貽賢出道后,竭力資助家族鄉(xiāng)親。他初入幕府時,把館谷全數(shù)援助仲兄,因自己沒有積蓄,遲遲才娶親。仲兄屢蹶落,貽賢屢振之,直至仲兄死后,貽賢仍然先嫂侄,后妻子,培養(yǎng)諸侄讀書。稍有積蓄,先置祖、父祭產(chǎn),又追祀南洲先祖。又對自高祖以下,老弱孤寡者以倉廩助之,幼壯失業(yè)者以手藝教之,棺櫬積卦賄助資葬之,再又照此援助師友姻親。對求學(xué)弟子,必使其樹立自己見解,游揚于當(dāng)?shù)?,門下人都信服他。
凡禮請過貽賢的大吏,都很器重貽賢,累保他得三品同知虛銜。又因遇水災(zāi)旱災(zāi)之年,貽賢助賑不吝,故以通議大夫虛秩褒封其曾祖元輝、祖父紹璧、父承培三代,其妣均累封淑人。有人勸貽賢做官,他說官吏非自己所能信任。張文襄任兩湖總督時,屢次表示請貽賢任官,貽賢都婉詞謝絕,說自己的才能不夠,只能以布衣居幕府,不敢幸進(jìn)。又有按察使數(shù)次聘他任大府刑席,他也謝絕不居。貽賢自認(rèn)為是舅父教他學(xué)成,因此數(shù)次推卻湘鄂撫院聘請,而幫助舅父處理要務(wù)達(dá)5年。如此不愿為官之人,世人都稱難得。其實,貽賢不愿羈絆于官場,是他已立志為章氏修譜事業(yè)貢獻(xiàn)畢生精力。如章梫所稱:“人尤以為難得(指不愿為官),實平生以章氏譜牒之事為己事。”
稱山章氏后裔素有修譜的傳統(tǒng)。已知的先后有:明代章瑄修族譜,章元綸修宗譜,章冠修家乘;清代章濂修家譜,章培基修會譜,清咸豐間章采南修會譜未成,身先死。這一傳統(tǒng)深刻地影響著青少年時代的貽賢,這是貽賢修譜之淵源。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仔鈞三十世培基修的會譜距貽賢已近200年,且培基會譜,聯(lián)會的僅是閩浙贛3省譜牒。因此,弱冠之年的貽賢就慨然身任,他先修《稱山章氏家譜》,繼而決心修一部比培基更全的會譜。機(jī)會和條件終于降臨貽賢身上,他利用輾轉(zhuǎn)各省為幕僚的機(jī)會,向各地有關(guān)官員和章氏宗親,舉“諸族之系出全城(浦城全城堂)者,廣為會譜求之于各行省官書、方志、家乘與夫私家著述,輯錄章氏遺文軼事”。(章梫《處士章鶴汀家傳》)經(jīng)過長期努力,貽賢搜集會譜資料盈箱累篋,自秦漢到清代分箱保存,尤其以南宋資料最多。他游歷5省,都把這些資料隨身攜帶載運,在治事之余,就搬出會譜資料,整理、歸類、考證、篩選,遺缺的再征集,會譜取名為《德慶編》。
貽賢晚年辭職回鄉(xiāng),專事修譜。1911年,辛亥革命后,貽賢更是杜門謝客,不言天下事,終曰伏案,專心整理30余年搜羅之文獻(xiàn),終成《章氏會譜德慶編》。正當(dāng)貽賢上下奔走,謀劃印行時,自己已心力交瘁,將付刊而身先死,于1918年四月十二曰,微疾而卒,享年66歲。三堂九族,同僚好友,無不流涕失聲曰“失一善人矣”。越人尊尚其德,相議贈予私謚,曰端愨先生,同里門人施煤師事貽賢近30年,最深知先生品行,曰:“先生不談理學(xué)自真切,不矜文章自平實,不爭名節(jié)自清白。”又贊其“征文考獻(xiàn),三十余載,博大精專,身歿志存。”貽賢身后留二子謨楷、謨訓(xùn),皆繼父志。
貽賢臨終,念念不忘會譜出版事宜,立遺書,囑浙江天臺縣一山(章梫字)左丞(清翰林院檢討學(xué)部左丞)代為??YO賢子謨楷、謨訓(xùn)整理譜稿送校,一山受囑校刊,使會譜益臻完備。各省章氏宗人集資訂購,使會譜能于貽賢逝世次年六月全部版行。
會譜分為初、二、三、四編。初編輯宋至清的譜序、會譜序、淵源考、世系圖、世系表,歷代人文紀(jì)及全城陰德表。其余制誥、像贊、列傳、墓志、行狀、哀詞、內(nèi)傳、表疏、祭文、書、啟、記、雜文、詩、詞、墳?zāi)怪?、文獻(xiàn)錄、遺跡志、宋以前的編列在初編,元為二編,明為三編,清為四編。
