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元元年(784年),李泌第四次奉詔回朝擔(dān)任宰相。
面對唐朝連遭“涇原兵變”、“平?jīng)鼋倜恕?/span>打擊的窘境,李泌開始力主構(gòu)建“西聯(lián)大食、北和回紇、南盟南詔”的反吐蕃大聯(lián)盟(貞元之盟)。
但唐德宗李適對貞元之盟的關(guān)鍵點,“北和回紇”極其抵觸,以至于放言“朕于卿言皆聽之矣,至于和回紇,宜待子孫;于朕之時,則固不可!”
李適為何對回紇如此抵觸呢?這事兒還得從25年前說起!
爆發(fā)于天寶十四載(755年)12月16日的安史之亂是唐朝的轉(zhuǎn)折點,甚至可稱為是“整個中國歷史的轉(zhuǎn)折點”。
唐帝國在安史之亂中的拙劣表現(xiàn),讓伺服于周邊部落政權(quán)猛然醒悟,原來“天可汗”(“天可汗”之名一直用至玄宗)是花架子呀!要不動手弄他一下?
隨即,吐蕃在西南方面對河隴展開了排浪般的攻勢,不久便攻陷涼州(武威)徹底截斷了河西走廊。
唐朝形勢圖
長期以來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吐蕃數(shù)次攻入關(guān)中吸引。其實,周邊政權(quán)對唐帝國疆域的撕咬,發(fā)生在各個方向。
東北方的奚、契丹;西北方的回紇也沒閑著,一樣開始不斷展開掠取。
相比起來回紇還算仗義,至少唐朝有求時,驍勇彪悍的回紇騎兵還能來助拳。
從唐肅宗至德二年(757)開始,回紇鐵騎便配合郭子儀所部,連續(xù)參加了香積寺(西安南部)、華陰(陜西華縣)、弘農(nóng)(河南靈寶)、河陽(河南孟縣南)、河內(nèi)(河南沁陽)、陳留(河南開封)等惡戰(zhàn),成功從叛軍手里收復(fù)長安、洛陽兩京。
當(dāng)然,回紇也不是白幫忙,唐朝付出的代價是洛陽城被洗奪一空。
等到唐代宗臨朝,兩國關(guān)系已徹底逆轉(zhuǎn),從之前君臣、舅甥關(guān)系,淪為兄弟相稱。
代宗廣德二年(764年),“仆固懷恩之亂”爆發(fā),仆固懷恩憑借在回紇內(nèi)部的影響力(連嫁二女為回紇可汗妃),引回紇軍共同進犯關(guān)中。
郭子儀
所幸此時,汾陽王郭子儀尚在,他單騎入敵營。以個人威望說服回紇放棄攻唐,轉(zhuǎn)而與唐軍聯(lián)手在靈臺西原(甘肅靈臺縣)大敗吐蕃?!缎绿茣す觾x傳》記載:“破吐蕃十萬于靈臺西原,斬級五萬,俘萬人,盡得所掠士女牛羊馬橐駝不勝計”。
從以上歷史事件可以看出,肅宗、代宗時期,回紇對唐朝早就沒有敬畏之心。反倒將唐帝國當(dāng)成了長期飯票,隨著準(zhǔn)備趁唐內(nèi)亂,上來咬上幾口(仆固懷恩聯(lián)合回紇時,說的是郭子儀去世、皇帝駕崩)。
就在“仆固懷恩之亂”的前兩年,寶應(yīng)元年(762年)五月,唐代宗李豫即位,委任太子李適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封雍王,出鎮(zhèn)陜州(河南三門峽)。
李適
身為太子、天下兵馬大元帥的李適,帶著藥子昂、韋少華等數(shù)十位僚屬隨從,進入回紇大營會見牟羽可汗。
