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一個多禮拜,公元2019年農(nóng)歷已亥年、俗稱“豬年”,就要到了。小北在這里提前給大家拜個早年,祝各位新的一年萬象更新,心想事成,諸(豬)事皆順!
您看快到豬年了,小北說話自然要往這字音上找點“秀氣”,還真別說,在咱北京,就曾有不少帶“豬”字的地名,有的知名度高,有的不為人知,您都知道么?
因豬肉交易及加工豬毛作坊而得名
豬市口、豬市大街、豬毛胡同、小豬店
豬市口位于前門外,天壇西北側(cè),明朝此地設有豬市,屬正東坊。
據(jù)說,因為皇帝去天壇先農(nóng)壇祭祀要從這里經(jīng)過,被生豬市場的氣味嗆的實在受不了,因此下旨將其移到了東四,更是覺得“豬市口”這個名字不雅,采取同音換字的方法,改為現(xiàn)在的“珠市口”。
雖然歷史上這里從未有過珠寶市場,故有“珠市口無珠寶”之說,可珠市口卻實為南城繁華熱鬧之地,有京城“金十字”之稱。
早年間的珠市口南北兩側(cè)被稱為“道兒南”和“道兒北”,好的店鋪,好的戲園子,甚至是上檔次的煙花柳巷、秦樓楚館,都在“道兒北”。
開明戲院是這一片兒最知名的場子,開幕儀式竟能請來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可見地位不一般。
每逢盛夏,開明戲院還在屋頂開辦別開生面的屋頂消夏晚會,舉辦曲藝演出和戲曲清唱。馬三立、侯寶林、郭啟儒,以及關(guān)曉彤的爺爺關(guān)學曾等都曾在此獻藝。
新中國成立后,開明戲院改名為民主劇場,后又改為珠市口電影院,2000年兩廣路擴建時,被拆除,原址位置如今應該是地鐵七號線的一個出站口。
除了戲臺,珠市口當年還有知名酒樓,比如豐澤園。
豐澤園是“八大樓”新豐樓的名廚欒學堂,在同德銀號經(jīng)理姚澤生的資助下于1930年在西珠市口開辦的。
豐澤園主營山東菜,如:一品官燕、通天魚翅、蔥燒海參、沙鍋魚肚、清燉裙邊、燴烏魚蛋等。當家菜必然是“海參王”。熟客們都稱,“不點‘海參王’上豐澤園干嘛來?!?br>
建國后,豐澤園成為了北京飯莊實行公私合營的第一家,第一代國家領(lǐng)導人經(jīng)常在這里宴請賓客,到了70年代,豐澤園“吞并”了隔壁的華北戲院舊址,擴大了經(jīng)營面積,并一直矗立在珠市口街頭,經(jīng)營至今,享譽四方。
另外值得一說的,便是珠市口教堂了,它位于廣安大街和前門外大街兩條繁華路段的接合處,始建于1904年,是1900年以后美國衛(wèi)理公會開設的八座教堂的第一座。
與其他教堂不同的是,珠市口堂從建堂一開始就有中國牧師主持。1921年該堂進行了擴建,基本形成了今天珠市口教堂三層的建筑格局。
前文說到,皇帝將前門外的生豬市場遷到了東四,這就讓東四西大街有了豬市大街的的稱號。
明代,東四西大街曾經(jīng)分散著數(shù)十家豬店和豬肉鋪,它們每天連夜將當天收購來的生豬宰殺,以便第二天擺上案臺供大家購買。
豬市的興盛帶動了東四地區(qū)的商業(yè)繁榮,出現(xiàn)了其它一些動物集市,如牌樓西北的馬市大街(即今天的美術(shù)館東街),還有東南側(cè)的驢市胡同(今禮士胡同)。
而再往南的燈市口,更是繁華最盛,據(jù)載,燈市生意興隆時長約一公里多,每到夜晚,街的兩邊燈似繁星花似海,車如流水馬如龍。
而談到東四商業(yè)的繁華,不得不提“四大恒”。過去在京城流行一句諺語:“頭戴馬聚源,身披瑞蚨祥,腳踏內(nèi)聯(lián)升,腰纏四大恒”,以此形容富貴人家的吃穿用度講究。
“四大恒”是指恒利、恒和、恒興、恒源四大錢莊,由祖籍浙江慈溪董姓人氏于清朝乾隆年間在東四牌樓擺設錢攤,兌換銀兩銅錢,逐步發(fā)展起來的。
