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與尼姑的話題,乃是“慶元黨禁”的遺留問題,“偽學逆黨”案已在宋理宗時平反昭雪,朱熹與尼姑的關(guān)系,卻總有疑團未釋,這個話題也就延綿不絕。
事情的緣起,在宋寧宗慶元二年十二月(公元1196年)監(jiān)察御史沈繼祖對朱熹的彈劾。沈繼祖為朱熹列舉的罪狀共有十條,其中包括“誘引尼姑二人以為寵妾,每之官則與之偕行”。按理說,冤案既已昭雪,此事也當煙消云散。但朱熹本人曾上表認罪,他說的“深省昨非,細尋今是”之“昨非”中,就有“納其尼女”一款。既然他自己都認了,別人還有什么話說?!
或是因為“群奸囂張,在劫難逃,多言無益”,在當時的高壓之下,朱熹說的是違心話,他還自認“草茅賤士,章句腐儒,唯知偽學之傳,豈適明時之用”呢!但這樣一來,就構(gòu)成了一個二難推理:要么,朱熹自認的“納其尼女”確有其事,與他主張的“存天理,滅人欲”大相徑庭;要么,朱熹自認的“納其尼女”純屬違心,與他弘揚的儒家節(jié)操相距甚遠,無論是確有其事,還是純屬違心,朱熹都是言行不一,稱其“偽君子”似不為過。
如此推斷評論朱熹,在人們的潛意識中,都有一個預設(shè)的前提:把朱熹當作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把朱子學當作句句是真理的圣經(jīng),這與“子見南子”使人喋喋不休頗有相通之處。假如我們把朱熹當做一個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人,把朱子理學當做也有差錯,也有偏見,也有誤區(qū)的一門學問,那么,事情恐怕就沒有那么嚴重復雜。
倘若朱熹自認的“納其尼女”確有其事,當是朱熹任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之事,那年他五十二歲。查朱子年譜,朱熹于四十七歲喪妻,四十八歲時葬妻于建陽縣唐后林谷。一個五十二歲的人,在妻子亡故五年之后續(xù)弦,何過之有?!不要說那個時候有權(quán)有勢的妻妾成群——制造“偽學逆黨”案的主謀韓侂胄,就有“愛妾”四人,“準愛妾”即“其次有名位者”十人——就是現(xiàn)在,“續(xù)弦”也是相當平常之事。既然已為“寵妾”,而且“每之官則與之偕行”,便當是明媒正娶,并非偷雞摸狗,至于所“納”之“妾”是否尼姑無關(guān)緊要,尼姑也可還俗,武則天還當過尼姑呢!
倘若朱熹自認的“納其尼女”純屬違心,竊以為也事出有因。早在慶元元年的前夕,朱熹進言寧宗而被罷去“侍講”之時,“慶元黨禁”就已開始了的。到了慶元二年,宰相趙汝愚被當做“逆黨”之首“竄永州”,途中蹊蹺“暴卒”,朱熹為之不平上書彈劾韓侂胄而再次被詔“落職,罷祠”,由此引發(fā)對“偽學”的大規(guī)模圍攻,劉德秀、何澹、胡纮、沈繼祖等人“洶洶爭欲以熹為奇貨”,甚至“乞斬熹以絕偽學”。這種圍攻,一波厲于一波。在這種高壓態(tài)勢之下,朱熹曾經(jīng)違心認罪,雖不偉岸壯烈,卻也情由可原。何況,身處逆境的朱熹能為趙汝愚挺身而出,此后又孜孜不倦地“講學不休”直至淡定離世,已屬相當不易。
朱熹《孟子集注》中有一句話叫“遏人欲而存天理”,不是“存天理,滅人欲”。此二者之間,差距很大,至少“遏人欲”與“滅人欲”大有區(qū)別,“滅人欲”有“禁欲主義”之嫌,“遏人欲”,卻有利于防止“縱欲主義”?!叭擞毙枰糁疲ɑ蛟弧肮?jié)制”),順理成章。何況,所謂“遏人欲而存天理”,首先是對于君主的要求?!吨熳诱Z類》中倒有“存天理,滅人欲”這句話,出自后人編撰的《朱子語類》。理宗之后,朱熹及其朱子理學大行其道,“存天理,滅人欲”被無限放大,更多地變成權(quán)勢者對于民眾的道德教化,并有“以理殺人”之弊。這一筆賬,一直都掛在朱熹身上。道德教化的調(diào)門太高,別人不會言聽計從,卻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你陷于尷尬。道德化身被捧得太高,又極易造成人之人格分裂與逆反心理,使其陷于絕境。
朱熹與尼姑的話題,或可由此得到解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