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患者近半年來由于疲勞過度,頭脹、眩暈、睡眠不安,血壓19.95/13.3kPa(150/100mmHg)。舌有黃苔,面色消瘦。針刺下髎,行針1分鐘后頭脹及眩暈減輕,針后10分鐘測量血壓為15.96/10.64kPa(120/80mmHg)。治療方法:患者采取俯臥位,用28號3寸毫針,扶持進針,直刺2.5寸.用提插捻轉手法。患者有觸電樣感覺,針感一直到足跟,再用震顫法,施手法約1分鐘,不留針。按語:膀胱經入腦,取膀胱經穴可以清腦明目,針刺下髎穴治療高血壓屬上病下取之法。在前人以梅花針叩擊腰骶部治療高血壓的啟示下,本人用毫針選刺八髎穴。在長期實踐中比較觀察,八髎之中降壓作用以下髎為著,故多用之。近20年來針刺下髎穴治療高血壓,即時降壓作用甚好。每日1次,針刺后立即測血壓,舒張壓可降低 1.33~2.66kPa(10~20mmHg),收縮壓可降低2.66~3.99kPa(20~30mmHg)。共用此法治療高血壓210例,經1次治療血壓下降者186例,其中血壓下降至正常者154例,25例經1次治療無效。以原發(fā)性高血壓之即時效果最佳。[單穴治病選萃:151.]丁某某,男,50歲。主訴頭暈、四肢倦怠。測血壓24/16kPa(180/120mmHg),診斷為高血壓。予以灸百會穴,艾炷如麥粒,每次3壯,間日1次。連灸3次后頭暈消失,倦怠改善,血壓降至22.7/13.3kPa(170/100mmHg)。[陳大中.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55,(10):33.](1)郝某某,女,36歲,干部?;几哐獕翰?年余,血壓常持續(xù)在21.3~24.0/13.3~14.7kPa(164~180/100~110mmHg)。有頭痛,以兩顳為甚。眩暈,易怒,少寐多夢,面紅目赤,伴有惡心等癥狀。舌質暗,苔薄黃,脈弦。中西藥物治療,效果不顯,血壓不穩(wěn)定。于1979年10月要求針刺治療。初診 血壓 24.0/14.7kPa(180/110mmHg),用大椎穴刺絡放血治療,半小時后,血壓下降為20.0/13.3kPa(150/100mmHg),頭痛減輕,全身輕快。二診時血壓22.7/13.3kPa(170/100mmHg),治療后血壓下降為19.7/12.0kPa(148/90mmHg),精神尚好,后堅持每周大椎穴刺絡放血1次,共5次,血壓穩(wěn)定在17.0/12.0kPa(128/90mmHg)左右,上述癥狀基本消失。[申秀蘭.中原醫(yī)刊.1982,(2):79.](2)徐某某,女,53歲,工人。清晨和家人爭吵后,頭痛如錐刺、刀割,抱頭撞墻,心煩欲吐,口苦,面赤,血壓21.3/12.0kPa(160/90mmHg)。施以平肝潛陽,清瀉之法。遂針刺足竅陰、行間2穴,1小時后,頭痛未見好轉。改為大椎穴刺絡放血治療,半小時頭痛即止,血壓恢復正常。[申秀蘭.中原醫(yī)刊.1982,(2):79.]某某某,男,51歲,有原發(fā)性高血壓史10年。近2個月來血壓常在26.7/16kPa(200/120mmHg)左右,持續(xù)不降,用降壓靈等藥無明顯效果。1982年10月28日頭痛頭暈加劇,血壓 26.7/16kPa(200/120mmHg)。經針刺風池、太沖20分鐘后測血壓24/14kPa(180/105mmHg)。觀察2周血壓未出現(xiàn)較大波動。