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貴教授治胸痹心痛 |
□ 寇子祥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武清中醫(yī)院 陳寶貴名中醫(yī)工作室 |
胸痹心痛是以胸部憋悶、疼痛,甚則胸痛徹背,短氣,喘息不得臥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類病證。主要病因有胸陽衰微,寒凝心脈;氣血瘀滯,心脈痹阻;脾濕生痰,閉阻胸陽;氣血不足,心脈失養(yǎng)等因素。治療多從溫陽散寒、理氣化瘀、健脾化痰、補氣養(yǎng)血等法論治。陳寶貴認為寒、虛、瘀是導致本病的主要病因。病胸痹心痛者,多年過半百,此時病者軀體陽氣漸衰,正氣漸虛,胸陽亦是如此,以致痰濁、寒凝、瘀血阻于胸中,或氣、血、陰、陽虧虛,胸中臟腑失養(yǎng),終致胸痹心痛的發(fā)生。治療時,陳寶貴多從仲景瓜蔞薤白類方、血府逐瘀湯、生脈飲合丹參飲、二陳湯等方藥加減,收到了不錯的療效。以下是幾則醫(yī)案,供同道參考。
病案1
溫陽通脈 理氣止痛法
張某,男,61歲,2004年12月6日診。
患者間斷胸痛胸悶5年余,曾在某醫(yī)院診斷為冠心病心絞痛。此次患者3天前胸痛再次發(fā)作,自服丹參滴丸,癥狀未見緩解,兼有胸悶,氣短汗出,四肢發(fā)涼,舌暗淡,苔白,脈沉弦。
證屬:陰寒凝滯,心脈痹阻。
治法:溫陽通脈,理氣止痛。
處方:瓜蔞15克,薤白10克,桂枝10克,元胡10克,檀香10克(后下),丹參20克,砂仁10克(后下),細辛3克。7劑,水煎450ml,分早中晚三次飯后溫服,日1劑。
二診(12月13日):3劑后癥大減,7劑服完后胸痛胸悶消失。原方又取7劑。
三診(12月20日):藥后諸癥失,脈弦減。又取14劑。
藥后半年回訪未復發(fā)。
按:《諸病源候論·胸痹候》巢氏曰:“寒氣客于五臟六腑,因虛而發(fā),上沖胸間則胸痹?!薄额愖C治裁·胸痹》林氏曰:“喻嘉言曰:胸中陽氣,如離照當空,曠然無外。設地氣一上,則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陽氣不用,陰氣上逆之候也?!币陨蟽烧f闡明胸痹成因乃胸陽先衰,而后寒邪乘之。所以,溫陽通脈法為治療胸痹心痛重要治法之一。此案患者胸悶胸痛,氣短汗出,四肢發(fā)涼,加之舌暗淡,苔白,脈沉弦,可診斷為陰寒凝滯,心脈痹阻證,故治療以溫陽通脈為主。方中薤白、桂枝、細辛溫通心陽;瓜蔞滌痰散結(jié);元胡、砂仁、檀香理氣止痛,另外,元胡還有活血之功;丹參補心養(yǎng)血??v觀全方有溫陽通脈、理氣止痛之功效。辨證準確,用藥恰當,患者共服近30劑而病愈。 病案2
溫陽通痹 養(yǎng)心健脾法
李某,女,61歲,2010年5月5日診。
患者因胸悶心悸1年來診。1年前曾于某院診斷冠心病心絞痛。平素偶有胸悶,活動后有心悸表現(xiàn)。近1周來因操勞出現(xiàn)胸悶心悸加重,汗出,氣短,畏寒,納食欠佳。舌淡暗,苔白,脈細。觀其面色淡暗,口唇亦暗。
證屬:胸陽不振,心脾兩虛,痰濁中阻。
治法:宣痹通陽,養(yǎng)心健脾,化痰祛濁。
處方:瓜蔞15克,半夏10克,薤白10克,黨參20克,麥冬15克,五味子5克,桂枝10克,丹參20克,砂仁10克,茯苓15克,石菖蒲20克,炙甘草15克。7劑,水煎450ml,分早中晚三次飯后溫服,日1劑。