章梫序稱章貽賢《章氏會譜》“乃為第八次續(xù)修之會譜,視前為大備矣”。貽賢會譜確是空前完備的會譜。與 此前所有章氏譜牒比較,一是他搜集到全國章氏譜牒140多種于一書,會的譜牒是最全的。二是文獻(xiàn)資料時間跨度從秦漢到清末,記的時間是最長的。三是世系涉及章仔鈞門下全國17個?。ㄊ校?40多個縣476個章氏聚居點,如《凡例》所述“此次采獲兩浙、蘇、皖、湘、鄂各同宗世系多系康熙丁酉譜(培基撰)漏查之族。”涉及派系面是最廣的。四是貽賢會譜分類的文體種類達(dá)28種,凡例、敘、記、傳、志、圖、表、錄等一應(yīng)俱全,體例是最完備的。例如:收具代表性《譜序》148篇,留下歷朝各地大量的修譜信息;收《淵源考》11篇,極具源流考證價值;記103篇、傳188篇、墓志銘63篇、行狀26篇等,留下大量史料文征資料;收詩詞708首,另有詩序、跋、雜文等,均具有文學(xué)價值。六是資料詳實,如《凡例》所定:“其世次、名諱、官階確可征信者分別添入表內(nèi)。因代遠(yuǎn)年淹,無可考正,亦只好照抄來譜牒登載,或兩說兼存,庶符疑以傳疑之義,以待吾族博雅君子考定。”會譜文獻(xiàn)資料多在篇末注明出處。
貽賢晚年辭職回鄉(xiāng),專事修譜。1911年,辛亥革命后,貽賢更是杜門謝客,不言天下事,終曰伏案,專心整理30余年搜羅之文獻(xiàn),終成《章氏會譜德慶編》。正當(dāng)貽賢上下奔走,謀劃印行時,自己已心力交瘁,將付刊而身先死,于1918年四月十二曰,微疾而卒,享年66歲。三堂九族,同僚好友,無不流涕失聲曰“失一善人矣”。越人尊尚其德,相議贈予私謚,曰端愨先生,同里門人施煤師事貽賢近30年,最深知先生品行,曰:“先生不談理學(xué)自真切,不矜文章自平實,不爭名節(jié)自清白。”又贊其“征文考獻(xiàn),三十余載,博大精專,身歿志存。”貽賢身后留二子謨楷、謨訓(xùn),皆繼父志。
貽賢臨終,念念不忘會譜出版事宜,立遺書,囑浙江天臺縣一山(章梫字)左丞(清翰林院檢討學(xué)部左丞)代為???。貽賢子謨楷、謨訓(xùn)整理譜稿送校,一山受囑???,使會譜益臻完備。各省章氏宗人集資訂購,使會譜能于貽賢逝世次年六月全部版行。
會譜分為初、二、三、四編。初編輯宋至清的譜序、會譜序、淵源考、世系圖、世系表,歷代人文紀(jì)及全城陰德表。其余制誥、像贊、列傳、墓志、行狀、哀詞、內(nèi)傳、表疏、祭文、書、啟、記、雜文、詩、詞、墳?zāi)怪?、文獻(xiàn)錄、遺跡志、宋以前的編列在初編,元為二編,明為三編,清為四編。
章梫序稱章貽賢《章氏會譜》“乃為第八次續(xù)修之會譜,視前為大備矣”。貽賢會譜確是空前完備的會譜。與 此前所有章氏譜牒比較,一是他搜集到全國章氏譜牒140多種于一書,會的譜牒是最全的。二是文獻(xiàn)資料時間跨度從秦漢到清末,記的時間是最長的。三是世系涉及章仔鈞門下全國17個?。ㄊ校?40多個縣476個章氏聚居點,如《凡例》所述“此次采獲兩浙、蘇、皖、湘、鄂各同宗世系多系康熙丁酉譜(培基撰)漏查之族。”涉及派系面是最廣的。四是貽賢會譜分類的文體種類達(dá)28種,凡例、敘、記、傳、志、圖、表、錄等一應(yīng)俱全,體例是最完備的。例如:收具代表性《譜序》148篇,留下歷朝各地大量的修譜信息;收《淵源考》11篇,極具源流考證價值;記103篇、傳188篇、墓志銘63篇、行狀26篇等,留下大量史料文征資料;收詩詞708首,另有詩序、跋、雜文等,均具有文學(xué)價值。六是資料詳實,如《凡例》所定:“其世次、名諱、官階確可征信者分別添入表內(nèi)。因代遠(yuǎn)年淹,無可考正,亦只好照抄來譜牒登載,或兩說兼存,庶符疑以傳疑之義,以待吾族博雅君子考定。”會譜文獻(xiàn)資料多在篇末注明出處。
章貽賢的《章氏會譜》另一大貢獻(xiàn)是,確定了浦城為章氏正宗?!斗怖返谄邨l中確定:“現(xiàn)編志傳以派出浦城豫章者為正宗,其著籍他省則附在浦城之后,以示區(qū)別。其漢唐以來東南各省方志內(nèi)章氏列傳又分別附于傳志之后。”第二條又規(guī)定:“舊會譜世表自康州刺史及公起至十五世止,其由浦城遷徙者于表格內(nèi)注明某處祖字樣,今查采各族世系有抄至元末明初者,將世表添列五世,庶宋末有元諸先達(dá)均可見之。”這就是說,章貽賢將遷徙各地的章氏都統(tǒng)于浦城世系之內(nèi),使各地章氏明了浦城是祖地。從這部會譜可以看出,全書從體例、資料、文獻(xiàn)等各個方面都充分說明了世稱“天下無二章、祖根在浦城”這一歷史事實。