[趙建琪.天津中醫(yī),1985,(1):20.](1)趙某某,男,59歲,退休干部?;颊?966年上半年以來,常感頭痛、頭暈,查血壓22.7/16.0kPa(170/120mmHg),長期服用降壓、降脂藥物多次查膽固醇均在7.51~8.80mmol/L,乙酸甘油酯2.59~2.82mmol/L,平時血壓來回波動在20.0~22.7/13.3~16.0kP;(150~170/100~120mmHg),眼底動脈硬化期,經某醫(yī)院診斷為高血壓病。 近2個月來,頭痛頭暈、耳鳴腦漲逐漸加重,時有鼻出血,心慌氣短,胸悶不適,常感兩手指端麻木,四肢乏力,于1978年10月4日因頭痛劇烈,突發(fā)眩暈嘔吐,半身活動不便前來就診。檢查:神志恍惚,略有煩躁不安,言語謇澀,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大小便正常,眼底未見明顯出血,口眼向右側輕度歪斜,右上下肢無力,
有輕度偏癱現(xiàn)象,觸覺無障礙, 神經系統(tǒng)反射未見明顯異常,左上肢橈動脈搏動不清,心界向左擴大,心電圖顯示:左心室擴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血壓0.7/20.0kPa(230/150mmHg),舌質紅答黃,脈沉細弦。臨床診斷:①高血壓腦?。ㄝp度中風);②高血壓腦血管痙攣(中風痙厥)。立即針雙側曲池透少海,約20分鐘后,患者安靜舒適,神志說話轉清楚,頭痛、胸悶緊壓感明顯減輕,右側上下肢可自主活動,但仍感無力,1小時后測血壓為23.2/14.4kPa(175/108mmHg),其癥狀基本消失,病情穩(wěn)定,隨后以藥物鞏固療效。[熊路虎.上海針灸雜志,1984,(2):3.] 因頭痛、頭暈3個月,于2000年3月28日就診?;颊呋加懈哐獕?年余,有家族病史。檢查:體形稍胖,五官端正,血壓174/94mmHg,心率每分鐘96次,脈弦數(shù),舌質紅,苔薄黃。 診斷為高血壓,取降壓穴配豐隆穴針刺用瀉法,強刺激。治療2次后,患者白覺癥狀減輕,血壓降至21.6/11.97kPa(162/90mmHg),治療10次后,血壓降至18.62/10.64kPa(140/80mmHg),且所有自覺癥狀均消失,臨床治愈。半年后隨訪未見復發(fā)。 治療方法:坐位或仰臥位。取降壓穴(曲池)常規(guī)消毒后,用3寸毫針直刺0.5~3寸,可透刺至對側穴位少海,使針感傳至手腕或頸肩部位時,留針30分鐘, 每5分鐘行針1次,12次為1個療程。 輕癥只針刺一側穴位,重癥可針刺雙側穴位。如患者被診斷為高血壓病或伴有高脂血癥,可配豐隆穴深刺3寸,行瀉法,以針感傳至足踝部為宜。[常見病信息穴一針療法:62.](1)吳某某,男,38歲,工人。1972年12月26日初診。 主訴:高血壓2年余,服用中西藥物無效。診見:神疲面黃,形瘦食少,消化不佳,脈來沉而無力,右關更明顯。血壓:20.0/14.4kP(150/108mmHg)。為胃虛型高血壓。采用人迎洞刺后,血 壓 為18.7/12.0kPa(140/90mmHg),治療11次血壓降為17.1/12.0kPa(128/90mmHg),諸癥消失。3年后隨訪,未發(fā)。[針灸秘驗:196.](2)蔣某某,近年來常覺頭暈頭脹,二目昏黑,時欲泛惡,心悸失眠,近來癥情猶有加重之勢,舌紅,脈弦長,曾于醫(yī)院診治,診為高血壓,那時血壓為32/23.47kPa(240/176mmHg),余囑其平臥,隨以人迎穴針之,留針10分鐘。 