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輾轉(zhuǎn),記者終于在上海楊浦區(qū)的一家敬老院里見到了已經(jīng)105歲的沈善棟老人。他不僅是現(xiàn)今唯一活著的曾參與中山陵園建設(shè)的員工,并且也有幸參加了孫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并在其中擔任職務(wù)。
105歲的沈善棟坐在午后的陽光下,瞇著眼,不知道是在打盹還是在回想那些久遠的記憶。
表達已經(jīng)不那么流利了,老人花了整個下午的時間,斷斷續(xù)續(xù)向記者回憶了當年往事。
墓碑搬上山用了40天
沈善棟老人是江蘇江陰沈家沖人,生于1901年,在南京生活了數(shù)十年,兩度在中山陵園工作過,尤其在1928年至1937年的10年中,他親眼見證過中山陵園一些特殊難忘的時刻。
1928年3月,剛開建不久的中山陵成立了南京中山陵園,在著名的園藝家章守玉的推薦下,從蘇農(nóng)(蘇州農(nóng)業(yè)學校)畢業(yè)的沈善棟作為一名園藝技術(shù)師踏進了中山陵園園林組工作,主要負責中山陵園的花卉基地建設(shè)和花卉繁殖、養(yǎng)護。
沈善棟回憶說,剛到中山陵園上班的時候,那兒是一片光禿禿的景象,正在建設(shè)中的陵墓本身是一個大工地不說,整個紫金山也是一片荒涼,幾乎沒有一棵可以蔽身的樹。他所在的園林組的主要任務(wù),就是把這里變成森林和花園。
整個工程進行很慢,到1929年初,工人們自上而下地建陵墓,只建到392層石階,別的建筑像牌樓、碑亭、陵門、大圍墻都還沒有開工。不過,工人們勞動的場面還是很壯觀,沈善棟就常常跑去看工人們運送石頭。由于建在荒無人煙的山坡上,施工條件極差,材料運輸尤為困難,從意大利、香港、青島、蘇州等地運來的約3000噸各種石料,用火車和汽車運來后,往往要幾經(jīng)周折方能運至山下,然后工人們在山坡鋪鐵軌,用人力加機械一塊塊拉上山去。
沈善棟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碑亭中的墓碑石料,這塊石碑高9米、重十幾噸,來自于福建。由于石料金貴,它全程都是用人工運輸?shù)?,工人們用滾木把它從下關(guān)碼頭一直滾到中山陵山腳下;而從山腳滾移到碑亭的過程更艱巨,居然前后花了40天時間。當移送到位時,沈善棟和數(shù)十名前來觀看的工作人員忍不住一起發(fā)出了歡呼聲。
陵園的牡丹花曾很有名
嚴格意義上說,沈善棟并沒有直接參加中山陵的建設(shè)。但中山陵園并非只是一個光禿禿的建筑物,按照規(guī)劃,它是一個包括整個紫金山在內(nèi)、有紀念建筑物、附屬建筑物、綠化區(qū),還有森林、花園、果園、茶園甚至動物園在內(nèi)的大園林概念。這些工程是與中山陵陵墓本身同時開工建設(shè)的,并在日后組成了中山陵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根據(jù)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提議設(shè)立的中山陵園花圃,就位于中山門四方城石象路北、吳王墳(梅花山)山之東,面積接近50畝。花圃建設(shè)有溫室兩座、溫室內(nèi)外遍布奇花異草,都是國內(nèi)外的優(yōu)良觀賞植物。這些花大部分都是在奉安大典之前全國各地以及各國領(lǐng)事館,為紀念孫中山下葬送來的。
沈善棟擅長種牡丹花,幾乎中山陵園所有的牡丹花都是他經(jīng)手的。他摸索出來的用芍藥根嫁接方法繁殖牡丹。令中山陵園牡丹花的名聲大噪。
每年谷雨前后牡丹開花之際,前來賞花的各界人士非常多,很多名流和外國使館大使也慕名前來,車水馬龍摩肩接踵的場面和賞花風氣,一點也不比現(xiàn)在的梅花山賞梅差。
親眼目睹奉安大典
令沈善棟難忘的還有親身參與了孫先生的奉安大典。
