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17日 08:37 中國證券報-中證網(wǎng) 微博我有話說收藏本文
蕭薔
“五一”期間,北大圖書館舉辦“大倉文庫”善本展,展出100多年來中國首次大批量回購留存海外的中國典籍。去年,北京大學籌資1.5億元,從日本大倉文化財團回購了2萬余冊“大倉藏書”,其中僅極為罕見的《四庫全書》進呈本就達25種,包括至少4部孤本。
盛況空前的“大倉文庫”展,再次將藏家的眼光引向古籍善本。
“大倉文庫”歸來
時值北京大學116周年校慶,北京大學圖書館啟動館藏“大倉文庫”善本展,兩天時間讓許多藏書家、學者和公眾一睹為快。
“大倉藏書”共有931種28143冊,其中古籍904部,包括中國古籍716部26260冊,日本古籍187部2345冊,朝鮮古籍1部2冊。中國文史典籍專家袁行霈說,這是100多年來,中國首次大批量回購留存海外的中國典籍。
大倉藏書的主體部分是清末著名藏書家董康“誦芬室”、“課花庵”舊藏。1917年左右,董康將部分典籍出售給大倉文化財團創(chuàng)始人大倉喜八郎。大倉文化財團以該批典籍為核心,不斷搜儲,形成“大倉藏書”。2005年,為籌措資金收購流散于民間的日本文物,大倉文化財團決定以18億日元(約合1億多元人民幣)的價格,出售“大倉藏書”,但要求需由中國國有收藏機構永久性整體收藏,不得打散拍賣。
2012年,在咨詢了37位專家學者之后,北大圖書館決定出手回購“大倉藏書”。 2013年末,“大倉藏書”運抵北大圖書館,900多部典籍中僅有1部為重度破損,9部為中度破損,其他主要是輕度破損,破損包括殘缺、斷裂、絮化、蟲蛀、褶皺、水漬等十余種。修復專家選用與原書相同或相近的材料,采取中國傳統(tǒng)修復技藝,對藏書進行修復保護,還建立了詳細的修復檔案。
袁行霈介紹,這是北大圖書館第二次大規(guī)模收購萬冊以上的古籍。第一次是在1939年購入天津藏家李盛鐸的木樨軒藏書?;刭彙按髠}藏書”的18億日元書款,一半由教育部會同財政部撥付,一半由北大向校友籌措。
藏書家韋力列舉了“大倉藏書”的“四大亮點”。
其一,“大倉藏書”里有25種《四庫全書》進呈本,十足珍罕。當年乾隆皇帝為編纂《四庫全書》而廣征天下書籍,那些通過進獻、借抄等方式提供的書目,蓋著滿漢文的“翰林院印”鈐章的,稱為“四庫進呈本”或“四庫采進本”。這些書籍原擬要物歸原主,但乾隆年老后,退還之事不了了之,進呈本則大部分被翰林院官員攜回家里私藏?!端膸烊珪愤M呈本存世僅300余種。
其二,內含一批鮑廷博的收藏,深為藏家學者看重。鮑廷博是乾隆時期著名藏書家、“知不足齋”的主人。乾隆詔修《四庫全書》時,鮑廷博曾獻書626種,其中有不少宋元時期的孤本、善本。乾隆曾為鮑廷博題詩:“知不足齋莫不足,渴求書籍是賢乎。長篇大部都庋閣,小說卮言亦入廚”?!按髠}藏書”里有“知不足齋”藏書20多部。
其三,其中明代銅活字十幾部,特色鮮明。明弘治年間,無錫的安家和華家用銅鑄造了一批活字來印刷書籍。他們用的底本是當年的宋本,但這些宋本現(xiàn)在都已失傳,銅活字本成為現(xiàn)今已知的很多書的祖本,數(shù)量少,底本好,文學價值和學術價值很高。藏書家將它們稱為“下宋版一等”,價值僅次于宋版。
其四:版本之外,從收藏角度來講,其中還有順治至乾隆間活字本,即武英殿聚珍本39部,這些殿版書因為是皇家制造,工藝上臻于完美。
但韋力認為,大倉藏書里真正好的宋元版并不多。在日本,宋元版古籍被列入國寶序列,禁止出口。因為缺少宋元版,書價才從1 .8億人民幣降到了1.5億人民幣。
收藏熱 保護難
在國內當代藝術品收藏市場,書畫是主流,古籍一直不為人關注,2000年上海圖書館用450萬美元從美國買回翁萬戈家藏的80種542冊藏書,才觸動市場神經。