起針后,覺心腦豁然開朗,精神明顯好轉,再測血壓為26.7/22.4kPa(200/168mmHg),囑其歸家,每天早暮于此穴處按摩30次,可望諸癥得以緩解。[劉炎.針灸學報.1992,(4):45.] 某某某,男,50歲,工人。素有高血壓史。就診時,眩暈,目不欲睜,頭脹痛,有如箍狀。針刺太沖透涌泉后,頭痛眩暈等癥立即消失。[李志道天津中醫(yī),1985.(2):29~30.] 按語:“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針瀉肝經輸穴太沖平肝息風潛陽止暈。太沖透涌泉更有“一箭雙雕”之功,依病在上者取之下,則在頭者取之足,瀉浦泉又可引血下行,平降風陽。 李某某,男,40歲?;荚l(fā)性高血壓已5年,1972年10月15日突然劇烈頭痛似裂,伴頭暈惡心,繼則四肢麻木,視覺模糊,血壓25.33/16kPa(190/120mmHg)。 診斷:高血壓腦病。針刺頭維穴,捻轉5分鐘,血壓降至20/13.33kPa(150/100mmHg),留針2分鐘后又速捻針3分鐘,血壓降至18.67/12kPa(140/90mmHg),取針休息片刻,即告痊愈。[張志勇.浙江中醫(yī)雜志.1981,19(10):469.] 某某某,男,51歲,干部?;几哐獕翰?年,面色稍紅,形體肥胖,頭痛且脹,顛頂為甚,眩暈,惱怒后加重,左上肢稍麻木,血壓27/16kPa(200/120mmHg)。證屬肝陽上亢,陽升風動,上擾清竅,治宜鎮(zhèn)肝潛陽,針至陰穴雙側(瀉),針后頭痛頓減,半小時后,血壓降至22/12.7kPa(165/95mmHg),針5次后,血壓降至20/11.3kPa(150/85mmHg),頭痛眩暈等癥基本消除,僅留有輕度肢麻,隨訪3個月,未見復發(fā)。 治療方法:取雙側至陰穴,斜刺,針尖向上,刺入1~2分,采用提插捻轉手法,間歇10分鐘運針1次,留針30分鐘。[趙東升.針灸學報.1993,9(1):22,19.] 按語:至陰為膀胱經井(金)穴。足太陽經“上額、交顛”,“入絡腦”。針瀉至陰穴可降火潛陽,降低血壓,清利頭目。用于治療高血壓引起的頭痛效果甚好。 余某某,女,40歲,主訴:眩暈4年。病起4年前,時時頭暈、眼花,經醫(yī)院體檢,發(fā)現(xiàn)有高血壓病,平時波動 在(21.28~25.27)/(12~13.30)kPa[(160~190)/(95~100)mmHg]之間。 每當血壓升高之際,頭眩暈即加重。雖多方治療,頭暈不能根治,故來求治,檢查:血壓為170/100mmHg,心肺未見異常,脈弦細,苔薄白,舌質淡。證屬心脾血虛、肝氣郁結,當培健脾胃、平息肝風。處方:中脘。 治療經過,囑患者仰臥床上,以左手拇指隨呼氣逐漸重按中脘,半分鐘后患者自覺頭暈減輕。即用右手持針,刺入1寸許,用提插法找到針感,左手再下按5分許,抬手,再按,再抬,至患者覺頭暈明顯減輕為度。出針后,復測血壓已為 19.95/12kPa(150/95mmHg)。 左手按壓中脘穴很重要。進針到1寸后,固定針體。左手繼續(xù)下壓該穴皮膚,然后抬起押手。這樣可改變針與該穴皮下組織的位置關系。療效高,且安全。 治療方法:用28號或 30 號 1.5寸毫針,垂直刺入1寸許,持針不動。左手輕按該穴皮膚深入1~2分鐘,出針閉針孔。高血壓病常伴有頭暈癥狀,從中醫(yī)學立論,外感六淫、內傷臟腑氣血皆可導致本癥,而以風火、濕痰、正虛者居多。筆者體會,正虛痰濕內阻者用本穴療效甚佳。[單穴治病選萃:309.] 吳某,男,71歲?;颊哂?990年元月1日上午11時大便后感左側肢體發(fā)麻、無力,當即倒地,無嘔吐、抽搐、二便失禁、神志昏迷等現(xiàn)象。當日下午到某醫(yī)院住院治療,診斷為“中風”(腦溢血)。 予脫水、降壓、支持療法 30天后,病情穩(wěn)定,
