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買了一本書《李可臨證要旨》,孫其新著。 書中對李可用藥稱贊了又稱贊,尤其是其用藥量,很是夸贊。說實在的,我對李可也是萬分的佩服,但是,其用藥量,我是絕不敢模仿的。畢竟,中醫(yī),講究的是辨證論治,用藥一定要考慮病人的體質(zhì)。所謂同病異治,其中就有不同的人得相同的病也需要用不同的藥的意思。比如,大人、小孩,得一樣的病,你就不可能用相同的藥量;身體強壯的、虛弱的,得了一樣的病你也不能用一樣的藥治療?!独羁膳R證要旨》一書中,提出李可說:傷寒方的不傳之秘在于劑量。按20世紀80年代初,考古發(fā)現(xiàn)之漢代度量衡器“大司農(nóng)銅權”,以此推算漢代一兩,為今之15.625克,則用傷寒方當以原方折半計量為準,這是仲景經(jīng)方的基礎有效量。凡用經(jīng)方治大癥,以基礎有效量為準,一次用足,大劑頻投,日夜連服,方能阻斷病勢,解救危亡。
這個觀點,我是不贊同的。我以為,經(jīng)方的用藥量,一定得按病人的病情來決定,一般的病情,就按“古之一兩合今之一錢”的劑量;而危重病情,自然可以用李可的劑量適當加重藥量,就是文中凡用經(jīng)方治大癥,以基礎有效量為準,一次用足,大劑頻投,日夜連服,方能阻斷病勢,解救危亡。關鍵在“大癥”,就是重病,病重自然藥量重,病輕豈能用重劑?!我不管你怎么推算出來的用藥量是如何的科學,我只看臨床效果。
比如,傷寒論大家劉渡舟、胡希恕、劉景祺。其用藥量都是按“古之一兩合今之一錢”的劑量,藥效都很好?!秱t(yī)驗案精選》中,在“大青龍證”后附有一過量使用大青龍湯而至一20歲小伙子死亡的病例,其用藥量為:麻黃六錢、桂枝二錢、生石膏八錢、杏仁五錢、甘草二錢。其中麻黃僅為18克,而章次公尚說“對如此重病,投如此峻劑,...”而最終,因大夫沒有交代清楚,患者多服一付,而至汗出過多而死?!秱摗分械穆辄S湯,其麻黃用量為“三兩”,按照《李可臨證要旨》書中的說法,原方折半計量,應該是23.44克左右。而我給病人用到麻黃湯時一般都是9克麻黃,效果就可以了,20多克的量我是絕不敢用的。而且,李可書中用藥量大的,也都是附子這類補陽或者熟地之類補陰的補益藥,其如麻黃之類發(fā)散的藥是不用很大量的。所以,補虛的時候,不妨大點量,攻邪的時候,用藥量一定要慎重。就像我前幾天,自己得了腹瀉,后來判斷是四逆湯證,我喝的附子、干姜、炙甘草,都是一樣9克,頓服,下午到晚上,幾個小時之內(nèi),喝了三付,附子用了一共27克,沒有任何副作用。以我尚可行動,唯感四肢冷、很疲勞的狀態(tài)下,就用這個藥量;而李可書中的病人,很多都是氣息奄奄,隨時都要有生命危險的重癥患者,其用藥量比我之多個幾倍一點不新鮮。
最終一句話,做中醫(yī)不可偏執(zhí),在學習別人的經(jīng)驗時,一定要慎之又慎,把病人的病情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