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三件珍貴手工字稿亮相“百年上海設計展”。 (資料照片)
■本報首席記者 范昕
宋體、黑體等書刊、文件、網頁上隨處可見的漢字印刷體,早已成為現代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它們其實是現代設計史上的大發(fā)明,也是“漢字印刷字體書寫技藝”非遺項目的物質載體。正于劉海粟美術館舉辦的“百年上海設計展”中,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提供的三件珍貴手工字稿現身——1964年的“宋二體”、1976年的 “新魏體”、1980年的 “行楷體”,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上海美術學院設計系副系主任趙蕾告訴記者,字體設計可謂上海設計的一個重要開端,與上海長期以來在城市文化發(fā)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緊密相連?!八味w” “新魏體” “行楷體”這三件手工字稿,分別是第一款上海自主設計的簡體正文印刷鉛活字、第一款簡體書法印刷鉛活字、第一款行楷印刷鉛活字?!斑@些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漢字印刷體為新中國推廣簡化字和漢字使用的規(guī)范作出了巨大貢獻,給大眾的閱讀體驗也帶來了極大提升。這種設計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一直持續(xù)到今天?!?br>
作為展品的手工字稿,銘記的僅是老一輩字體設計師對漢字印刷字體進行整舊創(chuàng)新的部分代表性成果,展開呈現的卻是漢字印刷體在設計歷史長河中留下的濃重一頁。
專為簡體橫排版《毛澤東選集》設計的字體,日后成為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漢字字體
缺乏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印刷字體,曾在新中國成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嚴重影響印刷質量和閱讀效果。當時,國內書刊報紙的印刷字體大大小小,粗細不一,同時夾雜著繁體字,給人的視覺觀感并不舒適。尷尬的還有,很多鉛字都引自日本,而國內沒有屬于自己的字體。1959年舉行的萊比錫國際書博會更是敲響警鐘,提醒我國印刷字體標準化設計與制作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在那次書博會上,我國參展畫冊印刷質量、書籍裝幀設計等捧獲多個獎項,唯獨在書籍印刷字體方面,得到的評價很不理想,與很多國家差距明顯。
自此以后,漢字印刷字體的整舊創(chuàng)新被提上日程。1959年,上海率先在文化部的指導下進行“印刷字體改革”,以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為基地,集聚滬上書、畫、印、裝的頂尖人才,成立了由50多人組成的字體研究室。這可謂中國第一家專業(yè)字體設計單位,日后一批經典的印刷字體以及字體設計師這一全新職業(yè)都由此孕育。
當年字體研究室耗時五年,相繼完成宋、黑、楷、仿四種常用印刷字體的創(chuàng)寫設計,總計8萬字,令我國出版物和印刷品面貌煥然一新。 ◆下轉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此次展出的“宋二體”手工字稿就是其中一種。這是1964年為簡體橫排版《毛澤東選集》所設計的專用字體,也是此后現代社會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漢字字體?!皾h字印刷字體書寫技藝”第三代傳承人原偉民告訴記者:“字形挺拔秀逸,具有木刻版刀刻風味,是‘宋二體’的鮮明特點,一改沿習百余年的宋體活字舊貌。它由‘漢字印刷字體書寫技藝’第一代傳承人錢惠明、施渭峰主創(chuàng)設計,吸取了《燕子箋》等古籍善本和近代宋體字之長,經過42次試寫、修改后才定型?!睔v經近半個世紀的市場考驗和實踐證明,如今這種字體已被業(yè)界視為經典,廣泛用于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文學藝術多種讀物。上世紀90年代《鄧小平文選》出版的時候,小平同志堅持使用鉛排文字,最后還是選定了《毛澤東選集》所使用的“宋二體”作為正文字體。目前普遍應用在電腦里的宋體字庫,無論是國標字數的增加還是品種的擴展,它們的筆形、結構、重心、粗細等內外形基本框架及神韻,也都源于“宋二體”。
即便著名的書法家操刀,平均每天能完成的印刷體字稿也只有不到10個字
靜靜躺在展廳玻璃櫥窗里的這些手工字稿,書寫在有著密密匝匝、橫平豎直小方格的繪圖紙上。乍一看,與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印刷字沒什么差別,但細細端詳,你會感受到其間心手相傳的溫度與呼吸,每一個字都有無數涂改、修正的印記,見證著老一輩字體設計師在字體設計之美道路上精益求精的探索。
“漢字印刷字體書寫技藝”第二代傳承人陳其瑞告訴記者,對于“新魏體” “行楷體”等引入書法體、為豐富美化閱讀效果的印刷字體來說,其字體寫手的遴選,其實經歷過一系列嚴苛的“盲選”。1974年,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聘請了一批上海的“新魏體”優(yōu)秀寫手,各自寫出代表自己風格的字樣,其中不乏著名書法家韓飛青。最終能夠擔當“新魏體”印刷字體書寫的,只有一人,通過專家與群眾相結合的評選方式選出。盡管接到邀請,卻沒人給韓飛青打包票入選,他只是一稿一稿書寫,參加一輪一輪評選,連對手是誰都沒問。最后一輪剩下四人,都是上海有影響力的高手,他們的作品不署名只編號,反復聽取各方意見,再進行無記名投票表決。結果,三號作品以筆調多變、方剛中見圓潤、端莊中見秀麗而入選,而這正是韓飛青的作品。也是以這樣的方式,1977年,著名書法家任政雅俗共賞的行楷字脫穎而出。
印刷字體的設計,難就難在不僅需要呈現審美價值,更需要建立起一種具有整體性的規(guī)范——每個字的筆畫、字形、結構、色彩及個性都必須統(tǒng)一,不能因變化而喪失了整體感,字與字之間同樣應當相互協(xié)調。因而,印刷字模的書寫,不比一般的書法書寫,要求每一字都能“交換方位”,能與任何字匹配,既能橫排也能豎排,從而達到字字呼應,行氣連貫。即便著名的書法家操刀,平均每天能夠完成的印刷體字稿也只有不到10個字。日后承擔“新魏體”印刷字??傆?050字全套簡體常用字的書寫,韓飛青前后寫了14個月。行楷字模的通用印刷字表更是多達近7000個,任政花費了兩年多的時間,日夜伏案書寫,當時他已年近花甲。
三件珍貴的手工字稿提醒人們,一個個印刷字體的誕生委實不易,當下如何更好地傳承漢字文化、字體文化、非遺文化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