牟羽可汗曾與唐代宗結(jié)為弟兄,便認(rèn)為李適見他應(yīng)行晚輩之禮。但李適以平輩之禮相見,馬上就不樂意了,當(dāng)場訓(xùn)斥李適,要他行子侄的“拜舞”大禮。《資治通鑒》記載:“雍王適至陜州,回紇可汗屯于河北,適與僚屬從數(shù)十騎往見之??珊关?zé)適不拜舞,藥子昂對以禮不當(dāng)然?;丶v將軍車鼻曰:'唐天子與可汗約為兄弟,可汗于雍王,叔父也,何得不拜舞?’子昂曰:'雍王,天子長子,今為元帥。安有中國儲君向外國可汗拜舞乎!且兩宮在殯,不應(yīng)舞蹈。’力爭久之,車鼻遂引子昂、魏琚、韋少華、李進各鞭一百,以適年少未諳事,遣歸營。琚、少華一夕而死?!?/span>
此事在李適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陰影,讓他在二十多年后,依舊耿耿于懷。
代宗大歷十四年(779年)五月,李適繼位時,回紇已一躍而成北方草原的霸主。
《資治通鑒》載:“回紇斥地愈廣,東際室韋,西抵金山,南跨大漠,盡有突厥故地”。
建中元年(780年),宰相“頓莫賀合”干掉了回紇牟羽,又“屠其支黨及九姓二千人”,自立為“骨咄祿可汗”。
“骨咄祿可汗”上任后,為穩(wěn)固其統(tǒng)治地位,頻頻向唐朝示好,并數(shù)次請求和親。但唐德宗依舊記著“陜州之恥”,就是假裝看不著。
李泌
李泌回朝后,深感聯(lián)合回紇的重要性,但之前已有不少重臣碰了一鼻子灰。李泌作為四朝老臣很清楚李適心里的結(jié),他也在等待一個機會。
恰好,邊將上奏軍隊缺少馬匹。唐朝早已失去了河西產(chǎn)馬之地,只能向回紇購買,可李適沒錢。
李泌趁機對德宗說:“陛下誠用臣策,數(shù)年之后,馬賤于今十倍矣。”李適一聽來了精神,忙問:“何故?”
這時候李泌能直接說聯(lián)合回紇的事兒嗎?當(dāng)然不能!政治家都是資深的嘮嗑藝術(shù)大師,話必須得“繞著圈說”。
李泌開始往里繞德宗了,他先說:“愿陛下推至公之心,屈己徇人,為社稷大計,臣乃敢言?!?/span>李適一聽這是把自己說成明君,馬上來了興致,頻頻點頭表示,““卿何自疑若是!”
李泌見德宗上鉤了,便不慌不忙地說道:“臣愿陛下北和回紇,南通云南,西結(jié)大食、天竺,如此,則吐蕃自困,馬亦易致矣!”
德宗一聽臉就垮了下來了,憋著氣說:“三國當(dāng)如卿言,至于回紇則不可!”
李泌
李泌微微一笑,說道:“臣固知陛下如此,所以不敢早言。為今之計,當(dāng)以回紇為先,三國差緩耳?!?/span>
這時,李適已經(jīng)有點不高興了,冷冷說道:“唯回紇卿勿言!”
李泌抗聲回道:“臣備位宰相,事有可否在陛下,何至不許臣言!”
李適見他態(tài)度如此堅決,反倒溫言安慰:“朕于卿言皆聽之矣,至于和回紇,宜待子孫;于朕之時,則固不可!”
李泌上前一步,躬身施禮道:“豈非以陜州之恥邪?”
李適咬牙啟齒地說:“然。韋少華等以朕之故受辱而死,朕豈能忘之!屬國家多難,未暇報之,和則決不可。卿勿更言!”
一般的大臣嘮到這地步,嗑就不敢再往下嘮了。再嘮下去,腦袋的安全就沒保障了。但李泌不是一般的大臣,為了扭轉(zhuǎn)大唐的危局,他必須和李適接著談下去。
李適
李泌接著對唐德宗說:“害少華者乃牟羽可汗,陛下即位,舉兵入寇,未出其境,今合骨咄祿可汗殺之。然則今可汗乃有功于陛下,宜受封賞,又何怨邪!其后張光晟殺突董等九百余人,合骨咄祿竟不敢殺朝廷使者,然則合骨咄祿固無罪矣。”
已經(jīng)到達極限狀態(tài)的李適冷冷地說:“卿以和回紇為是,則朕固非邪?”