患者要求針刺治療。2月5日來我院針灸門診診治,以“中風后遺癥”收住院。刻診:形體消瘦,神志語言清楚,左側上下肢癱瘓不能活動,肌力Ⅰ級,高血壓病史42年,曾在1974年患“中風”(腦血栓)住院治愈。血壓長期在26.6~23.94/15.96~13.3kPa(200~180/120~100mmHg)間波動,且需每日早晚各服復方降壓片1片方可維持,否則高達31.92/17.28kPa(240/95mmHg)。住院治療24天,血壓持續(xù)在 23.9/14.63kPa(180/110mmHg)。于2月28日上午9時采用耳針治療,電針刺激耳穴“胃”30分鐘,取針后30分鐘測得的血壓與治前無變化,60分鐘測得的血壓為23.4/14.63kPa(175/110mmHg),沒達到降壓目的,11時采用電針刺激耳穴“心”治療30分鐘,取針后30分鐘測血壓22.87/13.3kPa(175/100mmHg),60分鐘測得血壓為22.08/13.3kPa(175/100mmHg)。 次日清晨測血壓為23.94/12.5kPa(180/96mmHg),又經前法治療,取針后60分鐘測血壓為19.95/11.2kPa(150/85mmHg)。經過連續(xù)60天的調治,血壓穩(wěn)定在21.28~17.29/13.30~10.64kPa(160~130/100~80
mmHg)間。通過配合體針和按摩治療,下肢肌力提高到V上肢肌力提高到Ⅱ級,可自由行走,上肢肌力提高到II級,5月1日出院。囑其出院后按穩(wěn)固法堅持1個月治療, 日前追訪,血壓正常,生活自理。 治療方法:用0.5寸或1寸長毫針針刺雙耳心穴(耳甲腔中央),進針約0.2~0.3寸左右,施以輕微的提插捻轉,以耳廓有燒灼感或脫落感為佳,若無此感覺或患者拒絕提插捻轉,則將G6805治療機的兩極分別連在雙耳針柄上,通上直流脈沖電(連續(xù)波),留針30分鐘,每天1次,30次為1個療程。治療過程中,停服一切降壓藥。[黃河清,等.湖北中醫(yī)雜志,1991,(1):34.]李醫(yī)生,執(zhí)業(yè)中醫(yī)師,出身于中醫(yī)世家。曾跟師全國名中醫(yī)王行寬教授,周衡教授,王建玲教授,民間中醫(yī)張升健老師。善于針藥并施。擅長治療肝胃病,心腦血管系統(tǒng),情志病,皮膚病,月經病,更年期綜合癥,失眠,干燥癥等。消化系統(tǒng):胃痛,胃脹,胃部堵塞,胃酸過多,反流性胃炎,胃怕冷,胃下垂,腹痛,腹脹,腹瀉,口臭,積食,便秘,脂肪肝。心腦血管系統(tǒng):腦中風,動脈粥樣硬化,高血脂,冠心病,早搏等。月經?。?/span>月經提前,月經推后,崩漏,閉經,痛經,不孕,子宮下垂,輸卵管堵塞。五官問題:腺樣體肥大,眼睛干燥癥,慢性鼻炎,眼皮跳動。各類痛癥:頸肩腰腿痛,坐骨神經痛,牙痛,痛風,帶狀皰疹痛,頑固性頭痛等。其他方面:失眠,嗜睡,虛汗,頭暈,腎結石,怕冷,水腫,甲狀腺腫痛,甲狀腺腫大,肌肉跳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