這部會譜還有一突破。章貽賢之前的譜牒,章仔鈞弟章仔釗的曾孫輩不列表,章貽賢查找到章仔釗七世孫端叔公的墓志,得知徙居吳縣黃村的史實,并將名諱添列世表。
章貽賢《章氏會譜》是一部具有高度社會學(xué)、史學(xué)、文學(xué)價值的歷史文獻(xiàn)。當(dāng)然他受到歷史條件和思想的限制,難免有不全面、不正確、不準(zhǔn)確的地方。主要的有對祖宗有些溢美之詞,不合史實。如清章大來《會稽稱山章氏世系考》說:“掠元佑戊辰進(jìn)士第一。”查歷朝進(jìn)士榜中有“元佑三年戊辰李常寧榜”,可見此年進(jìn)士第一是李常寧,而且榜中并無章掠名字,而有章援是省元(清康熙《建寧府志》卷二十四)。對一些重要史實,缺互校,而致錯誤,如唐太傅仔鈞章公墓碑碑文有錯,若與清光緒己丑《全城堂章氏會譜》或浦城留存實物參校,就不致于出錯。會譜在選用歷朝各地譜序上,《凡例》有個規(guī)定即:“有關(guān)系者每族一二篇,其尋常修譜序文只收一篇,冗長者量為刪節(jié)”,從所收譜序看,多為名人,少為實際撰修者,故內(nèi)容中講大道理多,講修譜具體情況少,以致實際價值減少?!稌V》中有些文獻(xiàn),尚缺出處,個別出處有誤。文獻(xiàn)刪節(jié)中亦有少數(shù)斷章取義現(xiàn)象。不足之處,不一一列舉。但總而觀之,這些不足,并不能否定《會譜》的重大價值,我們不能苛求前人。章貽賢道德操行,克己奉公,為公益事業(yè)貢獻(xiàn)畢生精力的事跡是值得后人學(xué)習(xí)的。
章氏據(jù)說是姜太公之后。史料記述:炎帝起烈山,因其初育于姜水,因之以姜為姓。后裔四岳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呂地,其子伯夷寄封為呂侯。伯夷之后尚生于東海(今山東省郯城縣),從封地為姓,故姓呂名尚,字子牙,又因出自炎帝的一支苗裔,所以呂尚又叫姜尚。姜子牙七十為相,輔佐周文王伐崇平夷定天下,因在滅商建周中功勞卓著,周武王遂將齊國分封給呂尚,即齊太公,又稱姜太公。齊太公支孫穆虎別封于鄣國(今山東省章丘縣),傳至胡祥,為齊所并,鄣亡。族人遷離,定居河間,后人韅為不忘同宗相殘之悲劇,牢記亡國之屈辱,因而去邑為章,章氏自此始姓。
傳至西晉章巖因領(lǐng)兵收大散關(guān)有功,仕晉上大夫,官秩兵部尚書,封為河間侯。南北朝宋永嘉元年(4247年),出守福建泉州,家居福建南安。傳至九世章端蒙,生子及。章及,字鵬之,仕唐為康州刺史。由南安遷居浦城,為浦城章氏始祖。章及之子章修,字治夫,為福州軍事判官,娶夫人劉氏,生仔鈞。章仔鈞(868~941年),字仲舉,號彰艮,浦城人,世稱太傅公,五代行亂之世,保閩立勛。其妻練嶲(873~952年),浦城仙陽練村人,世稱練夫人。她在全城危難存亡之時,不原獨生,捐生取義,得免屠城慘禍,保全了建州城(今福建建甌,別稱芝城),被譽稱為“芝城之母”。章仔鈞生子15個,15子皆搢笏朝端。有孫68個,后先顯達(dá)。在南唐時,章文谷以文詞中進(jìn)士第一,自是科第接踵。五世孫章得象(978~1048年),同平章政事(宰相),封郇國公。六世孫章敦(1035~1105),為尚書左仆射(宰相)兼門下侍郎。章楶(1627~1120年),為同知樞密院事(副宰相)。七世孫章衡,宋嘉佑二年(1057年)狀元。子孫日盛,浦城章氏遂為天下望族。由是仕宦他方,遷居異地,傳諸奕世,棋置星分。
如今道墟鎮(zhèn)上仍住著好幾萬章姓人家,清康熙年間遷移到東關(guān)駐住的章氏,還出過獻(xiàn)寶狀元——章如安,現(xiàn)章家在外做官的人仍很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