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操作成為學生的需要
——《進位加法》案例與反思
牛獻禮
案例:
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小小圖書館》(進位加法)
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出算式:28+4=,然后讓學生獨立思考、計算。
為了促成學生算法的多樣化,課前教師給每個學習小組都準備了小棒和模塊等學具。在學生自主探索之前,教師特意囑咐學生先用學具擺一擺,再列式計算。在全班交流時,教師也有意先讓學生借助實物投影邊擺學具邊介紹想法,再交流口算或列式計算的方法。學生有介紹用小棒擺的,有介紹用模塊擺的,有介紹口算和列豎式計算的,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執(zhí)教老師的臉上也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課后,我隨機訪談了5名學生。
師:不擺學具,你會列式計算嗎?
生:會。
師:你能講清這樣算的道理嗎?
這幾名學生都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師:那你為什么還要去擺學具呢?
生:上課前老師給我們發(fā)了小棒和模塊,課堂上肯定要用這些東西。另外,老師也要求我們先擺一擺,再計算。
反思:
上述學生的反饋觸發(fā)了我的思考。我們的學生是“聰明”的,他們對教師提供學具的目的心知肚明,于是積極地“配合”教師。這樣的活動表面上熱火朝天,事實上學生只是在按照教師的“指令”去操作,并沒有真正投入到學習和思考之中。那么,這節(jié)課究竟需不需要使用學具呢?怎樣讓學生產(chǎn)生使用學具的需要呢?
這就促使我重新考慮教師的教學設(shè)計。雖然教師試圖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激勵算法多樣化,可實際上呢?教師怕學生不使用模塊,不去擺小棒,于是就給學生準備了小棒、模塊,因為教材上出現(xiàn)了擺小棒的方法、擺模塊的方法,教師就是想讓學生表現(xiàn)出教材上的方法。教學時,教師還特意囑咐學生先用學具擺一擺,再列式算出結(jié)果,目的同樣如此。
由于用學具擺和直接算的算理是相通的,通過擺弄直觀的學具,確實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算理的理解,這也是教材中呈現(xiàn)“擺一擺”方法的緣由。但是,從教學實踐和課后訪談來看,學生對于加減計算,更多思考的是怎樣直接計算而不是去使用學具,大多數(shù)學生并沒有使用學具的需要,動手操作并沒有真正為數(shù)學思考服務(wù)。我認為,在學生自主探索前,教師沒有必要強求學生先擺一擺學具再列式計算,應該允許學生直接列式計算。在學生介紹自己的計算方法時,教師可以通過追問等方式讓學生思考這樣算的道理,或者說這樣算對不對,這就要求學生來解釋算理,這是學生感到最困難的。學生“口欲言而不能”之時,正是教師引導學生產(chǎn)生使用學具需要的良機:“能不能想辦法來幫自己說清楚?”“可以用學具來擺一擺?!比绻饲耙呀?jīng)有人使用了學具,“大家可以先看看他擺一擺,然后再說說自己的想法?!边@樣,學生對使用學具就真正有了需要,而且學具的使用也真正能為教學服務(wù),而不僅僅是為了體現(xiàn)出教材呈現(xiàn)的方法走過場。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M·加涅曾提出一個“為學習而設(shè)計教學”的口號,它讓我們更加科學地看待學與教的關(guān)系?!盀閷W習而設(shè)計的教學”意味著不能僅僅考慮教師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暢,更要把學習與學生作為焦點,以學生的學習需要為前提,以教導學,以教促學。學生只有在具有了一種內(nèi)在需要,明白“為什么要學習”的時候,才會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這樣的教學才能充分地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學,我們的課堂才會因此變得生機勃勃,充滿智慧的歡樂與創(chuàng)造的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