李泌聽到德宗的反詰,不卑不亢地說:“臣為社稷而言,若苛合取容,何以見肅宗、代宗于天上!”
李泌的執(zhí)拗,讓德宗也無計可施,只好采取拖字訣:“容朕徐思之!”
此后,只要李泌見到德宗,便會毫不猶豫地提起“北和回紇”之事,把李適搞得恨不得繞著他走。
如此反復(fù)十五六次,李泌也火了,干脆開始威脅德宗,“陛下既不許回紇和親,愿賜臣骸骨。”
李適只好和顏悅色地對李泌說:“朕非拒諫,但欲與卿較理耳,何至遽欲去朕邪!”
李泌一看德宗態(tài)度緩和,馬上就上奏道:“陛下許臣言理,此固天下之福也!”
李適說道:“朕不惜屈己與之和,但不能負少華輩!”不成想,李泌卻說:“以臣觀之,少華輩負陛下,非陛下負之也。”
李適
德宗一聽,感覺很驚訝。
李泌接著說:“昔回紇葉護將兵助討安慶緒,肅宗但令臣宴勞之于元帥府,先帝未嘗見也。葉護固邀臣至其營,肅宗猶不許。及大軍將發(fā),先帝始與相見。所以然者,彼戒狄豺狼也,舉兵入中國之腹,不得不過為之防也。陛下在陜,富于春秋,少華輩不能深慮,以萬乘元子徑造其營,又不先與之議相見之儀,使彼得肆其桀驁,豈非少華輩負陛下邪?死不足償責(zé)矣。且香積之捷,葉護欲引兵入長安,先帝親拜之于馬前以止之,葉護遂不敢入城。當(dāng)時觀者十萬余人,皆嘆息曰:'廣平王真華、夷主也!’然則先帝所屈者少,所伸者多矣。葉護乃牟羽之叔父也。牟羽身為可汗,舉全國之兵赴中原之難,故其志氣驕矜,敢責(zé)禮于陛下。陛下天資神武,不為之屈。當(dāng)是之時,臣不敢言其它,若可汗留陛下于營中,歡飲十日,天下豈得不寒心哉!而天威所臨,豺狼馴擾,可汗母捧陛下于貂裘,叱退左右,親送陛下乘馬而歸。陛下以香積之事觀之,則屈己為是乎?不屈為是乎?陛下屈于牟羽乎?牟羽屈于陛下乎?”
李泌這一頓繞,徹底把德宗繞糊涂了。
李適轉(zhuǎn)頭對旁邊的李晟、馬燧說道:“故舊不宜相逢。朕素怨回紇,今聞泌言香積之事,朕自覺少理。卿二人以為何如?”
李晟、馬燧二人皆是深諳邊事名將,早就認(rèn)為應(yīng)與回紇聯(lián)合共逐吐蕃,但是德宗深恨回紇,兩人一直不敢上奏。這時看到德宗似乎有順坡下驢的跡象,便都說道:“果如泌所言,則回紇似可恕。”
德宗一看李、馬二人也不支持自己,只好說:“卿二人復(fù)不與朕,朕當(dāng)奈何!”
話說到這里,李泌知道德宗已經(jīng)準(zhǔn)備妥協(xié)了。但皇帝必須“有面兒”,李泌得向李適證明,這事不賴他這個“全身放光的明君”,都是別人笨!
李泌
李泌接著說道:“臣以為回紇不足怨,曏來宰相乃可怨耳。今回紇可汗殺牟羽,其國人有再復(fù)京城之勛,夫何罪乎!吐蕃幸國之災(zāi),陷河、隴數(shù)千里之地又引兵入京城,使先帝蒙塵于陜,此乃百代必報之仇,況其贊普至今尚存,宰相不為陛下別白言此,乃欲和吐蕃以攻回紇,此為可怨耳!”
德宗聽后,心里稍微松快點,但對內(nèi)的面子找補出來了,對外的面子怎么辦?
他問道:“朕與之為怨已久,又聞吐蕃劫盟,今往與之和,得無復(fù)拒我,為夷狄之笑乎?”
