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天空下,有不一樣的童年。今年三月份到了四川大涼山布拖縣,感觸最深的,就是那些幾乎處于放養(yǎng)狀態(tài)的小孩了。
布拖為彝語“布特”的譯音?!安肌敝复题?,“特”指松樹。作為大涼山彝族阿都聚居的腹心地帶,曾經(jīng)是奴隸主土司的屬地。早在東漢初期,彝族先民就已經(jīng)在這里生息繁衍。在長達1900多年的漫長歲月里,布拖的彝民一直生活在半原始半封閉的奴隸社會。這種原始、封閉、黑暗而又落后的生活狀況,直至1955年3月建縣,才得以改善 。
我們一路上碰到了太多的彝族小孩,都是一推推、一群群的。看到一篇調查文章說,計劃生育在這似乎行不通;一個家庭幾乎都要生2到4個小孩。我跟通行的劉同學說,奇了怪了,怎么這里有那么多的小孩?許多個頭還差不多大?
據(jù)說這里小學教育使用的都是彝文,上初中時才使用普通話,未知真假,反正到了這,普通話交流不是很通暢。這些小孩大多怕生人,我們一接近,小孩就哭得厲害,有些害怕,可能和外界接觸太少不無關聯(liá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