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書法起步多要學“藏鋒”,通常來說就是起筆“逆鋒”,收筆“回鋒”,又叫“藏頭護尾”。這個做法似乎是從顏體開始的,顏法的特點基本是:藏鋒起筆畫個圈——行筆——收筆再畫一個圈。這兩個圈不知道畫得多少初學者欲仙欲死、如癡如醉。
近人練書法多從顏楷入手,它可以說是最流行、最主流的路徑,因而這種“藏頭護尾”的做法幾乎成了人們對書法點畫的固定印象。當年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向他請教書法要訣時,老郭就回答了八個字“逆入平出,回鋒轉(zhuǎn)向”。
當然,也有很多人反對藏鋒。如劉桂軒等人認為“藏鋒逆入、頓筆回鋒”這些筆法動作毫無意義,完全是后人誤解與猜測而編造的歪理邪說。
那么,書法創(chuàng)作要不要“藏鋒”?我們只要看一看對“藏鋒”的三種解釋就可以清楚了!
第一,“能中鋒自能藏鋒”。
其實“藏鋒”之說古已有之。東漢的蔡邕《九勢》中說:“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卑凑詹嚏叩恼f法,“藏鋒”就是筆尖藏在點畫中行筆。這里提到的“藏鋒”與今人提到的“中鋒”之間,存在密切聯(lián)系,所謂“能中鋒自能藏鋒”(周蓮星語);此外,處于點畫之內(nèi)的“側鋒”也可視為“藏鋒”;處點畫之外的“偏鋒”則非“藏鋒”,多被視為“病筆”。近代書家白蕉(1907-1969)說:“以偏鋒解作側鋒,非也。側鋒之力,仍在畫中。”
第二,“錐畫沙”。
到了唐代,陸彥遠將“藏鋒”其發(fā)展為“錐畫沙”的筆法,他說:“以利鋒畫而書之。其險勁之狀,明利媚好。自茲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功成之極矣。真草用筆,悉如畫沙,點畫凈媚,則其道至矣。如此則其跡可久,自然齊于古人?!?/span>
陸彥遠提到的“藏鋒”類似于“出鋒”。清人周蓮星解釋得最為細膩:“試問所謂藏鋒者,藏鋒于筆頭之內(nèi)乎?抑藏鋒于字畫之內(nèi)乎?必有爽然失、恍然悟者……蓋藏鋒、中鋒之法,如匠人鉆物,然下手之始四面展動,乃可入木三分。既定之后,則鉆已深入,然后持之以正。字法亦然。能中鋒自能藏鋒,如錐畫沙,如印印泥,正謂此也,然筆鋒所到收處、結處、掣筆映帶處,亦正有出鋒者。字鋒出,筆鋒亦出。筆鋒雖出,而仍是筆尖之鋒,則藏鋒、出鋒皆謂之中鋒,不得專以藏鋒為中鋒也。”(《臨池管見》)
第三,“模擬藏鋒”。
至于蔡邕提到的“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書法家黃簡稱之為“模擬藏鋒的效果”,他說:“如果你是用尖鋒,垂直下紙,當然看不到一個尖,這就是標準的藏鋒。但如果筆管是傾側下筆,尖鋒必然露出來。那么,側鋒下紙能否藏鋒呢?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側鋒下紙是倒方向,然后轉(zhuǎn)過來覆蓋掉這個尖,這樣就看不見尖鋒的痕跡了。這個方法,嚴格說不是正確的藏鋒,是模擬藏鋒的效果。”
顏真卿的書法中《多寶塔碑》《郭虛己墓志》,藏鋒起筆較少,但《東方朔畫贊》的“逆鋒起筆”就較多。顏體并非一味地藏鋒或露鋒起筆,歐陽詢的《九成宮》中也有主筆起勢為逆鋒的情況?!奥朵h”的字體以瘦硬為主,盡顯鋒芒,“逆鋒”的筆法凝練持重,端莊大氣。
顏真卿的書法來自于篆籀筆法,《祭侄文稿》以及《爭座位帖》基本上都是中鋒用筆,墨色扎實,線條飽滿,轉(zhuǎn)折處圓渾自然,無僵硬刻板之弊。孫過庭《書譜》有云:“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章務檢而便、草貴流而暢?!鳖佌媲涞男胁?,圓頭逆鋒入筆,很像篆字的寫法?!稜幾惶忿D(zhuǎn)折處棄方取圓,內(nèi)力渾厚,委婉通暢。
藏鋒起筆的寫法是顏公首創(chuàng)嗎?恐怕不是,篆書起收就都是圓筆藏鋒。漢隸整體字勢寬扁畫,轉(zhuǎn)角的地方也改由篆書的圓轉(zhuǎn)變?yōu)榉秸郏Y體嚴整,挺直有力。)漢隸蠶頭燕尾,起筆藏鋒,但燕尾出鋒而不回鋒畫圈,虞、歐、褚也沒有收筆畫圈的習慣,這種寫法和形態(tài)在顏真卿之前不多見。這種“藏頭護尾”的寫法可謂顏公首創(chuàng),與筆毫硬度與所寫字大小密切相關因此。他引篆隸之法入楷,完善了楷書的筆法。
從毛筆的筆性對書寫的影響來看,只要字寫大了,筆變軟了,聰明人自然會選擇藏鋒起筆、中鋒行筆,漢人如此,唐人亦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