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百家爭鳴的年代,為了宣揚自家的思想,不可避免地會觸及其他思想流派中不同于自家宣揚的思想,這樣的碰撞又不可避免地會帶來許多的口舌之爭,各家都會去批評其他思想的弊端以證明自己的思想的合理。且不論各家思想是否合理是否對歷史有著深刻地影響,就當時各家相互“攻伐”、激辯之盛況,在思想碰撞方面,也是中國史上絕無僅有的。既然說到各家爭鳴,少不了會產生辯論,連孟子自己都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矣?!薄睹献印る墓戮湎隆?,為了能在爭辯中戰(zhàn)勝對方,這就得看辯論者的論辯藝術了。孟子在諸子中是一個比較擅長辯論的人物,其論辯技巧也是很多種,其論辯風格主要是“鋒利、流暢、明快、奔放、富于激情、滔滔雄辯”,這也難怪他總是能把對方辯倒??偨Y下來,孟子的論辯藝術有以下幾點。
先聲奪人,辭以氣勝。縱觀整部《孟子》,在孟子與人進行論辯過程中,孟子的語氣那是絕對的強硬,絕對的自信。孟子的論辯辭中,“必”這個副詞頻繁出現(xiàn)。如: 王,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睹献印ち夯萃跽戮渖稀?/p>
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孟子·公孫丑章句上》,故將有大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孟子·公孫丑章句下》
兇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
子之君將行仁政,選擇而使子,子必勉之!《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權且舉這么幾個例子,但即便就是這么幾個例子,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孟子的論辯氣勢體現(xiàn)在字詞上就是多用“必”,而少用諸如“蓋”之類的副詞,據統(tǒng)計,“必”這個副詞在《孟子》一書中出現(xiàn)了一百次,可以見得孟子論辯的自信了。
孟子之所以能辯倒對方,主要是孟子還很注重論辯手段和技巧。對于其論辯技巧又可以四個方面:
其一是善設機巧,引人入彀。抓住對方的弱點,由遠及近,窮追不舍地提問,是對方在不經意間陷入自我矛盾,由此爭取到論辯主動,甚至能收到不辨已勝的效果。在《滕文公章句上》,有一場“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的論辯,“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藤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人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從而得出藤君不是真賢的結論。孟子就與陳相展開辯論,孟子問“許子必種粟而后食乎?”、“許子冠乎?”、“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陳相在回答的過程中就自相矛盾了,最后陳相的回答是“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導致讓孟子抓住弱點,最后孟子得出社會分工是不一樣的,有“勞心者”“勞力者”之分,讓陳相無言以對。在《孟子·告子章句上》里,孟子與告子有一次人性之辯,“告子曰:‘生之謂性?!?。孟子曰:‘生之謂性,猶白之謂白與?’。曰:‘然?!!子鹬滓?,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曰:‘然?!!粍t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論辯結果不言而喻。孟子在這里面就是善于窮追不舍地提問,設好陷阱讓對手鉆進來以至于被孟子牽著走,最后就是在回答孟子的問題的過程中自相矛盾,孟子就聰明在所設的機巧,沒有不讓對手不中招的。
其二就是孟子在陷入論辯困境中時,善于反守為攻。及時抓捕到對方的意圖,以巧妙答詞回敬對方,從而把被動變?yōu)橹鲃?,及時堵截,引蛇出洞。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下》,“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很快識覺到齊宣王是想要以文王的囿來為自己的囿爭取一個合法性,于是乎孟子只是回答了一句“于傳有之”,其意在于這只是傳書上有記載,我孟子不確定。類似的論辯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也有,“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也是首先察覺齊宣王想要故意刁難他,刁難儒家推崇的人物以致刁難儒家思想,但孟子還是先發(fā)現(xiàn)了齊宣王的意圖,也只是先回答了一句“于傳有之”,再慢慢跟齊宣王論辯,到最后得了一個結論“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這樣的回答使得齊宣王欲刁難而不得,反而被說得服服帖帖。
其三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孟子在論辯過程中,會遇到激烈的,對方采取不合理方式,自己也跟著不講理了。孟子有的時候會碰到那些出語就是要故意刁難故意不合情理的對手,在這個時候,孟子也會不安規(guī)矩來回復。如《孟子·告子章句下》“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色與食孰重?’”其辯詞因為食色與禮不在一個對等面上,導致屋廬子不能答。問于孟子,孟子很生氣地指出來其不對等性,并且教屋廬子以紾兄臂而奪得食,逾東家墻摟其處子而得妻去回復任人,所以說孟子這個人很懂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就遇上什么樣的對手都可以從容應對了。
總之,學習孟子的思想那自不必說,其論辯藝術是很值得學習和借鑒的,中國古代思想家中,孟子的論辯藝術可謂是極高,不然大家也不會認為說孟子好辯了,既然被理解成好辯,其辯術自然也就不是泛泛之水準。孟子論辯藝術實是值得深入探究,礙于水平只是在此簡單地說些許皮毛罷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