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里的故宮博物院,是在前明清兩代皇家宮殿的基礎上,建立的。這里除了完整保留著明清時期所建的宏偉瑰麗的皇宮外,還收藏著一定數(shù)量的皇家珍寶。
這里所說“一定數(shù)量的珍寶”,而不是“全部”,原因是在臺灣還收藏著一大部分。
由于歷史的原因,原故宮珍寶有很大一部分,轉移到了臺灣。為了保護好這些轉移到臺灣的故宮珍寶,臺灣當局中,專門在臺北市建造了一個故宮,成立了故宮博物院,研究和保存從大陸移過去的故宮珍寶。這樣就形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這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北京故宮的建筑世界第一,臺北故宮的藏品世界第一。對于大陸的大多數(shù)人而言,臺北故宮博物院久聞其名,卻難見其容。
臺北故宮博物院,位于臺北山清水秀的外雙溪,占地面積1200畝,1965年11月12日落成。盡管從外觀上看,臺北故宮與北京故宮截然不同,但是整座建筑的設計理念顯然秉承了中國宮廷式的建筑風格,碧瓦黃墻,雕欄玉砌,在青山掩映下,顯得典雅而壯麗。目前,這里珍藏著1948年以來從大陸運過去的60多萬件珍貴文物。由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受展廳面積所限,通常每3個月會換一次展品,即便這樣,要把這里所藏60余萬件稀世文物逐個兒在世人面前亮個相,至少需要30年時間。盡管這里展出的文物是常換常新,但是有三件寶物始終沒有換過,這就是翠玉白菜、東坡肉形石和毛公鼎,它們被稱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三大鎮(zhèn)館之寶。
據(jù)考證,毛公鼎是據(jù)今2800多年前周宣王時期的“國之重器”,因刻器者為毛公而得名,于清道光末年在陜西岐山出土。
在中國,有兩件青銅器堪稱青銅器之最,一件是保存在北京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另一件就是銘文最多的這件毛公鼎。毛公鼎鼎身只有30.75厘米高,卻銘刻了32行497個篆書文字,洋洋灑灑記錄了毛公輔佐周宣王,后來獲得天子賞賜而做此鼎的史實。鼎銘字跡清晰工整,篆文字字筆力遒勁,全篇一氣呵成。該銘文是一篇西周真實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貴的文獻,同時也是我國“造字時代”最經(jīng)典的作品。因此,毛公鼎可稱是價值無雙的瑰寶重器。2003年2月22日我國首次發(fā)行了一套書法題材特種郵票《中國古代書法———篆書》,一套共兩枚,其中的一枚就是毛公鼎的銘文。”
臺北故宮的書畫藏品非常值得一說,曾經(jīng)有專家是這樣說的:寫一部中國繪畫史,每一個朝代最具代表性的繪畫作品,可能80%左右會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最讓人惋惜的是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此畫是繪畫作品中的精品,可惜這幅山水畫被分成了兩段,前半部分保存在大陸,后半部分則保存在臺北博物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