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為色所迷,昏庸已甚,貶勛舊,斥忠良?!號|藩
在我國歷史上,唐高宗李治一直后世被塑造成一位懦弱的皇帝,不少人認為正是由于李治的軟弱才導致武則天篡權,才有了后來的武周代唐。
然而,歐洲人對李治的兩字評價卻令人意外,從中可以看出李治是我國封建歷史上被低估的帝王之一。
那么,這其中有著怎樣的歷史曲折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扮豬吃虎的皇子
或許有些人認為李治是運氣好,在這些人眼中唐高宗李治仿佛是錦鯉體質,否則作為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怎么輪也輪不到李治當皇帝。
其實這也是外界對于李治最大的誤解,李世民登基之后,將年僅八歲的李承乾立為太子,李承乾是李治的親大哥,李泰是李治的親二哥。
剛開始兄弟三人關系很好,而隨著長孫皇后去世之后三人的逐漸長大,彼此關系也越來越差。
李承乾謀反失敗之后被李世民貶為庶民,嫡次子李泰看到了希望,想要進一步上位。
長孫無忌認為李泰心狠手辣不適合當皇帝,而后便將目光瞄準了李治,不少人都與長孫無忌抱有一樣的想法,認為他寬厚仁慈與兄弟和睦,因此更適合當皇帝。
當然,他們更多的是認為李治軟弱以后好控制,但從歷史上來看,李治登基后直接對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痛下殺手,一舉解決了關隴門閥對皇權的威脅,比李世民的手段還要果決。
削官職和封邑,流徙黔州。
言歸正傳,李治想上位的消息傳到李泰耳中,他便私下威脅李治。
讓李泰沒想到的是,這個看上去膽小溫和的弟弟轉頭就將他的所作所為告到了李世民那里,李世民對于李泰也十分的失望,后者就此失去了爭儲資格。
相比起自己的兩個哥哥,李治還有一個優(yōu)勢,長孫皇后去世之后李世民一手撫養(yǎng)李治長大。李治還非常擅長哭,每當自己的父親帶兵打仗的時候,李治就抱著父親一頓哭。
不知不覺中李世民的感情已經有所偏斜,兩位哥哥爭奪皇位最白熱化的時候,李治不僅沒有站隊,反而更加用心的孝順李世民。
李治對于父親李世民雖也有感情,但不能否認這些扮豬吃老虎的行為,也為李治在日后爭奪太子之位時加分不少,可謂是政治面貌異常的好。
太子仁孝,公輩所知。
“巨唐”的誕生
歷史上真實的唐高宗是一位能力出色的皇帝,其果斷程度不輸唐朝的任何一位帝王,唐朝由于版圖廣大又被稱為“巨唐”,“巨唐”的巔峰則是在李治統治時期實現的。
眾所周知,唐朝的開局十分艱難,李世民在當王爺的時候就一路征戰(zhàn),即使當了皇帝依舊還在征戰(zhàn)。
唐太宗從突厥手中奪回了內蒙一大片地區(qū),還從各個軍閥手中奪回了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河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等地區(qū)。
年十八舉義兵,二十四平天下。
當時,李世民將唐朝版圖一路擴大到了外蒙古,北至今天俄羅斯南部與東北接壤的部分地區(qū)。
貞觀后期,太宗皇帝仍然沒有停止征戰(zhàn)的步伐,先后打敗了龜茲、西突厥、高昌,控制了西域一帶,后來被高句麗控制的遼東地區(qū)也被李世民搶回來,自此唐朝的版圖已經初見雛形。
從三國時期一直到五胡亂華,中華大地歷經了幾百年的支離破碎,從李世民開始才算真正實現了大一統。
不過,李世民執(zhí)政時期唐朝的版圖依然不是最大,真正讓唐朝的版圖達到頂點的是唐高宗李治。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個最大的遺憾,那就是臨死前發(fā)動對高句麗的戰(zhàn)爭失敗了,成為了繼楊廣之后第二個征高句麗失敗的帝王,這也使得高句麗的野心膨脹。
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隋征高麗失敗后的慘狀)。
隋唐時期,高句麗有176個城池、70萬戶左右,國家的整體勢力也是數一數二的。
高句麗與唐朝一樣也是一個農業(yè)國家,其農耕的水平高度發(fā)達,因靠近遼東占盡地理優(yōu)勢。
農耕水平高度發(fā)達就意味著在后勤供給上有著巨大的優(yōu)勢,這也是為什么打了無數勝仗的唐太宗,最終會在高句麗折戟沉沙。
