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江西進賢兼毫筆
墨:紅星墨液
紙:安徽涇縣仿絹布蠟箋
硯:普通石硯
創(chuàng)作環(huán)境:養(yǎng)心堂
“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用李瑞清題跋《毛公鼎》拓片中的經典語錄作為開頭,自作學書贅言135字,是我這幾年學習篆書的一些感悟。這篇自作文,在全國第四屆青年書法展時也投過,由于個別文字篆法出錯,讓我與該展擦肩而過,至今引以為憾。但我不失信心,總想把自己的學書贅言用金文的書寫方式沖進國展,全國第三屆篆書展終圓我夢。
尹彧 全國第三屆篆書展入展作品
規(guī)格 179cm×96cm
清道人嘗云:“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庇喙ゴ硕的?,悟得大篆中鋒行筆、逆鋒裹毫、回鋒絞轉之道。然則《毛公》雖美,未可盡得金文全豹,唯博學眾鼎、盤、簋、匜、壺等,方能通達。近年余尤喜《逨盤》,此盤與《毛公鼎》形似,而線條細膩,圓雋典雅,內容豐富,堪為圭臬。余天性木訥,壯歲執(zhí)筆,未可稱能,但愿與古為徒,不忘初心,于此中取人生一樂耳。
2018年5月4日,全國第三屆篆書作品展征稿,7月31日截稿,短短三個月,時間并不長。我默默下定決心再向國展沖刺。首先對文字篆法進行逐個突破。我找來《金文編》《西周文字字形表》《古文字類編》《古文字釋要》《字源》等工具書,對有疑難的字逐字進行查找對照,保證文字篆法不再出差錯。作品文字的自身審讀這一關過了,就開始設計創(chuàng)作。我習慣用鉛筆在A3上打樣稿,一般會設計三到四個樣稿對照,最后選一張滿意的進行毛邊紙初創(chuàng),每次初創(chuàng)作品前都會先臨帖半小時,把筆法走順后再進行創(chuàng)作,一般創(chuàng)作好的“作品”會掛起來看幾天,分析章法,字的間距大小、上下字的疏密分析,并予以改正。經過一段時間精心打磨,再重寫一張毛邊“作品”掛起來。似此反復幾遍,直至成竹在胸,才準備正式創(chuàng)作。
我學習金文以《毛公鼎》《逨盤》為主,但此次投稿前臨《此簋》多些,《此簋》圓勁古質、端莊爛漫、欹正得體的章法特點深得我心。我在反復臨習后終于找到了創(chuàng)作感覺,順勢鋪開早已準備好的仿絹布蠟箋四條屏,按臨習感覺開始創(chuàng)作。我針對作品中的“學”“生”“攻”“中”“初”進行微斜,對作品中的“轉”“鼎”“喜”“豐”有意加大,墨色加重,讓整幅作品布局自然、排列生動起來。在書寫中盡量克服仿絹布蠟箋光滑不吸墨的特點,盡量使用“半口墨”(劉洪洋所提出的寫大篆方法,意為毛筆蘸墨不能太飽滿)行筆,讓筆勢流暢、氣息貫通,意氣相聚。完成整幅作品的時間約為一個半小時,自己感覺不錯。也沒多想,又寫了兩幅,還是覺得第一幅(如圖)好些,就果斷付寄投稿。
全國第三屆篆書展開幕那天,我不遠千里專程到漯河的展覽現場,很激動看到了自己的作品,特別感謝評委們對我作品的認可,說明我這些年學習大篆的路子是正確的。在與其他入展作品的對比中,我也看到自己作品的不足,但我堅信,與古為徒,不忘初心,以勤補拙,就能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原標題為“與古為徒 不忘初心”。)
供稿:2019年《書法報》第15期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