二診(5月13日):胸悶心悸減輕,汗已止。原方又取7劑。
三診(5月20日):無胸悶氣短,偶有便溏。上方加炒白術15克,又取7劑。
四診(5月27日):諸癥皆失,輕度活動后無明顯癥狀。上方不變又取7劑。
五診(6月5日):無胸悶心悸癥狀,輕度活動亦可。又取7劑鞏固療效。
后隨訪1年未復發(fā)。
按:胸陽不振,溫通無力故見胸悶;氣虛心脈推動無力故見心悸、氣短、汗出;畏寒為陽虛;納食欠佳為脾虛。舌淡暗,苔白,脈細亦為胸陽不足,心脾兩虛之征象。故治療以溫陽通痹,養(yǎng)心健脾為主。上方中以瓜蔞、薤白、桂枝、半夏通陽宣痹散濁;以黨參、麥冬、五味子、炙甘草益心氣,養(yǎng)心陰;以丹參養(yǎng)血活血;以砂仁、茯苓健脾;以菖蒲化痰祛濁。全方有宣痹通陽,養(yǎng)心健脾,化痰祛濁之功效。方藥對證,故二診時癥狀減輕。三診時便溏為脾虛所致,故加炒白術以增加健脾之力?;颊吖卜?0余劑而病得以控制。
病案3
活血化瘀 理氣止痛法
張某,男,65歲,2006年5月15日診。
主因間斷胸痛10余年來診。早期因胸痛癥狀不重,未予重視,近一年胸痛較前加重,在心前區(qū)部位,有時胸前如壓重物,夜夢多。近10余日癥狀更為明顯,胸痛胸悶,煩躁不安,氣短。舌暗,苔薄黃,脈弦細。查心電圖:竇性心律,Ⅱ、Ⅲ、AVF導聯(lián)T波倒置,結(jié)合患者癥狀,可診斷為冠心病心絞痛。
證屬:氣滯血瘀,心脈痹阻。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處方:當歸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柴胡10克,枳殼10克,牛膝10克,瓜蔞15克,薤白10克,元胡10克,黨參15克,桂枝10克。7劑,水煎450ml,分早中晚3次飯后溫服,日1劑。
二診(5月22日):胸悶胸痛癥狀減輕,已不煩躁。效不更方,又取14劑。
三診(6月8日):偶有胸痛,無胸悶,舌苔轉(zhuǎn)黃。上方去桂枝,余不變。取30劑。
四診(7月10日):無明顯癥狀,舌暗漸減。上方加丹參15克,又取30劑。
之后隨訪2年,患者未再復發(fā)。
按:間斷胸痛多年,加之胸悶,胸前如壓重物為瘀阻心脈所致。瘀血阻絡,心脈失養(yǎng),故可見夜夢多;瘀阻則氣滯,故見煩躁不安;氣短,脈細為心氣不足所致;舌暗,脈弦為血瘀證之表現(xiàn)。綜合分析可用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上方中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活血化瘀;柴胡、枳殼疏肝理氣,調(diào)暢氣機;元胡理氣止痛;黨參、桂枝、薤白益心氣、溫心陽;瓜蔞可消心脈之痰瘀;配伍牛膝取“血化下行不作勞”之意。全方緊扣本案病機而設,故可取效。三診時,考慮桂枝易動陽動風助火,故去之。四診時,加丹參以補血養(yǎng)血?;颊吖卜?0余劑,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一般而言,胸痹有血瘀重證者,非三五劑可建功,具體取效時間與患者血瘀程度有關。臨證治療時,需耐心觀察療效,細究病因病機,不要一見無效就易方,這樣的話,有時反倒治不好病,耽誤病情和治療時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