想當年,作為主店的恒利,位于東四牌樓東大街,恒和號位于東四牌樓北路西,恒興居于其北的隆福寺胡同東口,恒源號位于東四牌樓東路北。
朝陽門附近大量的貨棧、倉庫擴大了對金融和商業(yè)的需求;乾隆年間的經(jīng)濟復蘇給予了商業(yè)發(fā)展的契機,四大恒的創(chuàng)辦,當真是得了地利、應了天時。
說東四,必然要表隆福寺,位于東四十字路口的西北角,始建于明代景泰三年(1425年),清朝雍正九年重修,因坐落在東城,與護國寺相對,俗稱“東廟”。
隆福寺規(guī)模宏大,鐘鼓樓,天王殿,欄桿殿,吡臚殿,萬善店,大法殿,金剛殿,都挺齊全,香火旺盛,農(nóng)歷的一、二、九、十日,寺內(nèi)會舉行廟會。
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廟會沒了,隆福寺成了小商販、個體戶的集中地,為了方便管理,建起了一座大棚,名為東四人民市場。
可自打接地氣兒的人民市場在80年代末被改造成隆福寺大廈后,生意日漸慘淡。
而在93年8月12日晚那一場長達8個小時的大火后,隆福寺的商業(yè)氣息隨之灰飛煙滅。
直到今天老北京人還是對隆福寺的繁榮心存懷念,更是對大火中除了隆福寺被燒的面目全非,周遭地區(qū)卻完好無損的情形疑惑不解,或許,這就是天意吧。
豐年灌腸和白魁老號,是東四抹不掉的味道,直到今天白魁的羊頭肉,小北都吃不夠。
地處前門,今稱“朱茅胡同”,北起大柵欄西街,南行再西折,南止燕家胡同,中部與西楊茅胡同相交。
“豬毛胡同”因有清代時有豬毛加工作坊而得名,曾為京城豬毛集散地。明清時,朝廷在天壇、地壇等地舉行祭祀典禮時,要上供“太牢”(即帝王祭祀社稷時所備牛、羊、豬三牲),但祭品需去掉鬃毛,這些被煺掉的鬃毛有專人收購,被加工成刷子等用具。
如此說來,豬毛胡同和豬市口的來歷基本一致,這也不奇怪,畢竟離著不遠。
前面幾個地方都在市區(qū),這小豬店就稍微遠了點,位于朝陽東南部,今稱“小莊北里”,原為自然村落。早年間京東三河、香河諸縣的豬販子多將生豬送往京城內(nèi)的豬市、豬肉杠(肉鋪)銷售。
進京前豬販子通常會在朝陽門外的一個小村子里打尖,喂飽豬之后,走朝陽門把豬趕進各個豬店。日子一長,這個無名小村,被叫成了“小豬店”,后因不雅而稱“小莊”。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此始建住宅區(qū),因居小莊以北,故名“小莊北里”。
因豬的飼養(yǎng)場地及地形和得名
豬營兒、豬房、官豬圈、豬尾巴胡同
豬營兒位于東城區(qū)東南部,今稱“珠營胡同”,西北始于南羊市口街,東南止于廣渠門內(nèi)大街。
明代此地已成街巷,但無名稱,清乾隆年間被稱為“豬營兒”,因此地多為養(yǎng)豬者聚集地而得名,光緒年間又稱“朱家灣”。1933年《北平地名典》根據(jù)諧音改為“珠營”,1965年將其與萬佛寺后坑、竹籬笆胡同、岔兒胡同、毛家灣、李家大院、安樂河胡同合并,統(tǒng)稱“珠營胡同”。
不過遺憾的是,“珠營胡同”今已因城市改造而消失。
豬房位于海淀區(qū)東升鎮(zhèn)西北部,今稱“朱房村”。據(jù)《北京市海淀區(qū)地名志》稱:“據(jù)傳因最早落戶的農(nóng)家姓朱得名?,F(xiàn)在沒有朱姓人家,姓王、楊的較多?!?/span>
但此說無考。實際上,此地得名乃是明代時曾為專為宮廷養(yǎng)豬的場所而得村名。明代設有光祿寺,主要掌管祭享、宴勞、酒醴、膳差之事。
今稱“北梅竹胡同”,位于東城區(qū)中部,東起王府井大街,西不通行。明代曾有人在此設豬舍,專門飼養(yǎng)母豬,以出售豬崽為生,時稱“母豬胡同”,萬歷至崇禎年間地圖已有標注。
