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在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有一次“書、非書”的現(xiàn)代書法展覽,2010年,又有了“書非書”的第二屆國際展。說其是現(xiàn)代書法,不如說是現(xiàn)代藝術,因為其實有許多作品已經有所跨越,甚至大大越過了書法的“疆界”??催@樣的展覽,心態(tài)、視角與看傳統(tǒng)風格的書法展覽是不一樣的,有許多觀眾說“看不懂”,我對不少作品的用意也百思不解。但“不解”不等于不愛看,許多觀眾早已不在乎“解”或“不解”,只覺得好看,有意思,經受了一次新鮮而獨特的藝術享受。這里面有裝置、有行為、有“聲”有“色”,光怪陸離,天馬行空,與傳統(tǒng)書法距離極大,但細細看細細想,所有作品都還有書法的“成分”,或者有一只書法的“神手”在操控。
既然有書法的“成分”(或者說“元素”),且不說成分有多有少,顯露還是隱秘,應該是可以解析出來的。比如,有一幅作品《此》,雖然是一個漢字,但它的“筆畫”是五彩的線條拼成的,是一種平面設計,毫無“書寫”的痕跡;但它至少保存了書法中字形“空間構造”這一元素。又比如張強的行為藝術,既用了宣紙也用了墨,張強也手持毛筆,但整個過程中所謂的“書寫”是顛倒的,即身著宣紙的女學生以各種動作“觸碰”毛筆,在宣紙上留下“筆跡”,而持筆的手卻是不動的。這是對書寫中“施”“受”關系的倒置,致使書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受到否定而成為一次以行為顯現(xiàn)的現(xiàn)代藝術。
有了這一條書法的“元素鏈”,再去分析書法或與書法有關的藝術作品,就方便多了。不能說這是一件萬能的武器,但至少能清晰地說明一部分問題。比如,拿傳統(tǒng)書法來說,王羲之創(chuàng)立了一套空前復雜的筆法系統(tǒng),以致他的作品精妙絕倫,后人心摹手追未必能得真諦。就筆法而言,所有學王的書家都在一次次地消減、弱化,比如智永、趙孟頫。但王家筆法的弱化,也許造就了其他書法元素的強化,比如米芾,雖然筆法有點程式化,但結體的開合與線條的節(jié)奏,卻更為強化,這便有了新的境界。一些“先鋒派”的書法作品,視覺上給人以強大的沖擊力,靠的不是筆法的精微,而是線條的力度、氣勢,造型的奇崛,黑白對比的強烈。也就是說,強化或弱化某些元素,都可能在創(chuàng)作中別開生面,當然,成功的前提是合乎情緒的表達和主題的發(fā)揮。
書法的“元素鏈”,往往可以為現(xiàn)代藝術、各類設計提供可資利用的“元件”,或是創(chuàng)作時的靈感淵源。比如第一屆“書非書”展覽里面有一件裝置藝術,一排塑膠椅子,每張背部是鏤空的漢字,組成“你覺得累嗎”?很有人情味,也很時尚,同時一點不影響實用。當然這是簡單地運用書法元素。另一件也是裝置藝術,它以巨大的硯、墨、水盆為組合,雖然這里沒有一個漢字,但不可否認這些器具也是書法文化的一部分,水盆里的墨汁倒映著其他作品和參觀者的臉,使得這件作品有了一種與觀者、與環(huán)境的互動,這種感受不妨被解釋成“在傳統(tǒng)面前當代眾生相”的轉錄或“文房四寶”形態(tài)與精神的異樣放大。
“元素鏈”中精神層面的元素可能在現(xiàn)代藝術和現(xiàn)代設計中是更有價值的。比如,“書寫者與鑒賞者的交流方式”,從古到今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文人在書齋里創(chuàng)作了書法,在“雅集”中相互觀賞品評,而今書法展覽在廳堂和更大的公共場所供更多人欣賞。研究這種文化現(xiàn)象的變遷,本身就給我們一種啟示:現(xiàn)代藝術的創(chuàng)作是要將形式表現(xiàn)與展示方式同時考慮的?,F(xiàn)代藝術仍然可以考慮一種回歸,即交流、傳播在比較個人化的范圍之內,比如使之更為即興,更注重行為,更具有東方文化意味。“書法式的藝術思維”的一部分意思,是體現(xiàn)更多的“天人合一”,即作品的特點在于使人感受到生命的律動,與大自然的和諧?,F(xiàn)代設計需要體現(xiàn)更多的人文關懷與環(huán)保意識,顯然,書法所具有的簡單中的豐富、平面中的立體感、靜態(tài)中的動態(tài)以及音樂般的節(jié)奏韻律,在工業(yè)設計、廣告設計乃至建筑景觀設計中都是用得到的元素。有學者說,中國藝術是線的藝術,書法自不必說,繪畫也是,音樂、戲劇的結構也是線性的承續(xù)。見過一位年輕設計師的建筑設計圖,一所體育館的屋頂,是根據110米跨欄的動作曲線設計的,而這一曲線又可以引觀者進入室內。這條靜的線具備動的聯(lián)想,是健與美的象征,與書法的某種元素也是暗合的。
任平作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