2012年過云樓藏書的拍賣使古籍善本一舉跨入億元時代,也使這一冷門收藏品種迅速升溫。鳳凰集團以2.16億元的天價競得過云樓藏書,打破古籍善本拍賣世界紀錄。公藏機構斥巨資搶購古籍,推動古籍收藏發(fā)展。
原哈佛燕京圖書館善本室主任、中山大學圖書館特聘專家沈津認為,凡是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的線裝書都可稱之為“古籍”。最早的古籍出現(xiàn)在唐代,以“日歷”的形式流出,到宋代開始成書。歷代流傳下來的古籍分為抄寫本、刻印本兩類,按照刊刻時代區(qū)分,有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遼刻本、西夏刻本、金刻本、蒙古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國刻本等等。
沈津介紹,就中華古籍收藏實力而言,國內首推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次之,海外則以哈佛燕京圖書館為最。哈佛燕京圖書館目前收藏的包括宋、元、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的中華善本有4000部,四五萬冊左右,僅明刻本就有1500部,其中國內各大圖書館空缺的版本就有189部之多。
但古籍善本目前呈現(xiàn)出收藏熱、保護難問題。
據(jù)國家圖書館統(tǒng)計,目前全國古籍善本的存量大概在5000萬冊左右。這些古籍歷經數(shù)百年的戰(zhàn)亂、水火、蠹蝕,約有三成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損壞,亟待修復。
業(yè)內人士介紹,與浩如煙海的受損古籍相比,全國專業(yè)古籍修復師和保護機構的數(shù)量極少。全國現(xiàn)有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12家,修復團隊最為龐大的國家圖書館僅有20人從事古籍修復工作,全國范圍內從事古籍修復工作的員工總數(shù)不足200人。僅就國家圖書館而言,如果僅依靠目前的力量,完全修復國圖現(xiàn)存的近200萬冊古籍,可能需要500年。
線裝書采用的手工紙雖有“紙壽千年”之說,但大氣環(huán)境會造成紙張酸化,紙張的壽命會隨著保存溫度的升高而降低。要延長古籍文獻的保存壽命,保存環(huán)境需要嚴格的溫濕度控制。古籍善本應該存放在24小時恒溫恒濕的專用藏書庫里,可靠持續(xù)運轉的空氣過濾器與恒溫恒濕中央空調系統(tǒng)對于古籍的保存不可或缺。設備投資和持續(xù)運維費用都是收藏機構不可小覷的投入。
專家建議,古籍保護要“活”起來,應該以適度利用促進保護。古籍善本的收藏與其他收藏品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文獻價值,古籍的價值在閱讀和使用中才能體現(xiàn)。保護古籍,同時也要挖掘有價值的古舊文獻,采用數(shù)字化保存方式將其整理、影印出版。
國內古籍善本的數(shù)字化探索成果顯著?,F(xiàn)已完成約3萬種古籍藏品的數(shù)字化加工,推出《四庫全書》、《國學寶典》等古籍數(shù)據(jù)庫。
古籍數(shù)據(jù)化需要傳統(tǒng)學術方法與當代科技結合,目前人才匱乏、投入不足仍是古籍保護的難題。傳統(tǒng)文獻學始終未能引起重視,版本學、??睂W、目錄學的冷清,造成文史典籍理論人才的缺乏和理論指導的缺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