清代此地屬鑲白旗營地,乾隆十五年(1750年),北京城地圖將其記為“母豬胡同”。民國時,國民黨將領(lǐng)宋哲元曾居住3號,現(xiàn)胡同內(nèi)均為居民住宅。
宋哲元
1947年,根據(jù)諧音改為“梅竹胡同”,后又改稱“北梅竹胡同”,1949年后沿稱?!氨泵分窈痹欢炔⑷搿叭嗣衤贰保ㄍ醺蠼郑?,后恢復原名。
位于東城區(qū)北部,今稱“官書院胡同”,北起雍和宮大街,南止國子監(jiān)街,東與磚兒胡同相通,西鄰孔廟。元大德六年(1302年)建文廟(孔廟),在此舉行的祭孔典禮屬于大祀,時間為每年農(nóng)歷二月和八月上旬。
祭祀前,皇帝要齋戒,升御奉天殿,祭祀于凌晨三時開始,于天亮時分禮成。祭祀時,要擺設禮器和祭品,而煺掉鬃毛的整豬即為重要祭品之一,所以廟內(nèi)設有省牲亭,為祭祀前宰殺牲畜及家禽的場所。
為了宰殺方便,在該廟東側(cè)設有一處官豬圈,由太監(jiān)在此飼養(yǎng)祭祀所用生豬。明末官豬圈遷往它處,后在此巷北端建御書樓,也稱“玉書樓”,故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地圖標有“玉書樓”,光緒《順天府志》謂國子監(jiān)東北有御書樓,當指此地,后演變?yōu)椤肮贂骸?,其名始見光緒年《京師坊巷志稿》。
清宣統(tǒng)時稱“小后井”,1947年稱“官書院”、“小后井”。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小后井并入,后改稱“官書院胡同”。
位于西城區(qū)中北部,今稱“小珠簾胡同”,呈“丁”字形走向,東起三道柵欄北巷,西至鮮明胡同,南至三道柵欄北巷,原稱小豬圈,早年間以街巷形似豬圈而得名,后諧音為“小珠簾胡同”,1965年將大吉祥胡同并入。
位于西城區(qū)中部,今稱“朱葦箔胡同”,北起大院胡同,南至兵馬司胡同。清代“豬尾巴胡同” 位于鑲紅旗地界,因胡同形似豬尾巴而得名,1911年后諧音改為“朱葦箔胡同”。
有的親說了,這些帶“豬”字的地名如今都化了諧音,那么如今的北京城還有名副其實叫“豬”的地方么?
在《北京市順義縣地名志》中,有關(guān)于“豬頭山”得名的傳說記載。
在順義縣龍灣屯鄉(xiāng)、大北塢村的北面,有一座形似大豬頭的山,相傳明朝永樂年間有山西移民在此定居,以種植莊家為生。
一年秋后,忽然有一群野豬出沒于此,一頭三百多斤的公豬沖在最前頭,將莊稼踩的稀爛。此后,每年的秋收,這群野豬都要來此糟蹋禍害一番。
有一年秋后,村里一個勇敢的小伙子,埋伏在莊稼地里伏擊野豬,將帶頭的野豬一刀砍死,碩大的豬頭滿地亂滾,剩下的野豬四散逃去。
豬頭被村民們?nèi)拥搅舜灞钡母咂拢诙炀谷怀闪艘蛔呱?,形似豬頭,便被稱為豬頭山。
位于昌平縣域北部山區(qū)、黑山寨鄉(xiāng)分水嶺村西小嶺西側(cè),為下降泉,常年溢流,流量不大,從山洞往外流入分水嶺西溝。
據(jù)《北京市昌平縣地名志》載,相傳有一年大旱,分水嶺村的水井都干了,人們四處尋找水源。村西王老根飼養(yǎng)了一頭老母豬,一天晌午他到山上放豬,烈日當頭,豬被熱得直哼哼。忽然,它像發(fā)現(xiàn)了什么,在一塊山石下拱了拱,然后用前爪兒扒個不停,竟從山石下涌出一股泉水。
王老根一見又驚又喜,趴在泉水邊兒喝了幾口,這泉水清涼爽口,于是回到村叫來鄉(xiāng)親們。人們用鐵锨在泉水旁挖了挖,竟發(fā)現(xiàn)一個山洞,泉水由此流出,從此村上的人有水吃了。因這山泉為豬拱扒而得,故稱“豬扒泉”,后諧音為“豬八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