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要:抽筋、關節(jié)積液(陽陵泉、陰陵泉),表里經增強針力(本+子母),便秘的干濕(同針不同藥),針灸導引(標桿+本穴),多臟同病、保心強脾,標急治標、本病后治,五行生克治法,皮膚病五穴(合谷、曲池、血海、三陰交、筑賓,肺主皮毛),能用針灸不用藥,肺積水(黃連巴豆餅灸)。”
01
—
抽筋、關節(jié)積液
陽陵泉:筋會陽陵,抽筋、筋的問題全部可以下陽陵泉。
習慣性關節(jié)脫臼:陽陵泉+大杼(骨會大杼)。
陰陵泉:脾經,天皇,重點在利小便、利關節(jié)的濕,消導水腫。
關節(jié)積水,關節(jié)里有筋,陽陵泉、陰陵泉一起用。
02
—
表里經增強針力(本+子母)
一般手法,加強子母補瀉針力(治療效果),可先取病經之表或里經的本穴。例如,病經在膽經,其里經為肝經,肝經本穴行間,先扎行間,再扎膽經子(陽輔)母(俠溪)穴,都會增加膽經子母補瀉(例如偏頭痛)針力效果。本穴上平補平瀉即可,子母穴上做補瀉手法(迎隨、捻轉、插提等)。
03
—
便秘的干濕
便秘,有的是燥矢干的大便,有的是濕粘的大便。下針治療都是一樣的,支溝照海、天樞。
用藥處方上不一樣。脾主濕,濕粘的大便是不是源于脾?否,不需要再脾上治療。只有便如羊矢,羊糞蛋,為脾約,用麻子仁丸。(具體見傷寒論)
04
—
針灸導引
善針者,善導引也。(難經)
舉例1:第六錐痛,先在第六椎外開1.5寸下針,第六椎為靈臺,旁開1.5為督俞,因此病在督脈。然后在后溪下針。督俞下針為導,后溪下針為引。
舉例2:如經絡痛在膽經(病經),在其表里經肝經本穴行間下針,也是在引。
天應下針為導,畫地為牢,相當于設定標桿,為導(導向),在對側經本穴下針引氣后瀉之,然后提針到皮表(不引動氣血),引氣瀉之氣血會從病經向下一個經走,氣血流注的前一條經的氣血就會補過來,此為引。
例如,偏頭疼,膽經上,在頭痛的天應處下針,不一定在穴位上,找骨縫下針,此為導;然后在對側腳膽經本穴臨泣下針,引氣后加瀉法,提針到表皮,引氣會使氣血從膽經走往肝經,膽經之前的三焦經的氣血就會被引過來補之。(亥焦子膽丑肝通)
05
—
多臟同病
多臟同病,保心強脾
例如,肝、脾、肺、腎都有問題,治心,保住心臟則脈不斷;強脾,胃口恢復,病就不會惡化。
06
—
治標與治本
標急治標,本病后治。
例如,病人便秘,造成頭痛,先治頭痛,治愈頭痛,再去治療引起頭痛的便秘。又例如,有病人氣喘,療程治療過程中,有一天吃壞肚子,胃痙攣,胃痛,先把胃痛治好,再去治本病氣喘。
07
—
五行生克治法
木病,克土,理念是強土、強水(水生木),把木推回到生火狀態(tài)。如果土太強,反侮到木,則瀉金,讓土去生金。
08
—
皮膚病
肺主皮毛,風疹、蟲蟻咬傷、藥物過敏等皮膚問題,針灸用藥不太一樣,用藥時,皮膚病用發(fā)表的藥,有膿瘡的不用發(fā)表藥物。針的手法,不管風疹、濕疹、癬,皮病取五大穴,取穴合谷、曲池、血海、三陰交、筑賓,此為必取穴道,止癢。皮膚病在肺上下手。
09
—
針與藥
用藥與針灸:整本黃帝內經講,能用針灸就不用藥,因為藥都有毒。但現(xiàn)在與上古時期不同,上古時無污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情志沒有大問題(精神內守,病安從來)?,F(xiàn)在人需要用藥,以毒攻毒,不然很難治愈。針灸的原理是平衡,即用針或灸刺激身體,使之平衡自愈。
10
—
肺積水
黃連、巴豆粉制成餅,肚臍隔餅灸,去腹腔、胸腔積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