當然,征討高麗的失敗也與北方寒冷的氣候有很大的關聯。
總的來說,高句麗是“巨唐”在北方最有力的競爭對手。李治繼位之后得知了一個消息,高句麗的幾位皇子內訌,這無疑是進攻的最佳時機。
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此時不發(fā)兵更待何時,公元668年唐高宗李治對高句麗出兵,將軍李勣帶兵一路攻至平壤城下。
李治遂派兵出擊高句麗。
當時,平壤守軍已無心抵抗,淵建男兄弟倆一個打開城門迎接唐朝大軍,一個帶著傀儡國王投降,高句麗自此之后徹底滅亡。
值得一提的是,李治滅掉高句麗之前還滅掉了百濟。公元660年夏天,唐高宗派蘇定方帶著10萬唐軍,分別從水上和陸地雙向夾擊對百濟發(fā)起進攻。
百濟國的規(guī)模和人口比高句麗還要多。然而就是這次戰(zhàn)斗將百濟打得毫無還手之力,百濟皇太孫帶著文武百官直接投降,這場戰(zhàn)爭只打了一個月,唐朝就將百濟收入囊中。
破百濟。
后來,唐高宗李治又經過數次對外戰(zhàn)爭,尤其是對西域和西突厥用兵最為頻繁,最后整個西突厥歸于大唐的版圖,唐朝得以在西域設立都護府。
總的來說,是李治將唐朝的版圖推頂峰,巔峰時候唐朝的面積達1200萬平方公里,東起朝鮮半島、西臨咸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橫山山脈(今天的越南)。
唐高宗李治的名字傳遍世界,歐洲人將之稱為“黃禍”,僅從這兩個字就可以看出歐洲人對唐高宗的恐懼,其實嚴格來說這樣敘述也不嚴謹。
“黃禍”兩個字的意思便是黃種人帶來的威脅,與歐洲人將蒙古人稱之為“上帝之鞭”一樣,歷史上先后一共發(fā)生了3次黃禍。
第一次就是匈奴人入侵歐洲,第三次是蒙古人入侵歐洲,第二次就是西突厥入侵歐洲。
西突厥被唐朝擊敗后,無奈之下只能向西不斷逃竄,結果卻以殘兵敗將擊潰了東羅馬帝國,順便建立了奧斯曼帝國,歐洲人將西突厥人稱之為黃禍。
李治為何會有這樣的評價呢?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主要就是因為唐朝版圖太大,軍事力量輻射的區(qū)域廣泛,每一次在中亞、西亞的戰(zhàn)爭都會取得壓倒性的勝利。
再加上西突厥給歐洲人灌輸的思想,以至于歐洲人對唐軍、唐王產生了一種心理上的恐懼,雖然說“黃禍”兩個字是針對黃種人的,但從某個角度來說也是對李治的一種評價。
武則天奪位
武則天奪位是李治身上最大的污點,這也是他被外界誤解成“窩囊廢”的最重要的原因,特別是近代史學界評價唐高宗李治都是用“庸懦”來形容。
這樣的形象與歐洲人口中的“黃禍”完全不同。
實際上“二圣”的格局是李治默許的,李治在世的時候武則天并沒有形成一人獨大的格局,許多重大決定都是由李治做出的,只有經過李治的同意武則天才有部分處理政務的權利。
李治之所以這樣做也是吸取了父親李世民的教訓,防止太子謀反的事情再次發(fā)生,史書上對于“二圣”臨朝的原因也有著非常明確的解釋——李治身體不好。
無論是《新唐書》還是《舊唐書》都記載著從顯慶五年之后,李治身體每況愈下。
“苦于風疾?!?/p>
李氏家族的男子似乎都受此病困擾,李淵和李世民是如此,李治之后又有多位唐朝皇帝同樣也有此病,就這樣皇后武則天成為了李治工作上的秘書,負責向李治轉述重要政務。
有一次武則天的行為惹得李治很生氣,后者產生了廢后的想法,這樣武則天非??謶旨泵κ救?,此事在正史中也有記載,可見李治在武則天面前并不是軟弱之人。
屈身忍辱,奉順上意。
李治去世之后,品嘗到皇帝權利的武則天不顧朝中大臣的反對,以鐵血手腕登上皇位。
所以武則天的崛起不是因為李治軟弱,而是李治之后的皇帝太無能導致的,唐高宗只是一個“背鍋俠”。
總的來說,雖然唐高宗李治稱不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但大多數影視作品中對于李治軟弱形象的塑造與事實嚴重不符,李治在位期間一直將朝政牢牢的把控在自己手中。
李治于公元683年去世,而武則天登基是在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是借著唐朝短暫的權力真空,而不是李治的軟弱。
正所謂虎父無犬子,李治是李世民的兒子,在權力斗爭中長大的他又怎么可能軟弱。
巨唐的誕生可以看出唐高宗李治絕不是一個懦弱的皇帝,“黃禍”兩個字更能體現李治的不簡單,對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