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人窮會志短?
盡管我們一向同情弱者、同情窮人的遭遇,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人窮志短”確實在當今社會上許許多多的窮人身上體現(xiàn)著。比如,遍布我國大中城市的乞丐現(xiàn)象。我們并不否認確實有一些生活無著的人被迫走上行丐之路,但恐怕其中多數還是因為缺乏改變自己貧窮身份的志向和勇氣,也就是所謂的“志短”吧,因為畢竟我們今天的社會已經并不缺少依靠誠實勞動獲取基本生存條件的機會了;當然我們也不排除還有一些個別人,把行丐作為自己的發(fā)財途徑,而這種騙取人們同情心的行為,實在是與詐騙無異了。又比如,在某些落后地區(qū),有農民把政府扶持自己的發(fā)展生產的資金用來買酒喝,這顯然也是一種“人窮志短”的典型表現(xiàn)。
當然,我們看到的更多是“窮且彌堅,不墜青云之志”的人,正是由于有這樣的窮人和已經成為富人的“前窮人”,所以我們的社會在不斷進步著,我們的國家在富強著。正像所有事物具有兩面性一樣,貧窮、困苦也具有兩性:
其一是,貧窮的境況下,造就了人們改變貧窮的志向和勇氣,總而言之,貧窮、困苦對人畢竟不是件好事情,很少人有樂于貧窮、向往貧窮。所謂有發(fā)達國家的富人(我國也有一些這樣的人)自愿放棄優(yōu)越的都市生活,回歸鄉(xiāng)村、回歸自然,過一種簡樸的生活,只是表明了人們追求生活的興趣和品位不同,而并不表明人有向往貧窮的天性;另外宗教徒的苦修生活,同樣也只是表明他們在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而不僅僅是樂于與貧窮、困苦作伴。
其二是,貧窮的境況下,人每天為了衣食生存奔波,確實也容易挫傷和泯滅人的進取心、志向與奮斗精神。所以,這也就是造成“人窮志短”的客觀原因。再有,人在貧窮中掙扎,生存、活命是第一要義,即使立志,也往往是小志、短志;而立大志、長志則對人的要求較高,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比如,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不要說窮人,就是所謂的有錢人,也要經常為生命擔憂,所以能夠平安活命恐怕就是那個年代絕大多數人的志向了;再比如,在三年困難時期,很多農民為了不餓肚子而外出逃荒,畫家羅中立在上世紀80年代曾經作過一幅表現(xiàn)四川農民逃荒討飯的油畫在當時引起社會強烈反響。你說,對于那些農民,你能要求他有什么“志”,那怕是“小志”、“短志”?所幸的是,今天的中國,已經永遠告別了那樣的時代,連最偏遠的鄉(xiāng)村百姓,也已經不再為衣食生存而憂愁了;更多的人,包括我們所謂的“窮人”,今天都是為了提高生活質量、求發(fā)展而奮斗著。所以,貧窮,盡管仍然制約著我們的“志”,但高遠之志、鴻鵠之志,卻是可期可求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