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故事之前,我們先來簡單梳理一下大唐這個盛世王朝的興衰史。唐朝上承隋朝,下啟五代十國,統(tǒng)治289年,共傳21帝。在貞觀之治以及開元盛世的影響下,唐朝打造出了萬邦來朝的盛況;也因安史之亂、藩鎮(zhèn)割據(jù)導致國力漸衰——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杜甫《新安吏》);最后在黃巢起義中斷了根基而滅亡。
點擊加載圖片
大唐從盛世到中衰,就好像是一夜之間發(fā)生的事,讓人猝不及防,不過仔細一想,其實使其衰亡的隱患早就有了。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每次乾坤逆轉,似乎都與女人有著重大關聯(lián)。唐高宗就因對武則天過于寵溺,讓其有機可乘掌握了王權,之后給李家和大唐王朝帶去了災禍。等武則天被逼讓位時,韋氏又有了掌權的欲望,直到唐玄宗登基,才算穩(wěn)住了局面,恢復了大唐王朝的盛世之景。
點擊加載圖片
“當日不來高處舞,可能天下有胡塵。(李商隱《華清宮》)”。唐玄宗在前期,的確是一位無可挑剔的賢君,然而楊貴妃的出現(xiàn),卻讓朝政一度癱瘓。楊國忠為相,安祿山示忠,種種事情都在改變唐朝的命運,也混淆了唐玄宗的思緒。因為安祿山性格姣好,又是個大胖子,每回進見都能給唐玄宗逗樂了,后來唐玄宗甚至還堅信安祿山是個大忠臣。何曾想,就是這個憨憨的胖墩兒,掐斷了唐朝的命脈。
點擊加載圖片
755年,唐玄宗欲召安祿山,結果卻被安祿山給推掉了,后來其子賜婚,安祿山也沒到現(xiàn)場,這會兒,安祿山逆反的心已經(jīng)顯露了出來。果不其然,初冬之時,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史稱安史之亂。
點擊加載圖片
那些年,整個王朝都享受著太平之樂,戒備和訓練相對放松,而當守城的士兵聽到叛軍的戰(zhàn)鼓聲和喊殺聲時,卻都無力應對,甚至是不戰(zhàn)而亡。唐玄宗得知安祿山反叛的消息時更是驚訝,再三確信后才急忙募兵對敵。
安祿山在起兵路上可謂一路高歌,唐王朝臨時組裝起來的軍隊自然敵不過這支勢不可擋的叛軍。756年,安祿山稱帝,建國大燕。安史之亂初期,唐王朝兵敗如山倒,直到李光弼、郭子儀等將軍奮起抵御才算扳回了一城。后來叛軍再度襲來,直接攻入長安,最終失守,唐玄宗則攜楊貴妃一路西逃入蜀。
點擊加載圖片
接著,安祿山欲向東南方進軍,想要攻下江漢以及江淮地區(qū)。值得一提的是,這兩處是唐朝的財稅重地,理論上來說,只要拿下了這兩地,唐朝就再無翻身之機。后來,譙郡太守楊萬石叛變,讓局勢越加不利,除了真源縣令張巡等人奮起反抗外,其余大多數(shù)的縣令也跟著倒戈。
在當時敵眾我寡、軍心不定的情況下,張巡不僅沒有投敵,反而是率領著幾千名士兵連收復數(shù)城,給安史之亂添上了濃重的一筆。要知道,如若不是這次的叛亂,估計誰也不會將目光移到這位小小的縣令身上。亂世出忠骨,這就是最直接的證明。
點擊加載圖片
當時,叛變后的雍丘縣令令狐潮,率4萬精銳欲再度奪下雍丘。而張巡這邊,卻靠著僅有三千多人組成的防守力量,擋下了令狐潮一波又一波的猛攻。此次攻守戰(zhàn)共持續(xù)了兩個多月,大小戰(zhàn)役多達上百場。
結果,令狐潮不僅沒能順利攻下城池,反而損失慘重,最后無奈撤軍。而張巡趁令狐潮退兵之時,迅速起兵突圍,直接將叛軍殺得片甲不留,最后還擒獲了數(shù)千人。令狐潮對此次大敗不甘心,接著又再度發(fā)兵攻城。這回令狐潮一改之前的戰(zhàn)略,軟硬并施,使得張巡部下軍心略有動搖。張巡見將士和士兵軍心不定,立刻將軍中動搖的士兵全部斬首,以示軍威。
點擊加載圖片
再過了一個月,城中弓箭盡斷,于是張巡便想出了草船借箭之計,制作了數(shù)千個草人,并在夜晚將草人悄悄放在城下。叛軍見城中有所動,以為是唐軍殺來,便齊齊向唐軍射箭,直接將草人射得千瘡百孔。就這樣,僅用了三天的時間,張巡便收獲了叛軍數(shù)萬枚箭。
接著,張巡又以真亂假,派出了五百士兵奇襲敵軍,這回叛軍以為又是張巡的計謀,便不再理會。結果當五百唐軍殺入時,叛軍直接慌作一團,紛紛逃竄,五百唐軍便乘勢追擊,大敗令狐潮。此戰(zhàn)過后,張巡又帶著部下迅速前往被叛軍包圍的睢陽,與太守許遠共同御敵。當時,城外叛軍人馬共十四萬,而張巡、許遠軍隊之合僅不到萬人。
點擊加載圖片
許遠位高于張,但他深知張巡領兵作戰(zhàn)的能力,所以便將兵權交由張巡受理。張巡也不推搡,多次率兵痛擊攻城叛軍,惹得敵軍對其是恨之入骨。而為了肅清這個后患,叛軍便決定將其困死于睢陽,直接在城外挖下了三道深溝,讓睢陽成了一座死城。時間一久,城中兵糧全斷,百姓和將士只能靠著樹皮、野草續(xù)命,期間,張巡曾向外求兵,可卻未曾收到回信。最終,叛軍攻來,奇跡也沒能再次出現(xiàn),睢陽不攻自破,張巡被俘,隨后被殺害。
點擊加載圖片
一個縣令,率七千余人,守睢陽九月,迎戰(zhàn)四百場,殲敵十萬有余。此戰(zhàn)張巡雖敗,但猶榮,有如此剛烈之人,乃大唐的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