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那些曾經的輝煌
這是中國唯一一個有生日的城市
她有確切建城日期的記錄
她有著輝煌而光榮的歷史
她有著眾多的中國第一
中國第一座開啟橋
中國開啟橋最多的城市
開啟橋
并不是個多神秘的東西
在中國古代和世界古代
開啟橋都建了很多
不過,基本上都是用于城防
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先生
曾在上個世紀60年代著文
點評津城鐵橋
稱贊可開可合的橋是天津的特產
時至今日
這個中國第一
天津將長期保持下去
1888年 第一代金華橋
中國第一座開啟橋
光緒十四年(1888年),在李鴻章的主持下,經與有關方面議定,決定建開啟式鐵橋,以解決水陸兩方面的交通問題,并請英國技師設計。該橋命名為“金華橋”,成為天津第一座懸臂式可開啟式的西式鐵浮橋,天津人俗稱之為“老鐵橋”,為平拉式開啟橋。
1903年 第一代金鋼橋
1901年袁世凱繼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后,于1902年將原駐保定的總督衙門,移駐天津,將海河北岸原淮軍的海防公所改為直隸總督衙門。修建新車站稱總站,俗稱北站。1903年車站建成后,從新車站修通一條直達衙署的大馬路,命名為大經路(1946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多次來津經過此路,改為中山路)。
為了與河對岸溝通,是年將原窯洼木浮橋,改建成雙葉承梁式鋼架橋,因是鋼結構,故稱金鋼橋。橋長76.20米,寬6.45米,下分三孔,中跨11.60米。橋臺用條石砌筑,橋面鋪木板,可以開啟。
所以,金鋼橋也有兩代,第一代就是開啟橋。
1904年 金鐘橋
1904年,金華橋改建,金華橋遷至金鐘河上的小關大街處,更名為金鐘橋。所以金鐘橋的橋體其實就是第一代金華橋。
1918年三岔河口海河裁彎取直,金鐘河水源斷絕,城區(qū)一段成為廢河(即現金鐘河大街)。金鐘橋又遷回三條石橫街處,仍稱金鐘橋,現已改為水泥橋。
1904年 第二代金華橋
1904年,第一代金華橋遷至金鐘河上的小關大街處,原址又修了一座新式開啟橋,仍叫金華橋,該橋采用了更先進的齒輪傳動方式,運用“雙頁式”開啟。1918年南運河改道后,金華橋遷往北大關,仍稱金華橋。北連河北大街,南接北門外大街,為通往京師之要道,當時又被稱作北大關橋,當時的金華橋長37.6米,寬10.3米,三孔橫跨南運河。橋桁內的兩旁有高出橋面的人行便道,各寬1.5米。橋面為木板,橋身載重以6噸左右車輛為限。下部結構系石砌橋臺,中墩為小型沉箱基礎,俗稱鐵罐。中孔為雙葉立轉下承開啟跨,用人力開啟。
20世紀80年代,在拓寬北門外大街、河北大街的工程中,金華橋又進行了重建,現在成為公路橋。
1904年 老龍頭橋
1902年法國租界當局要求清政府在海河下游老龍頭車站附近(即現在的天津站)修建一座橋梁,1904年建成,當時被稱為老龍頭橋。為人力平轉開啟式鐵橋。
1906年 金湯橋
清雍正八年(1730年)長蘆運司天津分司孟衍周為使大家渡河便利,捐薪俸修橋,稱孟公橋或鹽關浮橋,因此橋在東門外興建,又稱之為東浮橋。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為方便電車通行此處,由津海關道與奧租界、意租界領事署、比利時電車公司合資在橋南新建全長76.4米、用電力啟動的永久性鋼橋,于次年11月21日竣工并舉行通車典禮。建橋耗銀二十萬兩,橋面寬10米,用其中的4米鋪設單軌電車道。沿岸一時車水馬龍,繁華異常。由于堅固無比,始以"金湯"命名。
1934年金湯橋出現傾斜,工務局請橋梁工程師蔡君簡承擔整修事宜。由于原橋鋼材硫磷含量均遠高于規(guī)定標準,可焊性很差,故改用鉚焊結合之法。
1970年天津市又對金湯橋實施過一次整修,全面頂升1.2米,廢除開啟設備,并對橋梁銹蝕部分進行修補加固。
2003年對金湯橋在恢復設計原貌的基礎上進行加固整容。原有的開啟功能完全恢復,并且提高了通航標準。
目前國內僅存的三跨平轉式開啟的鋼結構橋梁。
1924年 第二代金鋼橋
1924年經法國設計師設計建造了雙葉立轉式電力開啟的金鋼橋。橋長85.80米,寬17米,兩旁各有2米寬的人行道。橋墩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插入河底,距橋面24.4米,可以從中間用電力操縱吊起開成八字形行船。
這座橋的設計及材料供應均由世界上著名的美國施特勞開啟橋公司承包,1996年拆除該橋時發(fā)現部分零件上印有"UJC"等外文標志,證明這是施特勞斯公司早期的產品。天津大昌實業(yè)公司主持安裝。
