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漢高帝出于鞏固江山的考慮,便大封子弟為王,希望他們能起到拱衛(wèi)皇室、綏靖地方的作用。然而劉邦顯然沒考到這樣做的“負面效應”,因為藩王們不僅占據(jù)著遼闊的土地,不斷地跟朝廷爭人口、財富,而且相互勾結(jié)、互為聲援,時間一長便對朝廷形成嚴重的威脅。
等到漢景帝上臺后,隨著形勢的進一步惡化,時任御史大夫的晁錯便提出“削藩”的建議,并跟皇帝講:“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見《漢書·吳王劉濞傳》)。景帝對他的建議很是認同,便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集會討論晁錯的建議,結(jié)果大多人唯唯諾諾,只有詹事竇嬰表示反對。
漢景帝聽從晁錯的建議,決定削藩
既然絕大多數(shù)群臣沒有異議,景帝便決意實施“削藩”計劃,首先拿楚王劉戊“開刀”,以他在為薄太后服喪期間私生活不檢點為由,削奪其東??ぷ鳛閼土P。接下來,朝廷又利用各種借口,削奪趙國的河間郡、膠西國的六個縣,并圖謀削奪吳國的會稽郡、豫章郡。朝廷“磨刀霍霍”,藩王們恐懼、憤恨不已,并把晁錯視為“眼中釘”。
不久,民間開始盛傳諸侯想聯(lián)合起來造反、誅殺晁錯的流言,一時間幸災樂禍者有之,替晁錯擔憂者也大有人在。晁錯的父親考慮到家族的安危,便從老家趕到京城,去勸說兒子放棄“削藩”計劃,并主動辭職歸隱,以免惹禍上身,給家族帶來滅頂之災。
對于父親的諄諄勸導,晁錯不以為然,堅稱自己這樣做是為了國家、朝廷的安穩(wěn)。晁父見兒子執(zhí)拗如此,便哀嘆道:“這樣做的確有助于維護劉家的江山,可諸侯們恨不得對你食肉寢皮,如果你再不停手,我們晁家將有滅族之憂啊!”說完,晁父便離開洛陽返回老家,因不愿親眼見證家族覆滅的慘景,便在路上服毒自盡。
晁錯忠心為國,卻讓家族陷入危難之中
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疏人骨肉,口讓多怨,公何為也?”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备冈唬骸皠⑹习惨?,而晁氏危,吾去公歸矣!”遂飲藥死,曰“吾不忍見禍逮身?!币姟稘h書·袁盎晁錯傳》。
果不其然,就在景帝下達削奪吳國封地的命令才十余天時間,吳王劉濞便聯(lián)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藩王,以“清君側(cè)”為名發(fā)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時在景帝三年(前154)。叛亂起兵之初,勢頭非常強勁,主力渡過淮水、包圍梁國,兵鋒直逼洛陽方向。
“七國之亂”形勢圖
景帝見叛軍進展迅速,一時間張皇失措,不知道該怎樣辦才好。對此,晁錯建議景帝御駕親征,由自己留守長安,而竇嬰則認為此舉是把皇帝推向“火坑”,表示堅決反對。與此同時,竇嬰還向景帝推薦晁錯的政敵、吳國前丞相袁盎,請他幫助皇帝找出破解危局之道。
袁盎給景帝出的主意很簡單,就是“丟車保帥”,用處死晁錯的方式來跟藩王們妥協(xié),并且向皇帝保證,只要晁錯一死,劉濞等人便失去繼續(xù)造反的借口,全都會退回到封國。景帝覺得很有道理,便暗中授意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等人彈劾晁錯,務必要將其置于死地。
袁盎向皇帝提出的建議,便是誅殺晁錯
十余天后,陶青等人依計而行,以晁錯“大逆不道”的罪名,要求判處他腰斬之刑,并滅其族。景帝看到奏疏后,便同意照此執(zhí)行。隨即,景帝命張歐將晁錯誆騙入朝議事,并在車馬經(jīng)過長安東市時,將其就地腰斬。晁錯遇難時,還穿著朝服(“錯殊不知。乃使中尉召錯,紿載行市。錯衣朝衣,斬東市?!币耐希?。
然而晁錯死后,劉濞等人并沒有停止叛亂,而從前線趕回來匯報軍情的鄧公,也將藩王們造反的真實意圖告知皇帝,此時景帝才悔恨冤殺晁錯(“于是景帝喟然長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引文同上)。隨后,景帝下詔以周亞夫為太尉,命其率大軍討伐,結(jié)果不到三個月時間便平息叛亂。
鄧公向景帝匯報實情,后者悔恨不已
晁錯赤心為國卻遭奸佞陷害,最終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實在令人悲憤扼腕。所以后人讀史至此,未嘗不廢書興嘆,感慨于他的孤忠,憐憫他的遭遇,其中《漢書》作者班固便評論道“晁錯銳于為國遠慮,而不見身害...錯雖不終,世哀其忠”(引文同上),可謂極其恰當。
史料來源:《史記》、《漢書》、《資治通鑒》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