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相》—唐·李適之
避賢初罷相,樂圣且銜杯。
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初罷相后,對于仕途險惡,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的感受。詩的作者是唐玄宗天寶初期的宰相李適之。
李適之,又名李昌,隴西成紀(今陜西省秦安縣)人。唐朝宗室,唐太宗李世民曾孫。神龍政變后進入仕途,開元中歷任通州刺史、秦州都督、陜州刺史、河南尹、御史大夫、刑部尚書等職務。天寶元年替代牛仙客成為宰相,后被李林甫誣陷,罷知政事,貶宜春太守。天寶六年(747年),李適之聽聞好友韋堅被殺,驚懼之下,服毒自盡,時年五十四歲,葬于河南溫泉里。《全唐詩》中收錄了兩首他的詩。
李適之
李適之從天寶元年(公元742)擔任宰相,歷時五年。他是李唐皇室后裔,在擔任宰相前長期在地方任刺史、都督等要職,是一位公私分明、寬嚴得當,能力突出的官員。他性情恬淡粗疏,待人隨和,喜好交友,與清流名臣韓朝宗、韋堅等友好。
然而,這樣的性格讓他在朝廷尖銳復雜的政治斗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特別是在和奸相李林甫長達五年的權力斗爭中,他一味的不當諍臣,不為強者,使得他的好友韋堅等先后被李林甫誣陷獲罪,從此落入下風,被李林甫打壓。他因此“自懼不安”,向朝廷提出了辭職的請求。天寶五年,當朝廷批準他辭去宰相的職務,改任清閑的太子少保時,他感覺非常高興,于是設宴會宴請親朋,并寫下了這首詩。
詩人自請辭去宰相的職務,是因為畏懼奸相,躲避爭斗,所以避禍求安?,F(xiàn)在如愿以償,暗自慶幸。但如果在詩中直接表達這樣的心情,勢必會得罪李林甫。所以詩人說“避賢初罷相,樂圣且銜杯”,這是一種運用隱喻,曲折表達的方式?!氨苜t”意思是給賢者讓位?!皹肥ァ笔且徽Z雙關,“圣”即是圣人,這里用為代稱,一是唐朝人稱皇帝為“圣人”,二是沿用曹操與臣下喝酒的隱語,稱清酒為“圣人”。
避賢初罷相,樂圣且銜杯
詩開頭兩句的意思是說:自己主動辭去宰相的職務,皇帝高興我給賢者讓了位置,我自己也樂得無事一身輕,從此可以盡情喝酒了,公私兩便,君臣皆大歡喜,值得慶賀,那就舉杯喝酒吧!很明顯,詩人把懼奸說成“避賢”,把誤國說成“樂圣”,正話反說,曲折雙關,不失機智俏皮,但畢竟是弱者的諷刺,不敢直接面對和批判,反而顯得虛弱。所以詩人又在詩最后兩句機巧地加強。
“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這兩句表面看是關心親朋來赴宴的情況,而實際反映的是奸相弄權,在恐怖的政治高壓環(huán)境中,親朋故舊所表現(xiàn)出的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盡管李適之平日里“夜則宴賞”,天天請親朋好友喝酒作樂,但“今朝幾個來”卻實實在在反應出了問題。所以這一問暗示了宴請親朋慶祝罷相的真實原因和性質(zhì),聯(lián)系前兩句的反語,讓讀者感受到詩人向奸相示威,嘲諷世態(tài)炎涼的意味。而詩人用近似俚語直白問出這一句,不止風趣滑稽,更加強了諷刺的用意。
然而,李適之在面對奸臣當?shù)罆r,只敢做微不足道的譏諷,不敢直面抗爭的行為真的能夠避禍求安嗎?在唐玄宗日益昏聵,李林甫專橫弄權的情況下,答案是可想而知的。
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
天寶五年(公元746)七月,李林甫彈劾李適之和刑部尚書韋堅、戶部尚書裴寬、京兆尹韓朝宗等人結黨營私,勾結廢太子李渶。因此,韋堅流放臨封(今廣州附近),李適之被朝廷貶為宜春太守。一年后,也就是天寶六年(公元747),御史羅希奭奉李林甫之命,將韋堅、裴敦復、李邕等人害死于貶所。李適之聽聞韋堅被殺,驚懼之下,服毒自盡,最后也沒能做到避禍求安。
因為這首詩可以說是李適之的絕命詩,所以盡管這首詩使用雙關語、反語和俚語,有近似打油詩的格調(diào),而被許多人批評它不雅,說它寓意不深。但因為是絕命詩,因而這首詩反倒流傳開來,成為了一首著名的詩作。
詩人暮年
這首詩總體來說,語言直白淺顯,寓意不深,表現(xiàn)曲折,有很強的諷刺趣味,在諸多諷刺詩中亦算一首佳作。
聯(lián)系客服