焐熱了鄉(xiāng)親們的希望。罱泥罱泥,夾起的是溝底的污泥,既攪深了溝底,又清綠了水面,去除了“瘟草”,給水面以更多的光照,便于魚兒的生長,菱藕的豐茂。
罱泥苦,但罱河泥的畫面卻很優(yōu)美,靜靜的小河上,小船在水上蕩悠,水面上漾起圈圈漣漪,映在水面上的紅紅落日,被拖得彎彎曲曲,此情此景讓人想起“長河落日圓”的詩句。清代詩人錢載有《罱泥詩》一首。詩中對罱河泥有形象逼真的描述:“兩竹分手握,力與河底爭。吳田要培壅,河泥糞可成。罱如蜆殼閉,張吐船隨盈。”看來詩人對罱河泥的勞動過程非常熟悉。不然的話,是寫不出這樣具體生動的詩句來的。詩人的筆下,罱河泥充滿了詩情畫意。
罱泥人辛苦之余也充滿著勞動的樂趣?!邦侥嘟?jīng)”(山歌號子)哼哼,溝邊岸上總有一些看熱鬧的大人小孩做伴,偶爾會有被驚動了的魚兒躍出水面蹦進船艙的驚喜。有時罱泥夾里會有意外的收獲,裹在泥團中卸進船艙的既有"蹲塘"的鯽魚、臥底的鱉,又有潛泥的鱔魚和黑魚,那些蟹、蝦、小魚和泥鰍,幾乎是常見的收獲,這些野生的河鮮,當然屬于罱泥人的福利。
螺螄原本在河底的淤泥里,舀入泥塘的淤泥里有著很多螺螄,差不多一個晚上后就都爬上泥的表面。早上的泥塘面上布著密密麻麻的螺螄,孩子們趁早拿著臉盆去泥塘里撿螺螄。餐桌上一盆炒螺螄或者螺螄肉炒韭菜,在那時絕對是一道美食。河泥里有時還會有黑魚、泥鰍之類,有的第二天被人發(fā)現(xiàn),抓去美餐一頓,有的要等到河泥晾干,挑泥下地時,才終于露出馬腳,黑魚、泥鰍生命力旺盛,它們還在那里扭動呢!
不知從何時起,罱泥這一農事活動幾乎絕跡,那種竹制罱篙、罱泥夾子也只能在博物館里見到了。然而,在那片養(yǎng)育我的熱土上,當年農家漢子罱河泥的場景,卻如晨昏里的剪影深深地烙進了我的記憶里,久久揮之不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