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李可染完成了大規(guī)模的寫生,漓江是他的最后一站,而漓江更成為了日后李可染山水作品的重要題材之一。從60年代開始,李可染進入了寫生基礎(chǔ)上的創(chuàng)作階段。
李可染 | 《漓江邊上》 1959年 59.5×44cm
李可染 | 《畫山側(cè)影》 1959年 44.5×54.5cm
李可染 | 《桂林陽江》 1959年 55.5×44.5cm
李可染 | 《漫寫漓江煙雨圖》 1962年 69×46cm
1986年4月下旬,有幾位外賓在乘火車之前來到中國美術(shù)館,想看看正在布置中的李可染中國畫展,展廳中掛著一幅李可染漓江題材作品,外賓在畫前徘徊良久,他們用習慣于西畫焦點透視的眼睛在畫面上找不到畫家的視點在哪里,驚奇畫家的眼睛是怎么長的。
李可染自己在幾次題畫的跋語中道出了這一秘密:“昔年吾曾多次泛舟漓江,覺江山雖勝,然構(gòu)圖不易,茲以傳統(tǒng)以大觀小法寫之,因略得其意。人在漓江邊上,不能見此景也”。(1987年題《清漓煙嵐圖》)
1981年李可染在創(chuàng)作漓江題材作品
李可染 | 《清漓煙嵐圖》 1987年 117×68cm
李可染 | 《清漓天下景》 1988年 65×105.5cm
傳統(tǒng)以大觀小的方法是畫家從一個假定的最理想的角度、視點俯覽萬物,從大自然中擷取其最精萃的部分。不是如實摹擬,而是主動的選擇和組織加工。畫家可以把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最美的物象,按照自然規(guī)律和創(chuàng)作構(gòu)思構(gòu)圖的需要重新加以安排、調(diào)度。此刻的畫家就是造物主、是大自然的主人,他筆下的景物比自然界本身更集中、更概括、更完美。以大觀小是對景久坐或周回觀賞的發(fā)現(xiàn),是情動于中的結(jié)果。
李可染 | 《清漓風光圖》 1977年 114.2×120.5cm
李可染 | 《漓江山水天下殊》 1984年 96.5×79.1cm
李可染 船的速寫
李可染 速寫
李可染從1959年開始畫漓江,一直到1989年,前后四十年。從畫漓江之形,到畫漓江之神,最后是畫漓江之韻。他筆下的漓江山水,越畫越洗練,越畫山體越高大,越畫造型越單純。到了這個境界,白紙對青天,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你說他畫的是山?是石?還是幾塊清清蒼蒼的古玉?筆老而秀,墨蒼而潤。焦墨飛白,似不經(jīng)意中留出山巖幽光;濃墨飛濺,粗服亂頭中率意瀟灑;重墨如盤,嚴謹造型中收拾整體;淡墨如玉,空靈透明中層次無盡;輕墨似煙,清光無滓中韻味雋永。水墨山水畫至此,豪華落盡,墨韻無窮。
李可染 | 《雨中漓江》 1977年 71×48cm
李可染 | 《漓江山水天下無》 1984年 67.5×126cm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