那是1929年5月,中山陵園一片忙碌。雖然所有的建筑還沒有全部竣工,但無法再等了。沈善棟記得,在奉安大典前幾天,每天都有很多工人抬著棺木在臺階上來來回回做著試驗:計算大典的節(jié)奏和步列。當時,幾乎所有的陵園工作人員都要參加奉安大典并且有具體的任務(wù):沈善棟則擔任海軍陸戰(zhàn)隊行列的引導員。
沈善棟回憶說,典禮的場面很雄偉,約20多支送靈單位的隊伍整齊地排列在臺階下,每隊三四十人,沈善棟所引領(lǐng)的隊伍就站在最西面的臺階邊上。而自發(fā)前來的群眾則站在邊道上。放眼望去,周圍黑壓壓都是人。
約上午10點后,靈櫬才抵達紫金山腳下,沈善棟伸長了脖子望,看到一個轎形靈柩在至少20多人的扶抬下,一步步拾級而上進入中山陵堂。
一直到奉安大典結(jié)束,整整2個小時里,在場群眾屏住呼吸不敢發(fā)出一點聲音。沈善棟后來聽說,當天南京城約有50萬-60萬市民到大街上,路兩旁隊伍長達6公里,人們都是自發(fā)的。
■今夕——
百歲老人孤身尋牡丹
現(xiàn)在,105歲的沈善棟是上海市楊浦區(qū)的一個寶,在全區(qū)的老人中,他年齡排名第三,身體沒病沒災。
“要是你們?nèi)ツ陙?,他的精神還要好!”沈善棟的兒子——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沈以淡告訴記者,老人在101歲的時候,還獨自出門旅行呢。
在中山陵園養(yǎng)花綠化的經(jīng)過,培養(yǎng)了沈老一生最大的興趣愛好——牡丹??箲?zhàn)和解放后,沈以淡分別在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鐵路系統(tǒng)工作,主持鐵路沿線綠化,不過閑暇之余,他還是喜歡擺弄牡丹花。他甚至計劃過在鐵路各個車站、小區(qū)和鐵軌兩旁都種植上牡丹。1962年退休后,沈善棟決定再次研究牡丹花的培養(yǎng)。他數(shù)次長途跋涉于北京、上海、杭州和南京,查閱古籍、尋訪花農(nóng)。
1983年,已經(jīng)82歲的沈善棟單身一人專程到嘉興市渡船浜村尋找一株百年牡丹,1986年,85歲的他又到牡丹甲天下的洛陽拜師求藝。2000年時,99歲的沈老前往北京頤和園游玩時,見到牡丹長勢喜人,情不自禁用手撫摸牡丹,久久不愿離去;而2001年,100歲的沈善棟又自己前往上海浦東牡丹園參觀;2002年,101歲的他瞞著家人,換了幾次車,獨自前往常熟市去看牡丹。在中山陵園培養(yǎng)起的牡丹緣,直到今天一直伴隨著他。即使進了養(yǎng)老院,他也執(zhí)意要一個距離陽臺最近的房間,好讓他每天可以上陽臺賞花。
見證了一個多世紀,現(xiàn)在的沈善棟生活特別有規(guī)律:早七點起床,八點吃早飯,飯后去陽臺看看花,下午曬曬太陽。但是他還有一個小小的心愿,能夠在有生之年重新回到中山陵園當年辛勤勞作的地方,看看植物。目前,由他口述、他的兒子沈以淡執(zhí)筆的《百歲老人憶陵園掌故》目前正在整理中。
■當年——
騎著毛驢去上班
沈善棟還向記者回憶了一些在中山陵園之初工作的細節(jié)。其中最有趣的是,當年,他居然是騎著毛驢在中山陵園上班的。
七十多年前,南京的馬多,道路上隨處可見行駛的馬車,是名符其實的馬路。而在中山陵界內(nèi),警衛(wèi)處要每天派副官分上中下三班巡邏,陵園于是在1929年10月花300元購買了3匹馬供冬季巡邏需要。后來,又考慮園林組的工作人員奔波辛苦,在1930年購買了4頭毛驢,供他們騎用。而在此之前,驢子還在陵園大道植樹時候派上過大用場,所有的泥土都是依靠驢子運送的。
那時候沈善棟正好負責靈谷寺那邊的譚延闿墓園林布景工作,經(jīng)常要去檢查、指導施工,由于山坡度大,自行車甚至吉普車都無能為力,每天步行非常辛苦,有了毛驢就解決了燃眉之急。于是施工的工人常常能聽見道上遠遠有嗒嗒的驢蹄聲,那是沈善棟到了。(編輯暴雪)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