橋上部結構為上承式鋼桁架,橋基采用氣壓況箱,墩身及橋臺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兩邊跨為固定橋孔,中跨則為雙葉立摶開啟孔,用電力開閉,設備比較先進。新橋建成,大經路也于是年鋪成瀝青路。在當時,金鋼橋的優(yōu)美外形曾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從正面和側面看金鋼橋,它有柔有剛,有虛有實;橋孔有張有歙,有疏有密;視線有起有落,有滯有流。裝飾在橋頭及欄桿上的粗獷圖案,是當時海河上的重要標志。
當時,從北站通過寬闊的大經路、金鋼橋,直達海河對岸各地,交通方便至極。建新金鋼橋后,舊金鋼橋即成便橋,1927年因待修停用。日寇侵華時期,1942年將橋梁拆除制造軍火,僅余下四座橋墩。
在經歷了72年的風風雨雨后,金鋼橋底鋼板已經銹蝕,橋身亦不能啟動,橋體整體下降,成為危橋,故天津市政府決定拆除老橋,重建新橋。
新橋于1996年年底建成。但在天津市民心中,老金鋼橋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
1927年 萬國橋/解放橋
由于城市交通的發(fā)展,老龍頭橋不堪重負,20世紀20年代開始籌建新橋。1927年新萬國橋建成,遂將舊橋拆除。新建的萬國橋于1923年開工,1927年竣工,工程總費用共計190萬兩白銀,成為海河上造價最高的一座橋梁。該橋性能良好至今通車無阻,一直正常使用。
抗戰(zhàn)勝利后萬國橋改名中正橋,1949年后改名解放橋。解放橋是一座雙葉立轉式開啟式鋼結構大橋,橋身分為3孔,中孔為開戶跨。開戶跨為雙葉立轉式,在桁架下弦近引橋部分背貼一固定軌道,備有汽油發(fā)電機,可自行發(fā)電啟閉。合則走車,開則過船。開橋時,活葉桁架沿軌道移動開啟,以便讓開更大的通航凈空。
1973年由于設施老化,解放橋停止開啟。1997年6月,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解放橋經歷了最大一次整修,恢復了開啟功能。
經多方考證,解放橋設計者為埃菲爾的說法不確切,萬國橋“17個投標商,達31套的設計方案“,采用了美國芝加哥布施爾澤爾橋梁公司的設計方案,有學者考證設計師為法國工程師白璧。
1937年 大紅橋
大紅橋坐落于中國天津市紅橋區(qū)紅橋北大街,始建于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修建于清光緒八年(1882年)的大紅橋,是天津第一座鋼鐵大橋。鐵橋建成后,狀如彩虹,飛架兩岸,巍峨壯麗,被命名為大虹橋,世人皆稱為大紅橋。1924年被洪水沖毀。
1937年在原址上游西側新建一座開啟式鐵橋。
大紅橋設計師李吟秋在工程記錄中提及開啟功能:“橋身計有大小二孔。大者在北,為固定拱……小者在南,為活動拱,凈闊10公尺,為單葉吊橋式……小橋拱則仍用普通鋼。其吊鉈重54公噸,以洋灰混凝土建造。附電動機二,各7.5馬力,以司啟閉。此孔設于南側,被河水盛漲時,通航之用也。”而且,開啟動力還分為電力和人工。電力為主要動力,全過程用時兩分鐘;人工為備用,用時十五分鐘。
1964年平衡坨拆除后失去開啟功能。
這座橋的歷史文化價值被嚴重低估,要知道紅橋區(qū)即因此橋命名。時至今日,在大紅橋拱形鋼梁桁架上,依然清晰可見BRITISH STEEL、DORMAN LONG CO.LD、MIDDLESBROUGH ENGLAND等字樣。BRITISH STEEL指英國鋼鐵集團。DORMAN LONG & CO.Ld則是英國鋼鐵集團旗下的道門朗公司。MIDDLESBROUGH ENGLAND則是指鋼材的生產地——英國米德爾斯堡。
1985年 海門大橋
海門大橋是我國目前開啟跨度最大、提升高度最高的直升式鋼結構跨河橋。橋總長550.1m,主橋分跨為2×48+64+2×48(m),采用簡支下承式栓焊鋼桁梁。在活動孔兩側建有45米高的提升鋼塔架,作為開啟通航道。大橋開啟時,凈寬60米,凈空高31米,可通過5000噸海輪。
2004年 梅江南開啟橋
梅江南開啟橋位于梅江南生態(tài)小區(qū),小區(qū)以水體貫穿,水面將陸地分割為15個居住組團,在開闊的水面中,有一個圓形的湖心島,形成規(guī)劃布局的核心。梅江南橋正是湖心島與外界的聯系通道。梅江南開啟橋是一座新型的垂直提升式開啟橋,結構形式為四塔柱獨立,提升方式為四吊點獨立提升。
2010年 海河開啟橋
海河開啟橋橫跨海河下游、連接天津于家堡金融區(qū)和響螺灣商務區(qū),該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立轉式開啟橋之一。
海河開啟橋西起坨場南道,東至永太路,全長868.8米,為雙向四車道。主橋結構設計新穎,為立轉式鋼結構懸臂梁,凈跨68米,轉動半徑38米,梁端最大轉動角度85度。是亞洲同類開啟橋梁中,規(guī)模和跨徑最大的雙葉立轉式開啟橋之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