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所說的五谷是黍、稷、稻、麥、粱。
而六谷呢,就是再加上豆;九谷,則是把豆分為大小豆,再加上麻和菇。
黍就是 “黍谷”, 子實(shí)淡黃色,去皮后叫黃米,煮熟后有黏性,可以用來釀酒、做糕等。
稷是一種粢米,可以作為飯食。稷起源于中國北方,史前已有栽培,是一種重要主食。正因?yàn)槿绱耍袊糯褔曳Q為社稷,說明稷的重要性。
稻是稻米,去殼后就是我們現(xiàn)在吃的大米,它適應(yīng)性好,種植很普遍,南北方都有種植。
麥就是麥子,去殼后磨成粉就是我們常吃的面粉,也是北方普遍的主食。
粱就是高粱,高粱米發(fā)赭紅色,口感較為粗糲。高粱分布很廣,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和寒溫均可種植。東北吃高粱米,臺灣有高粱酒。
《詩經(jīng)》所說“黍稷稻粱,農(nóng)夫之慶”,把黍稷排在前面,可見其有多重要?!对娊?jīng)·七月》有“十月獲稻,為此春酒”,這是早稻,僅種少量用來釀酒,供老人飲用。
中國古代農(nóng)作物從高地開始種植。稷為高地旱性植物,今山西省有“稷山”。古代敬神也是用黍稷,重視黍稷過于稻粱。
晉人束皙《補(bǔ)亡詩》中說:“黍華陵巔,麥秀丘中。”陵就是山地,說黍開花于山上。四邊高中間低的叫丘。《淮南子》說古代人民在堯的帶領(lǐng)下高地種田、低地捉魚,可見作者是懂歷史的。
歷史學(xué)家錢穆認(rèn)為,中國文化的發(fā)源地,最初不在黃河兩旁,而在其支流渭水、浦水、汾水與洛水一帶,但這已是后期。前期中國最古的文化不在水邊,也不是平原,而是在高原上。
到春秋之后,一般仍以高粱為主要糧食。孔子“食夫稻,衣夫錦”,說明孔子當(dāng)時(shí)以稻米為主食,生活已很講究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