李泌馬上大包大攬,拍胸脯表示:“不然。臣曩在彭原,今可汗為胡祿都督,與今國相白婆帝皆從聽護而來,臣待之頗親厚,故聞臣為相求和,安有復(fù)相拒乎!臣今請以書與之約:稱臣,為陛下子,每使來不過二百人,印馬不過千匹,無得攜中國人及商胡出塞。五者皆能如約,則主上必許和親。如此,威加北荒,旁詟吐蕃,足以快陛下平昔之心矣。”
這五個條件,德宗當(dāng)然巴不得。但驕縱的回紇能不能答應(yīng),李適心里還是存疑。
他說道:“自至德以來,與為兄弟之國,今一旦欲臣之,彼安肯和乎?”李泌胸有成竹地說:“彼思與中國和親久矣,其可汗、國相素信臣言,若其未諧,但應(yīng)再發(fā)一書耳。”
果不出李泌所料,回紇收到書信后,即刻便遣使上表,愿意稱臣、稱子,五個條件全部答應(yīng)。
李泌
德宗大喜過望,對李泌說:“回紇何畏服卿如此!”
李泌這種等級的政治老狐貍,怎敢居此功勞?這事兒必須是、只能是、一定是“領(lǐng)導(dǎo)英明”。他毫不猶疑的,開始忽悠德宗:“此乃陛下威靈,臣何力焉!”
德宗高興之余,對李泌說:“回紇則既和矣,所以招云南、大食、天竺奈何!”
李泌答道:“回紇和,則吐蕃已不敢輕犯塞矣。次招云南,則是斷吐蕃之右臂也。云南自漢以臣屬中國,楊國忠無故擾之使叛,臣于吐蕃,苦于吐蕃賦役重,未嘗一日不思復(fù)為唐臣也。大食在西域為最強,自蔥嶺盡西海,地幾半天下,與天竺皆慕中國,代與吐蕃為仇,臣故知其可招也”。
貞元四年(788年)十月,回紇“合骨咄祿可汗”派妹妹、國相和其他高官數(shù)十人為迎親使,組成了一支上千人的隊伍,浩浩蕩蕩地趕到長安,迎娶德宗第八女咸安公主。
合骨咄祿可汗在給德宗的上疏中,用極為謙卑的語氣說:“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為患,子當(dāng)為父除之!”
回鶻與吐蕃形勢圖
還別說,李適這女婿真挺硬實。此后,回鶻(娶咸安公主后,改稱回鶻)汗國直到開成五年(840年)崩潰前,一直都與吐蕃在天山南北、河西走廊死磕。
對于回鶻緩解唐軍隴山防線的作用,宰相韓滉的上奏很精辟,“吐蕃盜有河湟,為日已久。大歷已前,中國多難,所以肆其侵軼。臣聞其近歲已來,兵眾寢弱,西迫大食之強,北病回鶻之眾,東有南詔之防,計其分鎮(zhèn)之外,戰(zhàn)兵在河、隴五六萬而已?!?/span>
也就是說,自從貞元四年(788年)唐回和親后,吐蕃“西迫大食、北病回鶻、東防南詔”,在河隴能保持的兵力只剩下五六萬了。
唐朝、吐蕃、回紇形勢圖
正是這個原因,唐軍逐漸從此的被動中緩解出來。
貞元五年(789年)復(fù)筑連云堡、良原故城(今靈臺梁原)、新筑崇信城。貞元七年(791年),筑平?jīng)龀牵ń窀拭C平?jīng)觯?,扼彈箏峽口(三關(guān)口),筑彰信堡(東距平?jīng)鋈铮?。貞元九年(公?93年),復(fù)筑鹽州城(陜西定邊)與木波堡(今甘肅環(huán)縣東南)成掎角之勢。
白居易在《城鹽州》里欣然寫下,“自筑鹽州十余載,左衽氈裘不犯塞”。
上述城寨的修筑,標(biāo)志著唐軍開始將觸角向吐蕃占領(lǐng)區(qū)延伸,增加隴山防御的厚度。此后,吐蕃軍隊再也不曾染指關(guān)中,唐蕃的戰(zhàn)爭格局重回相持狀態(tài)。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