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在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龍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那么龍之九子各為何方神圣呢?
長子囚牛,喜音樂,蹲立于琴頭。傳說囚牛是眾多龍子中性情最溫順的,它不嗜殺不逞狠,專好音律。龍頭蛇身的它耳音奇好,能辨萬物聲音,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雕像。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次子睚眥(yá zì),嗜殺喜斗,刻鏤于刀環(huán)、劍柄吞口,心胸狹隘。老二睚眥(yázì)。所謂“睚眥必報”,古代史書記載睚眥性格剛烈、好勇擅斗、嗜血嗜殺,總是嘴銜寶劍,怒目而視,??嚏U于刀環(huán)、劍柄吞口,借此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常用于大儀仗和宮殿守衛(wèi)者的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
“嘲風好險,形殿角上”。在中國民俗中,龍三子嘲風象征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辟邪安宅的作用,?!耙灾玫罱恰薄R灿腥艘恢闭J為它是有著龍脈的鳳凰。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guī)格嚴整又富于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tǒng)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氣氛。
四子蒲牢(pú láo),“性好鳴”,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當鯨一發(fā)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人們根據(jù)其“性好鳴”的特點,把蒲牢鑄為鐘紐,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鐘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云霄”。
五子狻猊(Suān ní),形似獅子,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煙火。佛祖見它有耐心,便收它當了坐騎,因此在佛座和香爐的腳部常會裝飾它的形象。相傳,狻猊在漢代時隨著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中國傳統(tǒng)守衛(wèi)大門的獅子更為猙獰威武。
六子霸下,又名赑屃(bì xì),似龜有齒,喜歡負重,是碑下龜。相傳,在上古時代霸下常馱著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后來大禹治水時將其收服,治服了洪水后,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號石碑,刻上霸下治水的功績,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跡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七子狴犴(bì àn),又名憲章,形似虎,它平生喜好斷案,又有威嚴,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它。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zhí)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了裝飾在獄門上之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huán)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八子負屃(fù 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石碑兩旁的文龍便是它。我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鑒人;有的刻制精致,筆畫線條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炙人口,千古稱絕。負屃十分喜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甘愿化作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
九子螭吻(chī wěn),又名鴟尾或鴟(chī)吻,口潤嗓粗而好吞,常作為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相傳螭吻是魚和龍的結合體,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便是它,做張口吞脊狀,并以一劍以固定之,被稱作“好望者”。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zhèn)邪之物,避免火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