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都很聰明,聰明到人人都要“寧為雞首,不為牛后”。于是,無論大到家國天下,還是小到市井商販,紛紛不擇手段,唯恐自己處于下風(fēng),被動吃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種“自私自利”的風(fēng)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兩千年的血腥爭斗所逐漸突變積累的一種惡性的文化基因。
中國人的文化與習(xí)俗,絕大部分傳承于商周時期,尤其是周朝八百年,對國人的三觀與性格塑造具有重大的影響。周朝的分封制,恩澤遍及前朝后裔(如堯舜禹及商朝)、功臣良將、宗室子弟,雖然名義上是姬家取得天下,實際上所有相關(guān)的人都能分享勝利果實,且世襲罔替,周武王認(rèn)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這種共享的文化,在劉邦立國之后,卻被徹底摧毀。有人認(rèn)為帝制是從嬴政統(tǒng)一天下開始,這種共享文化的破壞不是應(yīng)該算到嬴政頭上嗎?
還真不能算到始皇帝的頭上,嬴政一統(tǒng)天下之后,依然善待那些良臣猛將。像王翦這樣統(tǒng)帥六十萬大軍的名將,不但封賞極為厚重,而且子弟深受重用,依然手握重兵,并沒有因為功高震主而被設(shè)計誅殺。還有蒙氏一族,兄弟兩人一文一武,輔佐嬴政直到二世繼位,其中,蒙恬鎮(zhèn)守九郡,可是封疆大吏。
然而,劉邦取得天下之后,立刻翻臉,先是將韓信從齊王遷為楚王,趕出大本營,斬斷他的羽翼,再以巡游為名,騙出韓信,捆綁至長安軟禁,并貶為淮陰侯。不僅如此,呂后還與蕭何一起將韓信誘殺于長樂宮,夷滅三族。手段殘忍,品行低劣可見一斑。
當(dāng)年,若不是韓信加盟,劉邦困守漢中不知要到猴年馬月;若不是韓信指揮垓下之圍,楚漢爭霸怎么可能迅速終結(jié);若是韓信真的謀反,又怎么會殺鐘離眛赴會,恐怕天下早就姓韓了。然而,劉邦和呂后在乎的只是:韓信的能力是否威脅到自己的帝位,即使以“莫須有”的罪名,也要未雨綢繆,將可能的威脅徹底清除,道德與承諾,不存在的。
除了吳氏的長沙國外,其他的異姓王侯,如臧荼、張敖、韓王信、彭越、韓信、英布等均被廢殺得一干二凈。劉邦還訂下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最后,連一向忠心耿耿的蕭何也被劉邦猜忌,差點慘死獄中。
劉邦和呂后這么明顯的兔死狗烹大肆屠戮,為后世的帝王立了個極壞的“榜樣”。于是,兩千年來,功臣猛將再無絲毫安全感。反正主公得不了天下自己得死,主公得了天下自己還是得死。橫豎是個死,還不如直接造反,興許還有一線生機(jī)?;蛘吖Τ擅秃螅掏锤類?,讓出軍權(quán),退居二線,歸隱田園。但這會有幾人甘心愿意?
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然而在古代,生殺予奪掌握在毫無道德底線的帝王手中,兩千年的血腥爭斗,讓中國人越來越覺得,寧為雞首不為牛后,才能保全自己,才有可能真正獲得想要的自由和幸福。當(dāng)每個人都這樣認(rèn)為的時候,凝聚力自然無從談起,成為一盤散沙也不可避免。所以說,天下不睦,罪在高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